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星一号:大冒险还是大骗局

2014-11-21风伊万

航空知识 2014年11期
关键词:候选者定居点主办方

风伊万

有去无回的旅程

根据“火星一号”官方网站的介绍,其目的是要在火星上建立人类基地,作为进一步探索太阳系和生命起源的立足点,以及进军更深空间的桥头堡。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制定的路线图如下:

2013年 在全球招募飞往火星的志愿者,用两年时间通过多重选拔程序最终挑选出6组共24名候选者,同时开始建造火星定居点的模拟设施用于测试和训练。

2015年 第一批候选者开始接受全面的训练直至2024年,训练内容包括适应长期的独立生活、学会维护生存设施、掌握医疗处置和种养食物等各种技能。

2018年 将一颗通信卫星发射到火星的静止轨道上,在地球和火星之间建立起不间断的数据通讯。同时进行登陆火星的试验性发射任务,以验证相关技术。

2020年 向火星表面发射智能漫游车和运输车,为建立人类定居点选择合适的地点。将第二颗通信卫星送上太阳轨道,这样即使太阳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时也可通过中继保持两地的联系。

2022年 将建立定居点所需的6个组成舱室送往火星表面选定的地点,包括两个居住单元、两个生命支持单元和两个供给单元。

2023年 火星漫游车组合定居点舱室并启动设备,产生必需的气压、氧气和水,并在定居点的充气棚室外覆盖火星土壤以屏蔽辐射。

2024年 将载人火星飞船的各个部件送到地球轨道上完成组装,首批4名火星移民登上飞船,完成最终检查后飞向火星。他们持的是“单程票”,如果在航行中或火星上发生意外,将无法返回地球,只能靠备用系统自行求生。

2025年 首批移民登陆火星,经过恢复和适应阶段后开始建设定居点,展开生产和科研活动,第二批移民所需的设施将在不久后运到。

2027年 第二批移民和更多的设施陆续抵达火星,此后每两年都将有新的成员加入,逐步建立起能够自给自足的火星基地。

雄心背后的疑问

看上去很美的“火星一号”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其中不乏怀疑的声音,甚至有人斥之为“叫卖月球土地”之后的又一个宇宙大忽悠。外界所关注的疑虑主要有以下几点:

实施这个计划的机构有足够的实力吗?

资料显示,提出“火星一号”计划的是现年37岁的荷兰企业家巴斯·兰斯多普,他曾创办过一家新能源公司,2011年卖掉股份后成立了“火星一号及星际传媒集团”。据官方解释,这个机构并非一个人的皮包公司,核心成员已有10多人,分别负责技术、市场和媒体等领域的工作。他们的顾问团队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学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中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前首席专家梅森·帕克,还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荷兰理论物理学家杰拉德·胡夫特等名人出任计划的形象大使。不难看出,该机构主要从事组织协调和宣传推广活动,计划的实施要与其它科研部门和航天企业进行合作完成。

庞大的资金需求如何解决?

航天项目耗资之巨已不能简单地用“烧钱”来形容,往往需要举国之力或多国联手。而“火星一号”要送走第一批移民估计就需要60亿美元,此后的每批移民也需40亿美元。主办方希望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筹集资金,途径就有社会捐赠、商业赞助、转让技术专利、出售特许商品和媒体转播权,以及时下流行的“众筹”方式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媒体渠道,他们计划将火星移民的选拔和训练、飞船的发射与登陆、定居点的建设和移民的新生活等各阶段同步制作成真人秀节目,通过电视和网络播出。这将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能吸引观众眼球以及诸多投资者和赞助商的节目,预期收益将堪比奥运会和世界杯。

移民火星的技术难关

如何解决?

当年美国先后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匆匆一游”已非易事,虽说40年来航天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此次移民无需考虑返程,但定居火星仍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飞往火星预计需要7个月的漫长时间,而火星表面地形地质复杂,气候条件恶劣,这对载人飞船、登陆舱、宇航服、生存保障系统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火星一号”主办方所称,经过与航天业界的商讨,他们认为基于现有的技术能力和发展趋势,在10年后实施计划是可行的。比如关键的推进装置和登陆舱,将采用美国私营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最新研制的“猎鹰”重型火箭和“龙”飞船,而Paragon航天开发公司将负责生命支持系统和宇航服。此外,他们还在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多家实力派企业进行洽谈,从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火星移民的选拔是否严谨?

