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的成功经验

2014-11-22崔冠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唱片流行音乐香港

崔冠星

(广州市文化馆,广东 广州 510000)

论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的成功经验

崔冠星

(广州市文化馆,广东 广州 510000)

新世纪以来流行音乐呈现的新景象为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创作空间,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香港是亚洲华语歌曲的创作中心,富有特色的流行歌曲盛播于亚洲各地。文章主要针对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了阐述。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寻求一条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有效传播和健康发展之路。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经验

香港作为著名的亚洲动感之都和东方明珠,在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成就斐然,尤其在流行音乐领域,从八十年代起,在全球华语地区一直引领潮流,成为焦点,培育出罗文、张国荣、张学友等一代代华语巨星,笔者经过深入调研,发现香港流行音乐持续兴盛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成功的经验:

一、政府持续打击盗版助流行音乐业界良性发展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香港政府一直为打击音像业的盗版作出许多努力,通过立法、执法有效扼杀盗版行为在本地区泛滥,为香港整个流行音乐业及影视业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1969年,台湾歌曲冲击香港市场,香港本地音乐人发现本地市场占有量:78%是日本歌曲;15%是欧美歌曲;剩下的7%是台湾歌曲和香港本地歌曲,香港几乎没有自己的创作歌曲。于是,本地业界开始大力推动香港原创音乐,许冠杰、温拿乐队、陈秋霞等成为那个时代演唱本地原创歌曲的巨星。但另一方面,由于盗版猖獗,严重阻碍音像业的生存发展。当时流行音乐界以IFPI香港唱片业协会为首向政府申请严厉打击盗版。香港政府和业界经过五年的共同努力,利用ICAC(廉政公署)使执法力度不断提升,盗版率从99%降到少于5%,直到1977年,唱片及卡带的盗版在香港绝迹。在此后的十五年间,其他地区尚未解决盗版问题,香港可谓一枝独秀,唱片大卖,其投资回报可循环大量投放于培养新歌手,当时香港乐坛制造了很多天皇巨星,是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1983年,飞利浦发明了镭射唱片,音乐从卡带进入CD时代,香港以往流行的红歌曲又再重新出版大卖,为市场带来无限生机。1986年,开始出现盗版的镭射唱片,但由于市场环境非常好,对业界影响有限。到了1992年,台湾引进了廉价的镭射唱片生产线,成本只需200万(以往正规生产线需1000多万)。于是,盗版又卷土重来,在香港泛滥。1993年第一季,香港唱片业协会统计,全港唱片总销量下跌30%,令业界震惊。1996年,全港镭射唱片生产线由原来的10-15条变成有86家音像复制厂。1992-1995年间,香港政府版权改革小组及业界一直致力于研究修改版权法,1996年6月30日,通过了允许版权联盟(唱片业协会)参与制订1997年回归的版权法修改的决定。通过政府和唱片业的有效推进,香港于1997、1998、1999年针对盗版分别制订了相关法律:1997年,CD来源识别码SID法例(防止盗用版权条例);1998年,盗版列入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1999年,影院、音乐场所盗摄录法例;使版权法逐步趋向成熟。1999年,其时的特首董建华为针对新一轮打击盗版行动,调任曾俊华先生为当时的海关关长,统领186名海关前线人员为特遣队,专门对付当时甚猖獗之音像盗版店铺。结果到2000年,市面上1000多间盗版店铺,在半年的紧密执法刑事检控下,余下不到100间小型店在闪缩的环境下运作,有效扼制盗版行为的蔓延,保护了业界的生存发展。2000年底,市场出现了600多间正版影音碟零售店,而正版VCD在销量倍增下零售价格可降至港币10元左右,这可是消费者、零售业、出版方三赢的局面,有这样的效果,香港政府功不可没。

二、版权、版税制度维护创作人利益

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上期,港澳台地区关于音乐创作人的版权、版税制度与国内基本相同,作品采取一次性支付创作费(即一次买断创作版权,而且价格低廉)的模式。由于艺术作品有别于流水线生产的物品,与商品经营模式有一定差别。到八十年代后期,香港、台湾业界意识到这种模式的缺陷:例如,词曲作家一生所有的精力奉献给音乐事业,他们所有作品的成效也许只能集中体现在一两首成名作之中,若版权一次买断,对创作者的生计没有保障。这种现象打击了新老创作者的从业信心,造成许多不良影响,直接辐射到业界生态链的发展不平衡。基于维护整个唱片业的良性发展,版权、版税制度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香港地区逐步形成,各种条例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完善、细化,目前有关于音乐创作人的版权、版税制度已相当健全。现在,港台的创作者除获得作品完成时的基础稿费外,版权费所得按唱片销量及播放率等定期与唱片公司结账,创作成果得到合理、公平的保障。这种机制极大地鼓舞了音乐创作人的士气,有效促进了香港的本土创作,推动整个流行音乐业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亚洲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基地。

三、规范化的流行音乐业运作模式

香港目前的流行音乐乃至娱乐事业的运作模式,已相当规范、完善。其主要优势在于:经过八、九十年代港台流行音乐的辉煌后,告别了卡带发行,经过经理人等管理制度的完善,逐步将歌手作为品牌进行打造,用现代化模式进行统一管理。

