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用苦痛换来欢乐

2014-11-25何为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4年11期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

何为

音乐巨人贝多芬(节选)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恼,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照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但是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多重性格的贝多芬

1.英雄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贝多芬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他的音乐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这全是超越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

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奈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2.狂徒的贝多芬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与于寓居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甚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当时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有一天去访问他,看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车尔尼出来对人说:“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

他常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他颚上的须常常长到半英寸以上。头发似乎从来不曾接触过梳栉,麦束一般地矗立在头上。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

贝多芬

罗曼·罗兰

他长得矮小粗壮,身板结实硬朗,一张土红色的狮子脸上额头高高地突起。乌黑浓密的头发虬结在头顶,似乎梳子都难以将厚实的头发梳通。他的双眸具有强烈的震慑力,放射出粗野狂放的光芒。蓝灰色的眼珠往往会因兴奋或愤怒而张得很大,在眼眶里转个不停,而眼珠大多数时候都将他内心的忧愁展露无遗。有朋友说他笑起来很甜美,带着鼓舞人的神情,然而他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他平时的表情很忧郁,仿佛内心里有无法排遣的忧伤。当朋友看到他沉浸在痛苦中时,需要竭尽全力才能忍住眼泪。一次,一个朋友在一家小酒店里喝酒,他正坐在角落里,紧闭双目,抽着烟斗,仿佛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朋友与他寒暄两句,他凄惨地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本子,用聋子常有的尖叫让对方写下他要说的话。他的脸色经常会变化,面部肌肉隆起,青筋暴露,眼露凶光,嘴唇抖个不停。这副可怕的表情往往会将别人吓得灵魂出窍。这是因为他创作灵感突然出现了,或是他弹琴弹得太投入了,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苦难的回忆。父亲为了发展他的音乐天赋,当他四岁时,就把他关在房间里,一连几个小时地弹钢琴或是拉小提琴。贝多芬差一点永远厌恶音乐,他在父亲的暴力下不得不学习下去。因家里贫困,他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十一岁时,他到剧院乐团;十三岁时,他当了管风琴手,而当他十七岁时,疼爱他的母亲逝世了。母亲死于肺结核,贝多芬觉得自己也染上了肺结核,但是比疾病更折磨人的是忧虑。十七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家庭重任,年老酗酒的父亲被要求退休,由贝多芬领取他的养老金,以免他任意挥霍。他在波恩的一户人家找到了一位终生热爱的朋友——可爱的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贝多芬教她音乐和诗歌。可爱的布勒宁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后者也是贝多芬的挚友之一。三人之间诚挚、恬淡的友谊一直保持到老。

罗兰写的贝多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下面是引用作家《贝多芬传》序言的句子:“在本世纪初期的这一代里,多少行列已被歼灭:战争开了一个窟窿,他们和他们优秀的儿子都失了踪影。我的小小的《贝多芬传》保留着他们的形象——出自一个孤独者的手笔,它不知不觉地竟和他们如此相似,而他们早已在其中认出自己。这小册子,由一个无名的人写的,从一家无名的店铺里出来,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来,它已不再属于我了。

我把本书重读了一遍,虽然残缺,我也不拟有所更易。因为它应当保存原来的性质,和伟大的一代神圣的形象。

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贝多芬的名言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对你们的孩子要教之以德性,只有德性,而不是金钱,才能使人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

划分天才和勤勉之别的界线迄今尚未能确定,以后也没法确定。

不要懒懒散散地虚度生命。

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让我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去观察贝多芬,他有着艰苦的童年,失败的爱情,拮据的生活,孤独无依,接踵而至的伤病又折磨着他,特别是耳聋,对常人来说也许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毁灭,而对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毁灭。贝多芬也是人,他也心灰意冷过,否则他不会在32岁时就对他的兄弟立下遗嘱,面对残酷的命运,他无法遁形,无法逃避,也许这就是命运对一个音乐家的安排,正是这些苦难与痛苦的积聚,才使得和着贝多芬血与泪的音符喷薄而出,他对音乐的热爱,不可驯服地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贝多芬在给兄弟的遗嘱中写道:“用最美好的道德情操教育你们的孩子,永远要记住这一点:使人幸福的是美德不是金钱。”他特别注重做人的操守,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尤为重要。他是那么的桀骜不驯,面对王公贵族,他藐视他们的世俗和渺小,他总是扬起他高傲的头颅,因为他是贝多芬,我们理解他的高傲,他有理由,也有资本高傲。

贝多芬是不幸的,命运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贫穷、残废、孤独……《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贝多芬就是上天降大任之人,正是这些磨难造就了这个音乐传奇。因此当我们遭遇困难和磨难之时,就是命运将降大任于斯人之日,只要你抱着自己不变的理想,坚持下去,你也会成为英雄,让我们都把痛苦都换成欢乐吧!

猜你喜欢

贝多芬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音乐
音乐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秋夜的音乐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