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2014-11-20刘光娣唐志红田永明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肝素颅脑肢体

刘光娣 唐志红 田永明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SICU,四川 成都610041)

“4·20”雅安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其中颅脑损伤发生率较高,给医疗救援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地震所致颅脑损伤患者致伤原因复杂,患者由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脱水治疗等原因,常发生下肢 深 静 脉 血 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1]。DVT 不但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增加患者的致残率,严重者还可因血栓脱落阻塞较大肺动脉,造成肺栓塞而致患者死亡。我科对此次地震发生后收治的21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深静脉血栓筛查,并进行分级评估,实施针对性的综合预防和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4月20日~5月22日,我科共收治地震所致颅脑损伤患者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3~85岁,平均43.1岁;受伤到就诊时间1~168h,平均35.52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3 分,具体情况(表1)。患者致伤原因及构成比(表2)。所有地震颅脑损伤患者在入科后立即安排行彩色多普勒血管B 超筛查,筛查后发现:无DVT 患者18例,DVT 患者3例。

表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表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致伤原因分析及构成比

1.2 方法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深静脉血栓防治指南[2],对21例地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中危、高危、极高危分级评估。危险分级(表3),分级评估结果(表4)。

表3 外科患者DVT 的危险分级

表4 患者DVT 危险度分级评估结果

1.3 DVT 诊断标准[3](1)静脉管腔不能压闭;(2)管腔内为低回声或无回声;(3)血栓段静脉内完全无血流信号或仅探及少量血流信号;(4)脉冲多普勒显示无血流或频谱不随呼吸变化。根据上述标准,每天检查患者有无DVT 的症状和体征,对可疑患者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血管B超检查。

2 结果

21例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分级评估、综合康复措施后,18例无DVT 的患者在精心护理下直至病人转科或者3周复查时没有发现新增DVT;3例DVT 患者无一例发生肺栓塞,且原有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

3 护理

3.1 对中危患者采取一般预防加机械预防的综合措施

3.1.1 一般预防措施 (1)抬高双下肢,促进静脉回流。下肢垫软枕,以抬离并与床面形成20°~30°角为宜。同时注意避免将软枕直接垫在患者的腘窝下,以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2)对意识不清者或肢体瘫痪者,每2h协助翻身拍背一次,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小腿与脚踝被动活动,以利于静脉回流[4];对神志清醒的患者,指导其行足踝关节主动运动;(3)加强营养支持,给予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的方法进行支持治疗;(4)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时,应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5];(5)需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行股静脉留置。同时应加强深静脉置管的维护,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6)由于颅脑损伤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且多伴有偏瘫、感觉障碍,故DVT 主要临床表现的疼痛、患肢无力或压痛等难以成为诊断依据,而肿胀则成为最主要的表现,所以护士每班必须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周径,观察肢体皮温有无升高,颜色有无改变,动脉搏动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7)全程健康教育。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预防DVT 发生的重要性;(8)每周复查血管彩超。

3.1.2 机械预防措施 (1)使用逐级加压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包扎双下肢[6]。在使用加压弹力袜或弹力绷带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肢体远端的血运状况,并询问清醒患者是否出现肢体远端麻木、疼痛等血运障碍症状;(2)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7]。IPC 是一种序惯地从踝、小腿至大腿的加压装置,应用“动静脉泵”治疗理论,采用多腔体充气气囊依次进行波浪式充气、膨胀、放气,它通过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瘀血静脉排空,产生搏动性的血流,通过远端肢体的深静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使用IPC应注意:严格掌握IPC 适用范围,对有禁忌症的患者严禁使用,如急性炎性皮肤病、心律不齐、丹毒、深部血栓性静脉炎、肺水肿、急性静脉血栓、不稳定型高血压、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等。腿套包裹下肢时,松紧度要适宜,腿套与肢体间以容纳1 指为宜。使用IPC 过程中,若患者身体感觉异常,或突然停电,或发现仪器有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使用过的腿套用紫外线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2 对高危、极高危患者采取一般预防加机械预防加药物预防的综合措施 药物预防主要为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肝素等[8]。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分离产生的片段,包括低分子肝素钙盐或钠盐,通过抑制各种凝血因子,特别是因子Xa的活性发挥强大的抗凝作用,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不会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微血管出血的危险性,使用预防剂量不显著改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使用安全方便。有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具有更好的疗效及更高的安全性,更适用于脑外伤患者[9]。目前,临床治疗方案为病情稳定后2周,予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1次/12h,疗程两周,并定期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病情是否加重。

3.3 早期干预措施对入科即发现DVT 的3 例患者,让其卧床1~2周,抬高患肢20°~30°并制动;注意患肢的保暖,室温保持在25 ℃左右,不得按摩患肢或做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禁止冷热敷;观察肢体的疼痛及周径变化。在抗凝治疗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血尿、黑便等。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脑出血症状。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再加上制动,容易引起褥疮,故应保持床单的整洁、干净。静脉穿刺时,缩短扎止血带时间,减轻局部和远端组织及血管的损害,并注意保护血管,从远端开始,先周围后中心。

4 小结

地震造成的颅脑损伤患者人数较多且病情较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肢体瘫痪和制动,下肢静脉通常处于低切变速率和低流率状态,增加了DVT的发病几率[10]。同时,此类患者为降低颅内压,常应用大剂量脱水剂,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我们对本组患者分层次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示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分级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及干预措施,对DVT 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是降低此类患者致残率、医疗费用和死亡率的关键。由于颅脑损伤患者意识状态等因素,临床预防DVT 的意义远大于治疗措施,所以应更加重视积极预防。

[1] 李德志,张绍东,孙为发.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报道[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02-403.

[2] Geerts WH,Pineo GF,Heit JA,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J].Chest,2004,126(3Suppl):338-400.

[3] 邱贵兴,戴尅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5,10(25):10-15.

[4]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结果[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147.

[5] 彭季兰,杨通明,吴泽慧,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4):1046,1054.

[6] Keiekegard A,Nogrrene L.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 in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 Heart J,1993,14(10):1365-1368.

[7] 景明,李斌,邓宝芸.循环充气压力系统与深静脉血栓预防[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69-71.

[8] 宁宁,廖灯彬,张泽琼,等.地震髋部骨折伤员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27-128.

[9] 曹德茂,武永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5):528-529.

[10] 苏静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5,22(2):92-94.

猜你喜欢

肝素颅脑肢体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低分子肝素改良注射法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