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远教工作平衡点

2014-11-24姜明广

关键词:大锅饭普适性实惠

姜明广

前一阵子,某地远程办与外省单位交流,双方交换了一批课件。谁知片子拿回来一看,对方的课件中,农业技术类的,因种植结构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基本不能在本地应用;典型人物类的,因片中充斥着大量方言,理解起来很费力气。远程办领导深有感触地说,现在都讲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但像这样重视了针对性却忽视了普适性的课件资源,在共享格局中的价值能有几何呢?由此事向工作各层面推演,可以发现很多类似的“偏废”现象:重视建设忽视应用的,重视“得实惠”忽视“受教育”的,不一而足,导致了远教工作的不平衡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往往位于事物的“中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鲁庙中看到了欹器,领悟了“中则正”的道理。程颐说:“不偏之谓中。”离开了中,无论上之下之、左之右之,都会导致“偏”,从而失去平衡。远程教育工作其实也受中庸之道支配,工作中存在着很多平衡点。如果把握不好这些平衡点,就会像欹器那样失去平衡。

找准建设与应用之间的平衡点。建设和应用不是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然而如今在基层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建设与应用有所偏废的现象。有的单位在建站点方面高屋建瓴,力度不小,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却分身乏术,虎头蛇尾;有的单位在站点和平台应用上倒是卓有成效,可是在课件资源建设上却力度不足;有的单位在建设上一味靠资源整合,但在资源投入上却力度不够,这都是建设与应用不均衡的表现。实际上建设与应用没有冲突,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而实践中两者体现出的“矛盾”,说明我们没有把握好平衡点,资源和策略或者倾向于建设,或者倾向于应用,失去了工作的“中”。要不离于“中”,就应在分配资源和制定策略时,兼顾建设与应用,找到平衡点。

找准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平衡点。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以下一系列的抉择:组织学习抑或重点学习,集中培训抑或个别培训,向典型倾斜抑或兼顾整体,在课件制作上突出乡土特色抑或侧重传播范围,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对普适性和针对性的抉择。普适性更强调普遍受益、广泛传播,属于“大锅饭”;针对性更强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算是“开小灶”。“大锅饭”有“大锅饭”的好处,“开小灶”也有“开小灶”的优势,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比如要做一部农技课件,因各地农情不同,片子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这时就不妨“开小灶”;又比如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大家都需要参与的形势任务,这时就不妨多组织学习、少重点学习,搞搞“大锅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目的调整策略,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平衡点就很容易找到。

找准“受教育”与“得实惠”的平衡点。有的站点,总是组织党员干部来上党课,忽视了更多数的农民群众;有的站点,不断强调对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必要的党性教育内容反而顾不上了。这些情况在基层屡见不鲜。远程教育的两大宗旨是一对并列关系,谁也不比谁重,谁也不比谁轻。在工作中可能鉴于农情村情,有时我们倾向于送实惠,有时倾向于送教育,但无论什么样的倾向,阶段性任务一完成,我们就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策略。“受教育”和“得实惠”之间的平衡点其实就是党员干部群众的信息接收缺口,他们需求什么我们就侧重什么,他们缺乏什么我们就灌输什么。

如果认真细数下去,几乎所有的远程教育工作层面都存在着平衡点的问题。这个平衡点就是远程教育的“中”,离开了这个“中”就会导致不平衡。什么是远程教育的“中”呢?古人其实早有阐释:“中者,无过无不及之谓也。”我们的工作中存在短板,就要克服;存在策略过度集中,就要向薄弱环节调整。这样一来,就能“虽不中矣,亦不远矣”。

猜你喜欢

大锅饭普适性实惠
如何拒绝“大锅饭”式跟团游?
低价≠实惠 吃喝玩乐购,切记避开这些“坑”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大锅饭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包揽旗舰技术的实惠之选 Ken Kreisel Sound 500系列
哪种更实惠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
让基层医生在改革中多得实惠
小人物笔记与普适性关怀——评匡瓢的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