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2014-11-30王瑷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通脉胸痹心绞痛

王瑷萍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5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成为日益威胁人群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2008年1月—2011年10月笔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合用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本院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 42 ~73(55.3±6.1)岁;病程(3.6±2.1)a(3个月~8 a)。合并高血压病28例,高血脂症23例,糖尿病8例,有2种以上并发症16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纳入与排除剔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并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疼痛部位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为不同程度的憋闷疼痛,甚至放射至颈、咽、左肩背、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等部位,一般持续数秒至10 min缓解,呈间歇性发作,常由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多数患者伴有心慌、气短、自汗、乏力、夜眠欠安等表现。心电图提示有ST段压低或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②年龄<75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①年龄≥75岁患者;②伴有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重度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绞痛已行介入治疗或外科血运重建术、肝肾功能不全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神经官能症、颈椎病、更年期症候群、胃及食管反流所致胸痛者;③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④药物过敏不能耐受者。

1.2.4 剔除标准 ①不配合临床观察者;②资料不全无法评价疗效者;③入组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排除标准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 mg,1次/d;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辛伐他汀10 mg,每晚睡前服;倍他乐克25 mg,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组方:黄芪30 g、桂枝12 g、丹参 20 g、红花12 g、赤芍20 g、桃仁12 g、川芎12 g、当归12 g、薤白12 g、全瓜蒌15 g、青皮12 g、炙甘草6 g。由本院YFY13/3A型自动煎药包装机(北京东华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煎煮,每袋150 mL,每次1袋,3次/d,饭后服用。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用药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2组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时可临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3~0.6 mg;合并高血压病者予降压治疗,合并糖尿病者予降糖治疗。

1.4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症状、体征、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检查心电图(每周复查1次)、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等,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和安全性分析。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制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3]。

1.5.1 心绞痛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1.5.2 心电图疗效标准 显效: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至正常或者大致正常;有效:缺血性ST段回升>0.05 mV,但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先进行正态性检验;若2组均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有一组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2组计量资料的秩和检验,即非参数检验。2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2%。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9%。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2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降低TC水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DL-C均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 <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时间TC TG LDL-C HDL-C治疗组 34 治疗前治疗后6.25 ±1.13 5.04 ±0.78①②2.20 ±1.48 2.02 ±1.31①3.82 ±0.76 2.61 ±0.72①1.03 ±0.34 1.06 ±0.39对照组 34 治疗前治疗后6.17 ±1.05 6.06 ±0.83①2.35 ±1.52 2.25 ±1.26①3.95 ±0.78 2.50 ±0.45①1.05 ±0.32 1.06 ±0.36

2.4 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 治疗15 d、30 d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较对照组明显(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减少次数比较(±s,次)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减少次数比较(±s,次)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 <0.01。

组别 n 治疗15 d 治疗30 d治疗组 34 3.2±2.0① 6.5±2.2①对照组34 0.8 ±0.7 1.2 ±0.8

2.5 安全性分析 治疗期间,2组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出现面色潮红1例(3%),胃肠道反应(恶心、嗳气、腹胀、食欲不振)2例(6%)。对照组出现轻度头晕痛症状2例(6%)。2组均未见皮疹、肌痛、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4]。祖国医学中无冠心病的名称,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书中即有“胸痹”、“心痛”、“心痹”、“真心痛”等病名记载,是指由于正气亏虚、外邪入侵,或饮食不节、情绪过激、劳逸失度等病因导致心脉瘀阻不畅,心脏阴阳气血失调,以膻中或左胸部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5]。《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以及“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等记载,阐明了心痛是胸痹痛的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年老体虚、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节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指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则有指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之不同。由于本病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因年老体虚,脏腑功能低下,正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因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则血行瘀滞而瘀阻心脉,致阴寒邪气,如痰浊、水湿等上乘阳位,痹阻心脉而致胸痹发生[6]。因此,本研究在传统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中药益气活血、化瘀通脉为法,以补益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通补兼施,益气活血化瘀,疏通脉道,起到通脉作用。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健脾益气,为补气之要药,使气行则血行,通过补气使血瘀得以改善;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活血化瘀,又行气止痛;桃仁、赤芍、红花、丹参活血祛瘀,通脉止痛;桂枝、薤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与黄芪同用能升发胸中阳气;全瓜蒌、青皮化痰散结,宽胸理气;炙甘草益气复脉,调和药性,引药归经。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助阳、活血通脉之功,使其阴平阳秘,气血调畅,诸症自愈。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芪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黄芪多糖等,具有强心作用,能明显扩张外周、冠状、脑、肠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对心肌缺氧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缺氧缺糖/复氧复糖损伤、感染病毒以及药物中毒的心肌均有明显保护作用[7]。同时,黄芪还可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的凋亡,能使冠状血管扩张,恢复细胞活力、Ca2+拮抗及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又能改善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肌梗死的范围等作用[8]。丹参具有强心和扩张冠脉作用,能提高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川芎中提取的川芎生物碱可以较明显地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及心肌营养血流量,使心肌供氧量增加[9],改善心肌缺氧状况,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川芎还能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栓的干重和湿重,其与红花、丹参、赤芍、降香同用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红花具有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凝血和抗血栓、降低血脂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活血通脉汤合用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体征,改善缺血心电图,降低血脂水平,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氧缺血状态,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国心血管杂志,1981,9(1):75-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41-45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3

[5]杨霞,陈学忠.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药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2,30(9):155-158

[6]梅丽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J].河南中医,2012,32(7):888-889

[7]刘洋,华树东,贺永贵,等.黄芪对心房收缩力及心房钠尿肽分泌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9):2226-2229

[8]暴宪斌,沈俊兰.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06,22(6):48-49

[9]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8-130

[10]裴艳霞.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197-198

猜你喜欢

通脉胸痹心绞痛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药品包装用复合膜与通脉颗粒的相容性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通脉化浊汤改善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证候情况的研究
辨证施护胸痹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通脉复律汤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