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琪林:一切为了育种

2014-11-30◇木

种子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南繁脱粒科研人员

◇木 子

在山西南繁基地,一个“笑话”广为流传:山西玉米育种界的著名专家、白琪林博士半夜敲盆吓老鼠。当记者向白博士求证此事时,这位外表朴实、性格温和的专家只腼腆地说了4个字:“为了育种!”

白琪林,山西代县人,1986年山西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1989年首次赴海南进行玉米南繁,此后几乎每年都要去海南。2005年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毕业后,每年海南玉米播种、授粉、脱粒时期,他都要来南繁基地呆上好几个月,从首次来海南至今,已“南繁”了将近20年。

刚来海南的时候,交通非常不便。白琪林回忆,1989年首次去海南时,从太原到三亚,在郑州、武汉、湛江、海口和海南乐东县,几度倒车,用了一周时间,火车、轮船、长途汽车、三轮车,不断变换各种交通工具,非常辛苦。当时还没有单位固定的南繁基地,临时住地条件非常差,“住的是简陋的平房,工作条件很艰苦,去试验地没有交通工具,基本上靠步行,生活条件也很差,做饭用的是买来的原木,烧火时还得劈开,晚上蚊虫叮咬、老鼠乱窜,也没有娱乐活动……”白琪林开玩笑说:“这里的老鼠特别聪明,只吃玉米不吃药饵,于是大家的娱乐活动之一便是想尽各种方法打老鼠。”

▲站在自己的南繁玉米试验地旁,白琪林心情愉悦

尽管条件艰苦,但白琪林的心中始终矗立着一座希望的灯塔:“只要执着坚守,总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对南繁事业过多的投入,使白琪林没有太多的时间顾及家人。1998年,白琪林的爱人患甲状腺瘤住院,需要做肿瘤切除手术,而那时正是南繁基地玉米授粉的时间。爱人患病让他很心疼,但是走还是留,这让白琪林很是纠结。这时大舅子的一句话让白琪林至今难忘,他说,“你放心走吧,这里有我照顾,你留下来也替代不了她的疼痛。”大舅子亲自把他送上车,这让白琪林内心很是愧疚。儿子上学,白琪林很少管过,不是不想管,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管。他为玉米育种、为山西省南繁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

虽然愧对家人,但白琪林从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当记者问到“接下来的工作”时,他说仍将继续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为南繁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初具成效的玉米育种更好地进行下去,这样,再辛苦也值得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回报。育种人的苦,不是忍受高温和日晒,而是研究没有成果。当我们和他聊到当初山西省农科院来海南进行玉米育种的初衷时,他很专业地给我们介绍道,“山西气候条件特殊,横跨6个纬度,玉米种植分为4个生态区——春播特早熟区、早熟区、中晚熟区和复播区。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是‘十年磨一剑’的浩瀚工程,为缩短育种时间,就应充分利用海南天然温室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南繁育种,以加快山西省玉米新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作为从事南繁事业多年的科研人员,山西南繁事业的发展始终牵动着白琪林的心。聊及提高山西省南繁建设管理水平时,他谈了自己的几点希望:一是希望种子管理部门能加强统一管理,就育种思路、管理经验、国内外育种动态提供沟通平台,这样有助于又快又好地出品种。二是针对目前基地尚无医务室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希望能尽快建立相关配套设施。三是建立继续教育平台,就《种子法》、育种理念、品种审定制度等进行培训,提高基地科研人员素质。

我们到基地的时候正值玉米脱粒时间。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们实在不好意思耽搁他太长时间。采访即将结束,针对我们在基地几天来看到的南繁育种人员以中老年力量为主、育种力量青黄不接的问题,白琪林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希望国家在政策上多向南繁倾斜,对年轻科研人员多加引导和关心,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同时年轻人也要转变观念,培养自己的兴趣,把育种当成为之奋斗的事业来做。只有这样,南繁工作才能后继有人。

作别我们,白琪林戴着草帽、身穿蓝大褂匆匆离去,继续之前中断的玉米脱粒工作……

猜你喜欢

南繁脱粒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基于人工击打脱粒原理的食葵脱粒装置设计与试验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南繁基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①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奉献南繁 讴歌南繁
管理利用好江苏南繁基地的再思考
脱粒分离装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横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试验
柔性差速带式单株大豆脱粒装置设计与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