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问题的钥匙

2014-11-24张嘉颖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实词点子解决问题

张嘉颖

在学习平等思维的过程中,我学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单破不立。

单破不立,就是对一个问题不断提问(是提问,而不是陈述),让这个问题逐渐被破解。

我将这个方法用到和家长朋友的沟通上,非常有效。以下两个案例均来自我和家长的QQ对话实录。

案例一:孩子早起玩手机

家长:孩子早上起来就玩手机,违反周一到周五不玩手机的约定,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单纯去回答该怎么办毫无意义。我先要将问题具体化,即针对该问题不断提问,使问题细化,直到弄明白问题的核心所在。)

我:这句话,是前半句还是后半句更让你不安心?

家长:前半句。

我:前半句中,你更纠结于“早上起来”还是“玩手机”?

家长:玩手机。特别是周五,她说作业写完了,周六周日玩了两天手机。周一早起补作业,补完作业又玩上了。

我:“玩手机”这三个字,你是纠结在“手机”上还是“玩”上?

家长:玩。我曾把她的手机没收。但如果没有手机,她也会玩别的。我不安心的不是手机,而是孩子这样的状态。

(单破不立的操作过程,是要就对话中的某些内容来进行分析,比如针对家长描述问题的那句话中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提问。从上段对话可以看出,这些针对具体实词的提问,使问题变得清晰起来。)

我:是不是只要孩子不学习,你就不安心?

家长:对。

我:你不安心,能不能改变不好的结果呢?

家长:不能。

我:不能,那我们接下来做什么?

家长:改善。

我:谁改善?改善什么?

家长:对,我做什么改善?我要接纳孩子。

(用单破不立,就着问题继续深入问下去,问着问着,因果关系就会一目了然。)

我:孩子早上玩手机,或者说话不算话,都很正常。如果你觉得她不正常或者她不对,那你的话她愿意听吗?

家长:不愿意听。

我:孩子在玩手机,你去打断她,去没收手机,你的话她能不能听进去?

家长:她对抗。

我:这样的结果是你想要的吗?

家长:当然不想要。

我:你想要什么?

家长:想要孩子不对抗,想要孩子学习完再玩。

我:想要孩子不对抗妈妈,是不是就意味着和孩子能够和谐沟通?

家长:对。

(唐曾磊老师常讲,做正因得正果。正因就是一定会达成好结果的具体操作。在明确正因后,我们只需要去做好正因,就会得到想要的好结果。单破不立要破到什么程度?当对一个问题破到能看清明确的因果关系时,单破不立就算破到位了。)

我:和谐沟通有哪三步?

家长:接纳、理解、建议。我没有做到接纳。孩子早上起来玩手机是正常的。

我:太好了!接下去你准备怎么做?

家长:找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鼓励。

(问题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分析到了动词,比如此处的“接纳” “鼓励”和下面的“商量”。对动词进行分析的目的是明确正因,找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我:对,按照和谐沟通三步法和孩子商量。比如:如何既能玩好手机又能保证学习……

家长:问题清晰多了。谢谢你!

(“帮助孩子做什么”是单破不立的关键。家长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好好学习,而是帮助孩子在把手机玩好的同时把学习学好。帮助孩子的前提是不影响孩子的“玩”。)

以单破不立的方式不断发问,能够帮助家长把问题逐渐看清晰,使问题得到破解。在这个案例中,随着我的不断提问,家长明白了自己没有接纳孩子,而这种不接纳,是她和孩子无法有效沟通的原因。

案例二:家长怀疑孩子上网查答案

家长:孩子上高三。老师上学期讲过,有很多学生因为上网查答案而在高考中吃过大亏,一定不要让孩子上网查答案,并再三强调家长一定要监督好孩子,只要孩子上网家长就要陪同。但孩子上网时从不让我陪同。

我:你的问题是什么?

家长:我总怀疑他在网上抄答案,但我又管不住他。

(在使用单破不立解决问题时,要把这个问题中的实词挑出来问,我挑出的第一个实词是“怀疑”。)

我:你的怀疑有依据吗?

家长:我没有孩子抄答案的证据,因为他从不让我看他上网,不让我陪同。

我:既然没证据,你的猜测就是没有根据的,你同意吗?

家长:我同意,是我瞎猜。班主任的话是针对爱抄答案的学生说的。

(这两个提问破除了家长没有根据的怀疑。)

我:既然你知道班主任针对的是爱抄答案的孩子,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家长:他不是这类学生。他自己也说他不屑于抄答案。

我:太好了!

