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薛宝钗形象魅力与中国传统理想人格

2014-11-20张利玲

文教资料 2014年21期
关键词:薛宝钗宝钗君子

张利玲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论薛宝钗形象魅力与中国传统理想人格

张利玲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作为《红楼梦》最具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人们公认薛宝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主流文化确实为她增添了丰厚意蕴和迷人风采。就薛宝钗个性而言,道义感和责任意识、宽仁忠恕、自信自强、乐观通达等人格内涵准确传达中国文化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种种要义,可以说薛宝钗形象正是君子人格难得的标本,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和思考可以成为透视这一艺术典型的有效视角。

《红楼梦》 理想人格 薛宝钗 形象魅力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具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历代读者关注多分歧大的艺术典型,种种评说简直难以数计。就接受倾向看,历代读者群中薛宝钗的拥趸不少,红学成为现代学术典范学科之后,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挖掘这一形象复杂意义的有价值成果屡见,但有关薛宝钗的争议并没有消失,其形象内涵及得失的探讨仍然源源不绝,宏观的传统文化视角的阐释或许有助于纠正文学审美批评中的某些偏差和误会。

《红楼梦》读者印象最深的也许是薛宝钗形象与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密切关系。换句话说,薛宝钗的迷人风采很大一部分源于封建时代主流文化的魅力。所谓主流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因而最受推崇最流行的文化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宋元之后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在政治体制、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乃至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形成了完整成熟的规范和标准,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价值,学而优则仕的成才途径,“三从四德”的婚姻家庭道德,等等,因而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探求薛宝钗形象魅力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思路。事实上关于薛宝钗形象的文化意蕴,前辈今贤已有关注。有人指出薛宝钗身上浓郁的主流文化(封建文化)气息①;有人意识到薛宝钗人格修养的独特价值②;有人肯定薛宝钗是传统的“贤妻”标本③;更多的人注意到薛宝钗“会做人”性格特征背后的文化内蕴④……诸种评论揭示了薛宝钗形象的传统文化意义,证明这一艺术典型的确是传统主流文化的浓缩,主流文化为她增添了丰厚的意蕴和迷人的风采。循此思路,笔者就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思考探求薛宝钗形象内涵,为准确全面理解这一艺术典型提供参考。

“人格”是一个古今中外聚讼纷纷、迄今仍无定论的心理学概念,台湾学者杨国枢强调人格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⑤;北京大学陈仲庚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⑥。最简明的说法是,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⑦。人有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给人的行为一定的倾向性,表现了由表及里包括心身在内的真实的个人,即所谓人格。

人格可以体现为个体形式,也可以形成社会性理想化模式,就是说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总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型人格。所谓理想人格,台湾学者韦政通认为其涵义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探究的 “代表人格”相似,要点有三:(1)“代表”,即统计上的次数。行为中任何一个项目,出现于社会内大多数人民,即是该社会“代表人格”的一部分。(2)“代表”所指者,也许是人格中的某些共同特质,不因外显行为之差异而丧失其存在。因此,其注意重点不在可观察的行为和反应的小节细目之上,而在于基本取向和人生观。(3)“代表人格”有时候是指能表现文化精神或菁华的人格⑧。据此,可以肯定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以儒家圣贤理想人格为根基,糅合了道、墨、法、佛等诸家理想人格因素而凝聚成形。尽管如此,由于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形成的过程比较复杂,学者们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概括往往见仁见智,甚至完全对立⑨。相较之下,笔者赞同中山大学李宗桂的说法,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⑩。首先,“君子”是先秦诸家表达各自理想人格时一致使用的概念,就其褒义而言,诸家具有通约性。儒家公开表示以天下为己任,以自我牺牲精神维护宗族以至国家民族的利益;为人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等等,这无疑是一种君子作风。道家、墨家、法家也是提倡、推重君子作风的,《庄子·在宥》云:“君子不得已而临天下,莫若无为。”君子成了庄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执行者,是庄子所欣赏品格的代表者。《墨子·非乐上》说:“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禀府库,此其分事也。”君子也是人格化的墨家观念的代表。法家对君子的推崇一点不逊于道、墨两家,《韩非子》一书言及君子约有三十三处,有不少是以肯定的口吻和态度议论的。由此可见,儒墨道法诸家不约而同都把“君子”作为他们的思想或推崇品格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君子”人格是中华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人格。其次,“君子”人格是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建立在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和以血缘亲情为核心的心理基础之上。古代农业往往严重依赖自然条件,讲究集团之间、个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有安土重迁、集体主义等鲜明意识,这样,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以他人为重等君子人格是其逻辑产物。再次,君子人格最适应专制主义政治结构,是漫长封建社会中统治者能够容忍甚至为己所用的人格类型,所以中国封建社会虽然王朝屡次更迭,君子人格却始终维系不坠,为全社会所认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的理想人格。