首先,策划团队、发行商、制作方、经理人、私人助理(俗称保姆)等岗位及其签约制度的出现,使行业分工更明确和细化,为音乐事业的规范化提速。

再者,像香港英皇娱乐集团、东亚唱片公司等一体化娱乐制作巨头的发展壮大和成功例子,进一步体现出把流行歌曲以品牌形式进行包装、打造,这种一体化、规范化运作的优势。以香港英皇娱乐集团为例:公司从打造乐坛新人开始,由企划团队(称为A&R)以新人本身特性,进行创造性策划、研发,其市场形象和社会定位以及吸引消费群的定向等进行各方面可行性与成功比例的详尽分析和考量,根据民众接受力和市场需求,最终确定新人的形象和歌曲风格,围绕和配合这个形象定位进行声乐训练、衣着、举止仪态等全方位的培养和包装,再为歌手配合形象“量身”创作系列歌曲,最后经过社会调查数据,结合时事、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最合适和有利的时段宣传,推出新人新歌。如:女子组合——Twins的企划创意:以少女组合形式弥补两位歌手个人演唱能力弱,突出其容貌相似、青春、甜美、活力十足的特性,主打少女情怀类歌曲,经过创造性包装后推出新专辑,在乐坛迅速走红。而另一位歌手——陈奕迅则结合其草根、平民形象,歌曲题材走社会化路线,突出其优质的声线,以实力取胜,获得大举成功,目前已成为全球华语地区及亚洲各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实力派歌手。这些成功例子充分说明香港地区流行音乐业的产业运作非常成熟,成效卓著。它给广州本地音乐业带来许多启迪,在信息万变的今天,再维持以往那种没有企划、研发,随意制作一首歌或依靠作者送新歌来筛选等方式运作和发展,很难踏上成功之路。

四、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的流行音乐风格

香港地区流行音乐的创作在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的问题上,能够吸收国际元素,经过内部优化,结合本土特点,走出属于香港自己的新路。《狮子山下》、《沉默是金》等代表作受到民众欢迎,值得大家深思和学习。

香港流行音乐能达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完美融合,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1.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港台地区一直在接触、吸收、渗透、传播国际上各类新兴文化元素方面引领潮流,辐射至国内。在这个有利的社会环境下,香港、台湾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流行音乐人都到过国外学习流行音乐,如台湾歌手兼音乐制作人黄力宏是美国威廉姆斯大学音乐系的毕业生;香港著名音乐制作人伍乐城(歌曲《无间道》的作者)曾担任香港青年交响言,“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利于人们正确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有助于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人们通过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内涵,并对其进行研究和科学论证,发掘其时代意义,引导人们在“天人合一”思想模式下,借鉴西方近现代哲学、生态哲学等多学科知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其次,有利于“天人合一”自身思想的深入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试探性地融入了新的内容,从而将“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推向更深入、更广泛的领域。再次,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天人合一”思想既与古希腊哲学遥相呼应,又与现代西方哲学与生态哲学不谋而合。吸取其他理论的科学观点和研究成果,克服“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局限,这一过程本身既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又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最后,有益于指导人类实践活动。在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与分析中,努力克服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重体悟的局限,将提升内心精神境界与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断规范人类自身行为,进而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乐团的首席小号手,毕业于美国波士顿柏克莱音乐学院。由于充分吸收和学习国外的音乐素材,港台地区大多数作曲家(尤其年轻一代)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在创作风格上更具国际化、多元化色彩。他们并不是麻木效仿国外潮流,而是与词作家配合,以本土为基石,形成本地特有的风格。

2.香港流行歌曲能风靡全球华人地区,与其歌词的主题含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香港地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延续非常重视。繁体字的延用,孝道、向善等思想的倡导和教育始终渗透、贯穿在香港社会及其教育课程中。这一点,在港台词作家的身上能充分体现出来。著名词作家黄霑、林夕、黄伟文都曾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学子,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三人,个人风格鲜明,走出各自与众不同的精彩创作路。香港本地许多词作家都像他们一样,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创作的歌词富于哲理性,具有教育意义。好像传达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如《沧海一声笑》黄霑、《似是故人来》林夕等,还有结合社会现象具写实意义的《下一站天后》、《喜帖街》黄伟文,而弘扬本土精神的又有《我的中国心》张明敏、《东方之珠》罗大佑等等。以上例子是本土化与国际化完美融合的具体表现,表露出香港音乐创作者们的敏锐触觉,创新意识强等特质,令其作品长期引领亚洲音乐时尚潮流。

五、结语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这种亚文化的产生是物质社会中精神生活商业化的必然结果。香港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一直走在华语地区前列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显示港台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优势及其内核,是值得我们国内音乐同行吸收和借鉴的先进经验。

★本文资料为作者本人参加广州市文广新局调研组赴香港唱片总会实地调研、座谈。

G124

A

1005-5312(2014)32-0192-02

猜你喜欢

唱片流行音乐香港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坏唱片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