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AC理论在教学运用中的研究初探

2014-11-26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际社员成人

戚 晶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辽宁丹东 11800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终身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认可。人们更加关注能够支撑其事业成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推崇[1]。很多职业院校尝试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与此同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培养、训练工作也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教育部等权威部门的组织和指导下有效地开展起来。

“与人交流能力”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一个分支,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涯中有着突出重要的地位[2]。因此这一能力在如何培养和训练方面得到了专家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探究。然而,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大多只是随意设置“模拟推销”“写作训练”这样的教学项目[3],对交流训练中取得成功或出现障碍的原因很少进行理论分析。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沟通的知识、技巧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效果欠佳。PAC理论作为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用心理学的观点认识问题,学会在与人交流时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避免与人交流时发生冲突。

1 PAC理论基本原理

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提出。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3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取这3个单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简称为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父母自我状态(Parentstate,P)以权威感和优越感为标志;成人自我状态(Adultstate,A)以理智和稳重为标志;儿童自我状态(Child-state,C)则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在这里,3种不同自我状态并非角色,而是真实的心态[4]。

以下我们以PAC理论下的”心态转化”“人际互动类型”“人际冲突中的P≡P-C≡C交往心态”这3个原理及教学中的应用为讨论重点,对PAC理论在教学中是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训练的加以说明。

2 PAC心态转化原理及教学应用

2.1 PAC的心态转化原理

人际交往中,PAC理论中3种心理状态有各自不同的积极方面,并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P-P,A-A,C-C”是三类最基本的交往类型,即分别以“命令式”“协商式”“任意式”的情感传递合理信息,又能发生6种方式的转化(见表1)。

表1 心态转化类型表

2.2 心态转化原理的应用

在人际交往中,因众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沟通障碍。因此,在“与人交流能力”教学中“克服人际沟通障碍”是被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讲解的,而“心态转化”在克服人际沟通障碍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心态转化原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能够顺利克服沟通障碍的深层次原因,掌握如何进行心态转化可以达到成功交往的目的,总结出怎样的外力干预或自我认识可以促进心态转化,从而克服人际沟通障碍。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抛出这样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周末,某大学生宿舍3位同学打球后回到宿舍。

甲:乙你的臭袜子赶紧洗洗去,想熏死我呀!

(过了许久,乙仍在打游戏,没有洗袜子)

甲:喂!你怎么啦!还不去洗?

乙:我不想洗!

甲:(关掉电源)你马上洗去!

乙:我明天洗衣服,一起洗!

丙:(闻声走过来)我还以为是打雷呢,原来是俩人练嗓子。

甲:(对丙)去去去……

丙:(对乙)是谁离了谁就活不了?呵呵。

乙:哦,My god,“你就是我的天使”。(唱起来,拿着袜子去卫生间洗去了)

(3人哈哈大笑)

在这个案例分析中,教师通常要与学生共同讨论案例中顺利克服沟通障碍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在这里如果运用“心态转化原理”剖析,就可以使学生尝试分析3位学生在讲每句话时,是怀揣着3种心理状态中的哪一种,谁的心态导向使整个交往气氛变得轻松幽默,转化了僵局。学生通过讨论基本上都会分析出这是P-P交往向A-A交往的成功心态转化案例。丙的C心态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促进了甲和乙的心态转化,有效地克服了沟通障碍。

3 PAC人际互动交流类型原理及教学应用

3.1 PAC人际互动交流主要类型

在人际交往中,“P,A,C”3种心理状态处于平行交流和交叉交往中。当乙方接到甲方的信息后,按照甲方的期望作出反应,这样双方的交往属于平行交流。否则,被视为交叉交往。

1)平行交流类型。平行交流属于一种正常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人们预期的反应[6]。平行交流的类型与表现如下:

表2 平行交流类型及表现

2)交叉交往的类型。交叉交往往往不能获得适当的反应或预期的反应,这样,信息沟通就会中断[4]。交叉交往的类型及表现如下:

表3 交叉交往类型及表现

表3 (续)

3.2 人际互动交流类型原理的运用

“寻求解决问题途径”是达到顺畅交流沟通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给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来加以比较。在这里,运用人际互动交流类型原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利用不同应对问题的方式使交流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可以有效选择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提高沟通效率。

比如我们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某大学社团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女社员甲负责将分配下来的任务分别讲述给其他成员听,当她为其中两位男社员讲解时,在后面等待的女社员乙等得不耐烦,大声训斥女社员甲:“你是在讲解任务还是在谈情说爱?”[4]

面对这样的问题,女社员甲可以选择多种对待方式。这里给出4种途径提示学生加以比较。

第1种,以“父母对儿童”的心理状态回应。“没看我正忙着吗,你不会自己先看看呀!”(表情愤怒,语气强硬)

第2种,直接并单纯以“儿童对父母”的心理状态回应。但没有做其他的工作。“太对不起了,我先给您讲吧?(表情惶恐,语气怯懦)

第3种,直接以“成人对成人”的心理状态回应。“您有什么问题,如果您很着急,请您跟这两位同学先换一下,我先给您讲。”(表情镇定,语气平和)

