APP下载

《古诗十九首》传播特点刍议

2014-12-01魏永秀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传播特点文化特征

魏永秀

内容摘要: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很多。本文主要就它的传播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古诗十九首》能够成功传播,得益于其传播内容的文化特征,得益于其经久不衰的艺术要点,得益于天时地利的历史际遇。这些就是本文所要阐释的内容。

关键词:传播特点 文化特征 艺术要点 历史际遇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它深刻地再现了汉末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文人的理想和追求,以及这些不能实现时的失落和绝望。在语言表达方面,《古诗十九首》没有采用古雅深奥的表达方式,而是大量运用质朴清新、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所以不论当时还是现在,读起来都很生动。加上它所传达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这些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古诗十九首》是一个诗学传播的成功典范。

一、《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文化特征

(一)跨时空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古诗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一部作品能够成功传播,它的内容应该是跨越时空的界限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有,而《古诗十九首》所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死别离、爱情的离愁和哀怨、友情的浅淡伤感、权力地位的变幻莫测,以及面对这些时人们因无力感而产生的及时行乐、逃避社会现实等心态,这些都是不同时代上演的共同戏码。正是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亲历的情感和情绪,成为了《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基础之一。从陶渊明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秦观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等,这些都是《古诗十九首》传播内容的延续。

(二)跨群体

陈祚明《采菽堂诗话》说:“《十九首》所以成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呼?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极致。”富贵者、贫贱者、得志者、不得志者……谁都逃脱不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唏嘘感叹,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至今还能够感动读者的原因。

(三)跨文化

《古诗十九首》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时期文人的理想和追求、理想和追求幻灭时的痛苦和觉醒。社会的巨大变故导致的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身处其间的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感受,不同时代、各色人等却有着惊人的感同身受!不论是东汉末年的游子和荡子,还是时至今日的农民工、“海归”族,不论中国的东汉,还是伊拉克、阿富汗,《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是跨文化的传播信息。

二、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艺术要点

(一)意象-集约

意象可以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物象,但是这些物象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情绪,也可以指借助这些自然的物象表达出来的人的主观情感。人的情感随着环境的转换也复杂多变,观照不同景物的时候也会很自然的使这些这些客观的景物带上人的情绪情感,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是指这种境况。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中的“秋草”让人想到秋天衰败的景象,联想到生命的易逝。其它如朝露、北风、南枝、松柏、涧石、白杨、松柏这些大自然的意象与广阔的大自然相比,显得渺小、孤单和凄清,就像人在宇宙中一样,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是在这首诗里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中的“双飞燕”则是感情甚笃的夫妻的意象。在《客从远方来》中有“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的诗句,“鸳鸯”“合欢”都是夫妻的意象。

总之,《古诗十九首》以最经济的写法写出了人生的情绪和感叹。意象是这些情绪和感叹得以传达的最主要手段。这些意象不仅让《古诗十九首》表现出简约、形象的特点,同时对后代文人尤其是唐诗宋词情感的表达有着非常好的学习作用。

(二)情结-共有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传唱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所要传达的情绪情感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我们可以看懂美国的商业大片,也能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能读懂《诗经》,也为海子感叹唏嘘……《古诗十九首》所反映的情感很丰富,但其中的离别思念之情、感物伤怀、追求功名而不得的失落和幻灭之感等等,这些情绪、情结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

(三)体式-兼通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五言诗成为了古今通用的文学样式。集约形象的意象、清新自然的笔法、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历代文人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地方。这里仅以叠字的运用为例。

叠字,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它兼有双声和叠韵的修辞作用,所以,诗词曲赋、小说、散文、对联中特别喜欢大量运用这种语言形式。“青青河畔草”十句中连用了六个叠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使“河畔草”、“园中柳”、“楼上女”有了颜色、姿态的形象美感,而且极富音乐美感,使作品读起来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叠词的运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关关”、“坎坎”、“嘤嘤”等叠音拟声词,不论是传世的文学作品,还是普通人交流的方言土语,都有大量叠字的身影。比如东北话中就有着丰富的叠音词,“噌噌的:形容速度快。六十多岁的人了,走起路来还噌噌的”等等。

三、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历史际遇

(一)中古开幕

诗经、楚辞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原点的两种不同形态,对作为中国诗歌经典的《古诗十九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自此以后,无原始典籍的意义,后来典籍永远无垂范作用。

中古时代,既不是原始典籍垂范,又不是唐宋后成为经典,可从古诗十九首找到内在机制、发展之路。《古诗十九首》具有开山的原创性,最具有中古时段的一种研究的典范作用。

诗经:孔子解释诗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政治、伦理的高度对《诗经》进行了阐释,把《诗经》变成了教化的工具。

楚辞:与《诗经》不同,它突破了政治伦理的意识形态,表现除了极强的个体化。

汉乐府:采风自老百姓,既配乐,下情上达,经过了文人、艺人加工提炼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过程。《诗经》被孔子政治化,楚辞是由贵族屈原把地域文化变为个体化创作进而辐射全国的文化样态。乐府是集中诗经精神在新的背景下的阐发,诗经中风、小雅的在中古时代两汉背景下又一次重复性的再创造,乐府与诗经风、小雅有相似性,仍无法掩盖乐府模仿诗经。

前古时期的诗歌不论诗经还是楚辞,都是不自觉的创作,但到了《古诗十九首》已经看到了创作意识的觉醒,在作品中看到了字词句的有意识的选择和锤炼。从此,诗歌不单表意言情,而且富有了文学美的表达形式。

(二)诗史传导

历代文史学家,都给予《古诗十九首》很高的评价,称它为“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或更推之为“风余诗母”,视作《诗经》以后影响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重要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初的四言诗继承了《诗经》的形式,但内容决定形式。东汉末年的动荡不安让文人的思想更加活跃也更加混乱,旧有的形式没办法表现这些丰富的内容,文人就寻求新的民歌形式来代替它。所以东汉初年便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至于艺术技巧,汉末文人的五言诗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无论语言风格、比兴手法等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并日益成熟。同时,它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的并出现繁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并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心理津渡

《古诗十九首》基本上是游子思妇之辞,即使是这样的诗句,在《古诗十九首》里表现的也是角度多样、字表平淡、感情炽热而真挚的。夫妻爱人之间的思念之情不在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汉末的文人有了从女性角度与女性沟通的意识。《涉江采芙蓉》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远离家乡的男子的角度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生命很快就会走向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生年不满百》這首詩在奉劝我们不要太执着,一切都是不可期的未知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情绪的丰富性、表述这些情绪的多角度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在《古诗十九首》里非常地常见。心理开放、审美开放的特点也是它流传不衰的原因。

四、结论

《古诗十九首》能够成功传播,与它传播内容的跨时代、跨群体、跨文化有关。内容的可传播性同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艺术形式,集约的意象、共有的情结和兼通的体式这些成为《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点。时势造英雄,一部作品的成功传播业离不开时势因素。

[基金项目: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古诗十九首》经典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A114)]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传播特点文化特征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全媒体视角下的弹幕传播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响应表现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多屏环境下体育节目的传播特点及改革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