家长:但我总是不相信他的话,总在怀疑他说一套做一套。

(在家长的陈述中继续挑出关键的实词“不相信”进行提问,用提问的方法让对方去思考、去悟到这个问题中的因果关系。)

我:你这样不相信孩子是在做正因吗?

家长:不是,所以我很苦恼,心里很矛盾。他一上网我就担心,但他一般会说“妈妈,我这会儿要查历史背景资料,时间大约20分钟”之类的话,到时间他就下线了。我还表扬他呢!可我还会想他是不是背着我在抄答案。

我:既然担心,怎么告诉孩子自己的担心?或者怎么去和孩子商量上网的事?

家长:……

(家长沉浸在对自己的担心的漫长陈述中。这时不要被她的焦虑情绪绕进去,而是要帮助她深入思考。深入思考可以使一个问题变得更具体,因而更容易看到它的答案。)

我:你仔细想想,你是否在做正因?

家长:我不是在做正因。孩子说了,妈妈你要不就管我严格些,从头管到尾,要不就别管我。别像现在这样一会儿管,一会儿不管,还总管不到点子上。

我:嗯,什么叫管到点子上?

家长:管到点子上,是不是就是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要瞎管?

我:对。所谓点子是孩子希望你做的、真正能够帮到他的事情,是吗?

家长:是。那什么是孩子希望我做的、真正能够帮到他的事情呢?

(这位家长的问题,随着单破不立的深入,分析到了动词“帮助”。到了“帮助”,就是到了能够操作的正因上。“帮助什么”是单破不立的关键。)

我:是呀,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家长:我打算先肯定孩子是对自己负责的人,是好学生;然后和孩子商量,怎么按照班主任的要求执行。我要请孩子帮助我确认他说的那个“点子”是什么。

我:你能这样尊重孩子,主动和他沟通、和他商量,真是太好了!

单破不立要“破”什么

单破不立的“破”究竟要破除什么?

首先,单破不立要破除双方心中的“立”和“执着”。

以上面两个案例为例,先说家长这一方心中立了什么。第一位家长认为孩子“玩”就不能好好学习,第二位家长认为孩子上网就是去抄答案,这两个“认为”并不一定对,或许是自以为是的错误之见。

我们看到问题时,通常会不假思索“立”一个判断结论,比如第一个案例中家长提问后,我们或许会有如下判断:1.这个家长怎么能这样看待孩子呢?太不应该了。2.这个孩子居然违反约定。3.周一到周五也可以玩手机呀……同样,这些“立”出的判断,也不一定正确,它会阻碍我们深入去分析问题,使我们不能真正帮到对方。

什么是“执着”?即我们非要怎么样。第一位家长非要孩子早上不玩手机而去看书学习,第二位家长非要孩子不上网。这样的“执着”使家长无法把问题看清楚。

在看到对方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在自以为是地“立”起自己的判断,觉得自己看问题一针见血,但这个判断有可能是错误的。单破不立的操作是破而不立,去提问而不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即便觉得自己某句话或者某个分析很对,也不说,只是提问,通过提问来让对方思考问题。当自认为特别好的某句话或某个分析不能表达时,我们可能会憋得很难受。而如果特别想去表达,就一定有一个“执着”在,也许是急于解决问题、急于帮助对方,也许是想证明自己多么优秀、多么智慧。单破不立可以帮助我们觉知到自己的这些心思,放下自己的“执着”,只就问题本身去追问,使问题变得精准,最终得到破解。

其次,单破不立要消除沟通双方内心的迷惑。

沟通时,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对方究竟想问什么。我们提问,是在虚心向对方请教。请教就是我们可能对对方表达的某个词的意思理解是不到位的,需要问对方。往往问着问着,我们就会很庆幸:幸好我们没有一张口就给出对方答案,因为我们根本就没弄明白对方问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一种破除,破除我们自己心中的迷惑。

随着我们不断深入地提问,对方会发现他对问题的思考是不够清晰的,他越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越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中存在矛盾,甚至难以自圆其说。跟随我们的提问逐步深入思考,对方渐渐就能找到自己问题的核心所在,他的迷惑就消失了。

最后,单破不立破除的是双方的局限性。

操作单破不立时,随着问题的深入,我们会逐渐看清自己的局限性,越是使用单破不立,就越不会自以为是,越不会张口就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更愿意只去提问,通过单纯的提问让对方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平和地问,也可以一针见血地问,对方会发现我们的提问能够让他反思,让他看到自己平时想不到、看不到的东西,甚至发现“自己怎么没想到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跳出思维的局限。

猜你喜欢

实词点子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如何用点子图进行 “凑十法”的建模
两只想打架的熊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智珠
让人惊叹的极客好点子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