第4种,先以“儿童对父母”的方式达到沟通的目的,再以“成人对成人”的方式促使对方转化为“成人对成人”式的沟通。“对不起呀,您看确实没忙过来。如果您有急事,我们跟这两位同学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跟您换换,我先给您说说。(表情先是略带歉意,再是镇定自若。同时要征求两位男社员的意见)

利用“人际互动交流类型原理”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女社员乙的行为以“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出现。上述第1种方式,女社员甲以“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来应对,结果出现了交叉交往类型中的第3种情形。矛盾升级可能性加大,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示弱,容易形成沟通中断,导致激烈的冲突。第2种方式,女社员甲单纯地对女社员乙表现出了屈服顺从,虽然达到了沟通的目的,也就是说符合了平行交流类型中的第4种。但如果没有及时转化为“成人对成人”的方式,同时忽略了和其他两位男社员的沟通,会影响到和另外两位男社员的有效交流。如果每次有社员蛮横无理,行为粗野,就马上满足他(她)的要求,就无法做到公平合理。第3种方式,虽然女社员甲本身的意愿是用“成人对成人”的方式沟通,但是在女社员乙“父母对儿童”的情绪化的态度下,往往很难马上接受女社员甲的意愿,也就出现了交叉交往的第1种情形。对于第4种方式,女社员甲首先做了必要的让步,然后再用正常的成人的态度方式,也就是说首先用“儿童对父母”的方式达到平行交流的目的,即平行交流的第4种情况。然后再用“成人对成人”的方式以促使女社员乙向成人交流方式转化。最后达到双方都以“成人对成人”的方式交流即平行交流第2种情况的目的。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人际互动交流类型原理的分析,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情境状态下选择怎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才是最佳的途径。

4 人际冲突中的“P≡P-C≡C交往心态”原理及教学应用

4.1 “P≡P-C≡C交往心态”原理

在人际沟通中,交往双方中有一方以不良P心态发出信息,另一方出现对应的不良P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或几个回合的P-P交往;之后,有一方中止P心态,转到不良C心态,另一方也随之出现对应的不良C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或几个回合的C-C交往。这种交往心态组合可以表达为:P≡P-C≡C不良交往模式,其结果往往是在双方无预谋的情况下,形成严重后果,是造成人际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5]。

中止P≡P-C≡C不良交往模式的关键是使双方出现A心态,而能否成功转化为A心态关键取决于“能否对对方的行为在不违法违纪的情况下漠视”和“是否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转移交往主题”这两个原则。

4.2 “P≡P-C≡C交往心态”原理的应用

在进行“避免不良交往方式”这一教学内容训练时,单纯的对学生进行要避免不良交往方式的说教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分析“如何避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结合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而“P≡P-C≡C交往心态”原理告诉学生欲中止不良交往方式关键是双方A心态的产生。而A心态能否产生关键取决于上述提到的两条原则。这一原理会直接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做可以避免不良的交往方式。

用下面案例加以说明:

甲、乙两位高校男生系同宿舍同学,甲从宿舍内朝外走,乙从外面朝宿舍走,在宿舍门口相遇。

甲:快让开!我要上厕所。(P心态)

乙:你不好先让开!我要拿书。(P心态)

双方相持数秒中后,乙侧身让甲过去。

乙:狗娘养的!(C心态)

甲:什么?(C心态)

甲返身入室,拎起木凳,朝乙砸去。(C心态)

结果乙的上臂骨被砸断,被护送至医院[6]。

对于上述案例,通过“P≡P-C≡C交往心态”原理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不良的P-P交往阶段虽然双方心态不好,但都还是在强调自己的理由。但其中一方一旦将话题转移到与原来不相干的事情上(乙开始骂人,出现C心态),对方也会依照交往心态对应的规律,出现不良的C心态。双方的C心态只会导致不计后果的激烈冲突。相反,如果双方有一方出现了A心态,即能够“对对方言语漠视,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转移主题”,也就可能会避免该冲突的发生。

当然,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P≡P-C≡C交往心态”原理讨论归纳出“干预法”“自我觉悟法”等多种中断不良交往方式的方法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5 结束语

“与人交流能力”作为“职业核心能力”中的重要部分,是“一种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力和执行能力”。在职场中,与人交流能力的高低常常决定着职业活动的成败。加强与人交流能力训练的理论探索,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不断地促进研究的发展,实现研究的科学化。PAC理论作为一种反映沟通双方心理状态的科学理论,在与人交流能力训练中可以促进学生正确把握心理状态,理解问题。教师以这一理论为基础进行应用训练研究对提升教学效果很有裨益。

[1]陈亚鹏.高职生与人交流能力训练的意义及方法[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7-18.

[2]刘桂萍.高职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途径及训练方法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26.

[3]闫灵芝.高职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培养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0-71.

[4]熊明根.人格结构PAC理论及应用浅探[J].三明师专学报,1997(l):81-87.

[5]黄步琪.组织行为学新编:人际交往与组织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48-49.

[6]王慧.现代管理心理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181-185.

猜你喜欢

人际社员成人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成人不自在
Un rite de passage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