那么何谓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溯其来源有二义:一指有尊位者,如《尚书·周书·旅獒》“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此处“君子”“小人”显然是指社会地位而言。二指有盛德者,《仪礼·乡饮酒礼》曰:“以告于先生君子可也。”郑玄注云:“君子,国中有盛德者。”揣其意,此处“君子”即着重于才德之义。后世文化发展逐渐淡化了“君子”词义中“有尊位者”的义项,更突出了个人品行特质,所以君子人格就成为君子的精神意识在行为心理中的体现,这种体现经过几千年的洗练和筛选,荟萃了历代华夏人民的优良品质,加上历代有志之士的践行和光大,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肯定的理想人格。至于君子人格的具体内涵,目前学界的概括各有侧重⑪,综合诸说,我们认为君子人格的要义是责任感与道义精神、仁爱之心与忠恕之道、自重自强与乐观通达等。

回头审视《红楼梦》薛宝钗形象,赫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集中体现者,她以鲜活的艺术典型展示了君子人格的价值;反过来,君子人格超越古今的巨大感召力又给薛宝钗形象以无穷的魅力与活力。

强烈的责任感与道义精神是薛宝钗形象特质之一。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责任感和求道致德追求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容,儒家经典对此有大量论述,《易经》曰“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显然君子总是以道自任并在高涨的道义激情中萌生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读者也许疑惑,作为未出闺门的贵族小姐,薛宝钗唯一的人生是淑女—贤妻—良母的依次演绎,传统文化为士君子设计的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与她关系不大。不可小看社会结构的有机性和传统文化设计的严密性,人们熟知家庭是社会肌体中最小的细胞,它与社会整体息息相关,家庭的任何变化最终都会引起社会整体的变动,而社会整体的种种特征及趋向必然会渗透到家庭生活之中,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性质,家庭与社会几乎虽二实一,造成家庭、社会无论在结构层次、运作方式和道德伦理诸方面都存在互逆性。董仲舒借天地阴阳自然之理论证封建统治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秩序的合理性,把家庭制度与政治制度高度融合,以父子、夫妇这种家庭关系为依据,以封建宗法制下的家庭制度为基础,以君亲、忠孝的联结为纽带,通过移孝作忠的情感转移,实现家族政治化和国家家族化,家庭与社会达成了合乎逻辑、无任何障碍的沟通,于是专为士君子设定的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君子人格理所当然也适用于家庭,适用于不出闺门的贵族女性包括薛宝钗身上。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薛宝钗的思想行为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薛宝钗有个或大受赞赏或广被诟病褒贬悬殊的特点——好劝,即主动地积极地不厌其烦地以自认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或生活经验技巧等规劝他人改变思想或行为。纵观全书,薛宝钗的劝说活动比比皆是,涉及面相当广泛。