目前,除自掏腰包的“太空游客”外,各国的宇航员都是从资深飞行员和相关专业人士当中千挑万选出来的,而“火星一号”走的却是大众路线。按计划,火星移民的选拔分四轮进行,并从第二轮起公开播出:

第一轮 2013年4月22日至8月31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报名,有意者只需在官方网站上回答问卷、提交个人信息和一分钟的自荐视频来表明前往火星的动机即可,再由专家组从中挑出适当的人选。

第二轮 入选者要出具详细的健康证明,并接受各地选拔委员会的面试,以决定谁去谁留。

第三轮 分地区展开竞争,每个地区将有24~40名候选者参加层层挑战以证明自己具有前往火星的资格,由观众投票选出一名优胜者,专家组也会选出其他合格者一起进入下一轮。

第四轮 剩下的候选者将每4人(两男两女)分为一组,接受短期的火星适应训练,每个小组都要展示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与合作精神。最终将选出6个小组共24人进入正式的训练阶段,但如果有人表现不佳仍会被淘汰出局。在此期间,每年还会继续启动选拔程序以补充合格的人选。

那么想当“火星人”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其实初始要求并不高,只需年满18岁,身心健康,对性别、种族、学历等并无严格限定。“火星一号”特别强调了宇航员必备的5个关键特性,分别是抗压性、适应性、好奇心、信任力和创造力,这些将是考察候选者的重要指标。如此低的门槛自然吸引了不少人跃跃欲试,在网上报名阶段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2万人前去申请(其中中国人占6%)。由于要缴纳报名费(按报名者国籍不同,报名费从每人5美元到75美元不等),此前曾有报道质疑主办方是在借机敛财,实际上大多数人只是提交了参与意向。虽然主办方没有透露有多少人缴费,但有媒体从公开个人视频的人数来估计可能只有不到3 000人成为正式的候选者。显然,这样的选拔形式更像是一档全球海选、PK争胜的娱乐节目,难怪会招致专业人士和严肃媒体的批评。endprint

在争议中勉力前行

“火星一号”计划一经公开就饱受非议,一些业内专家和资深宇航员认为,让一家非政府机构单凭市场之力来操作这样一个航天项目实在不靠谱。毕竟这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不是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即使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NASA,所开展的火星探测任务还时有失败,他们制定的载人登陆火星计划也要到2030年代才能实施。而定居火星将是人类征服外太空之路上的一大跨越,技术研究和组织工作上的难度可想而知,考虑到其中的巨大风险,“火星一号”能够吸引到多少投资者和合作者仍是个未知数。同样,如果缺乏严谨科学的程序,选秀式的“火星人”选拔活动也可能沦为一场中看不中用的闹剧。

面对外界纷纷攘攘的不同声音,“火星一号”主办方不断通过官方网站、社交网络和各种媒体发表消息进行解释和澄清,并公布项目的最新进展。在技术层面上,目前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正不断取得可观的成果,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就承接了国际空间站的货运业务,未来在载人飞船、太空舱室和精确着陆等星际航行所需的关键技术上也将有所突破。而以就地取材的方式从火星表面提取水、氧气和各种原材料来维持定居点的运作也并非遥不可及。在资金方面,项目已经获得一些企业、组织和个人的大额赞助,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也在持续积累当中。

2013年底,“火星一号”官方宣布共选出来自107个国家和地区的1 058人进入火星移民的第二阶段选拔,其中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共56人。到2014年5月,筛除因个人原因退出的和健康未达标者后,还剩下705人(中国29人)。同时,用于模拟训练的第一套“火星屋”也开始建造。主办方还与一家有影响力的国际影视制作公司商定合作事宜,将从2015年初起向全球播送有关人员选拔和训练的纪实节目,由此获得的转播权费用和广告收益等将是推进项目的最主要经费来源。之后,主办方将与相关机构合作,按照严格的程序遴选和训练准“火星人”,确保他们在生理、心理、个人技能和团队协作等各方面都达到必要的标准。

当然,对于这样一项史无前例的挑战,创办人兰斯多普也坦承在实施过程中充满变数,不能担保计划会按照预定的时间表逐一完成。不过,他坚持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来让梦想成真的信念仍未动摇。综合来看,“火星一号”确实因其大胆和另类而令人侧目,但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就是靠着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而利用市场机制、依靠商业航天的力量,可以避开“官办模式”易受行政干预、难免臃肿低效的弊端,以更低廉和更灵活的优势寻求突破。无论最终成功与否,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做法都会激发起大众对于太空探索事业的热情和兴趣,对整个航天业界也是一次不小的激励。

漫漫火星移民路,而今只是第一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责任编辑:王鑫邦endprint

猜你喜欢

候选者定居点主办方
我能猜到你心里的数字
主办方寄语
我能猜到你心里的数字
UFI:对接会在展会中越来越重要
开学日
25年后,以色列再建犹太人定居点
维权赢回征文奖
无用的工作
走进以色列犹太人定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