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萨特爱情观剖析范柳原的恋爱心理

2014-11-22张健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毁灭性范柳原白流苏

张健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以萨特爱情观剖析范柳原的恋爱心理

张健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张爱玲代表小说《倾城之恋》中范柳原的恋爱心理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爱情观不谋而合。范柳原对白流苏的爱情期许印证了萨特爱情的快乐在于自我存在被证实的观点;范柳原对白流苏若即若离的态度可以用爱情是冲突,既趋向他人自由,又要求控制他人自由的观点解释;范柳原的行为模式符合萨特提出的爱情的三重毁灭性中的“不满足”。

萨特;爱情观;范柳原;恋爱心理

《倾城之恋》中男主角范柳原的恋爱心理及行为模式,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爱情观不谋而合。以存在主义爱情观剖析范柳原恋爱心理,为我们解读这部小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一、萨特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冲突

萨特认为,他人掌握着“我所是的东西的秘密”,人必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的存在,因此要保持别人的自由;而人又要求收回我所是的这个的存在,因此必须“作用于他人的自由”以保持自身的自由。爱情是人与人最原始的关系,其快乐就在于自己的存在被证实了。在爱情中他人的自由既可以给予我价值,又能取消我的价值,我必须控制他人的自由以恢复我的存在;而恋爱者又“想占有一个作为自由的自由”,因此爱情又趋向于保留他人的自由,由此,爱情的理想(即实现别人的自由与我的自由的同化)就成为一个自为的矛盾,一个“无限定的推移体系”,是不能实现的,爱情的理想就此归于骗局,归于虚无。

(二)爱情的三重毁灭性

萨特还指出了爱情的三重毁灭性:首先,“爱就是希望被爱”,并希望对方也希望自己爱他,恋爱者永远不满足;其次,恋爱者害怕受控制的一方觉醒,因此永远没有安全感;最后,第三者的存在也可能使爱情破灭。在萨特那里,爱情的神话被消解了:爱情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东西,爱的过程就是这个矛盾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消解,爱情总是归于失败的。

本文将从爱情的快乐在于自己的存在被证实、爱情要求控制他者自由和爱情的第一重毁灭性——不满足这三方面来解读《倾城之恋》中范柳原的恋爱心理。

二、《倾城之恋》中范柳原的恋爱心理剖析

(一)通过爱情证实自我的存在

范柳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身世极为沉重:母亲是华侨交际花,他流落英伦,无论在法律上还是文化上,无论在英国还是在中国,都难以获得身份上的认同,族人也对他抱着仇视的态度。受过这些刺激的范柳原,深深感受到了人的虚空感和流浪感,因此,他选择了放浪形骸,嫖赌吃喝,流连花丛,却无意于家庭幸福。范柳原是个难以被认可的处境尴尬的人,他缺少一个懂他、能证明他的存在的人。白流苏的出现,让范柳原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同样孤独、同样空虚的自己。离过婚的白流苏在娘家受尽委屈,兄嫂冷嘲热讽,母亲事不关己,亲人就如陌生人,白公馆的生活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无聊,“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白流苏的灵魂也是缺乏归属、孤独无依的,范柳原期许与自己内心里有着相似的虚空感的白流苏来帮他寻到证明他“存在”的东西,他固执地说:“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萨特指出:“当爱情的快乐存在时,它的基础正在于此: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被证实了。”范柳原对白流苏的爱情期许,恰好印证了萨特这一观点。

(二)控制他者自由

范柳原把流苏“骗”到香港,人前对她极尽殷勤暧昧之能事,人后却保持着君子风度,连她的手都难得碰一碰。范柳原这么做,一种解释是出自控制欲,他要白流苏除了做他的情妇之外没有第二条路。范柳原时不时忽略流苏、让她吃醋,有时,又突然跳出来向她剖白自己的内心。他是矛盾的,也是自私的,从萨特的观点来解释,范柳原在希求通过爱情寻求自我存在的证实时,也害怕自我的存在被他人任意操控,因此他必须通过控制流苏的自由来获得一种安全感。萨特指出,恋爱者“并不要求干涉别人的自由,而是想先天地作为对别人自由的客观限制而存在。”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范柳原对白流苏若即若离的态度。

(三)爱情的第一重毁灭性:不满足

虽然范柳原骨子里的怀疑主义让他不敢相信爱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一步步被白流苏吸引了,他是希望获得白流苏的回应的。他使流苏吃醋,试图用激将法逼着她自动投到他怀里去。他也曾深夜向流苏表白爱意,而他明白,白流苏需要的不过是一份可靠的经济保障,至于那个人是不是他倒不那么重要,所以他冷冷地说:“你不爱我,你有什么办法,你做得了主么?”如果说前面范柳原还是以熟练的手段与白流苏调情的话,此时的他却恼羞成怒了——因为想获得流苏的在意却不得,想被爱却不得而恼羞成怒。范柳原对白流苏,总归还是有些真情的,这是不是真正的爱情虽还有待商榷,但他的行为模式却的确符合了萨特指出的爱情的三重毁灭性中的“不满足”——一种无法获得对方同等的感情回应而产生的“不满足”。

综上所述,从用爱情证实自我的存在、爱情要求控制他者自由和爱情的第一重毁灭性这三方面来解读《倾城之恋》中范柳原的恋爱心理是完全可行的,萨特的存在主义爱情观给了我们一个剖析范柳原恋爱心理的全新角度,而范柳原的恋爱行为模式又可以作为萨特爱情观的一个绝佳注解。

[1]萨特(法).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97.

[2]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I206

A

1005-5312(2014)32-0036-01

猜你喜欢

毁灭性范柳原白流苏
为什么范柳原选择了白流苏?
浅谈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书写—以范柳原和白流苏为例
漠视气候变化会造成“毁灭性”影响
漠视气候变化会造成“毁灭性”影响
你若懂得,我便不再孤独
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我和你一直是我们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南洋”浪荡子形象之比较:以“凌吉士”和“范柳原”为例
闲话酒吧惮——美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