她劝过哥哥薛蟠少去外头胡闹惹事(34回);她劝说母亲不要偏心溺爱,小题大做(47回);她劝过邢岫烟过日子须从实守分(57回),她劝过史湘云行事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38回);她劝过挨打的平儿想开些,不要愤怨(43回);她还劝过林黛玉应该谨守闺训,不可看“杂书”(42回);甚至还劝过姨妈王夫人减省大观园的费用(77回),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中最惹眼的是她对贾宝玉的劝导,书中或明或暗多次提及。人们熟知贾宝玉的个性特异,在他身上有着无数的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大丫环袭人曾简明扼要地归纳为“三大病”:爱红;不喜读书;毁僧谤道(19回)。现代论者将之综合为“六不”⑫,总之贾宝玉的最大问题是在人生目标选择和道路选择上与主流文化唱了反调,他完全没有传统文化赋予个体必须承担的责任感和道德追求,因此薛宝钗的劝诫诱导既是宝玉成长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又是她责任感和道德追求的鲜明体现。第32回、36回劝宝玉读书,讲谈经济学问;第48回以香菱苦心学诗为法教育宝玉“你能够有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第118回则以伦理亲情劝谏宝玉的出世之想,等等。除了正面的诱导劝诫之外,宝钗有时也采取明嘲暗讽的方式,最明显的是她为宝玉起的两个外号“无事忙”“富贵闲人”(38回),透露出宝钗对宝玉为人担忧、替人充役、代人受过的忙碌和百无聊赖、得过且过为表征的懒散两种惯性生存状态的不满。由此可见,薛宝钗的好劝上至长辈,下至奴仆,日常相处的兄弟姐妹更是屡见不鲜,她的态度始终是温和耐心、设身处地、不屈不挠。对薛宝钗的好劝,以往多注意其主流文化正统道德的内涵,鄙之为自缚缚人,但这恐怕无法解释薛宝钗劝说活动的普遍和劝说态度的坚韧,其实薛宝钗好劝的根本出发点应归因于人格上的责任感和道义精神。薛宝钗是主流文化的真诚信奉者,作为封建传统文化烂熟期诞生的艺术典型,薛宝钗所谓“道义”的内涵自然是正统的,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不必讳言,她的思想行为的本质和核心是浓厚的封建主义,比如对“女子无才便是德”信条的尊重,为人为文始终如一的浑厚雍容之气,都透露了她身上的主流文化气质。但这并不能否认或者降低其人格和道义的高度,道义内容会因时因人而异,道义精神却超越时代超越阶级而价值永存,“舍生取义”的忘我牺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坚毅,“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进取,在人格意义上弥久弥新,因此薛宝钗劝说活动体现的道义精神值得钦佩。作为寄居贾府的外客,性情温厚的薛宝钗本来抱定“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行为宗旨,贾府上下内外诸事与她并无利害关系,礼节也不容许她多嘴插手;薛宝钗与年龄地位相当的贵族小姐林黛玉之间既无血缘关系,又无人派定教导的义务,她也清楚黛玉对她颇为顾忌和防备;林黛玉在贾府地位特殊,虽然同为投亲靠友的外客,但黛玉却是太上祖宗贾母的心头肉,其待遇“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3回)。在这样的情势下,林黛玉日常交际中出点小纰漏,实在与她无干。游宴大观园行酒令,林黛玉不留心说出贵族小姐不宜读物《西厢记》《牡丹亭》两句曲词,透露了黛玉私下里行为上的不检点。出于道德敏感,薛宝钗当时就有意提醒,不巧黛玉只顾怕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事后,宝钗没有置若罔闻,等闲视之。在她看来,一个尊贵的千金小姐无论人前人后行为举止都应该中规中矩,何况林黛玉的非礼行为已在公开场合露出破绽,虽然当时并未引起他人注意,却是个危险信号,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无论出于思想信仰还是出于常来常往的姐妹关系,宝钗当仁不让主动承担起教导的责任,道义精神显而易见。这从林黛玉在宝钗点破事实时的 “满脸飞红”,接受指教时“心下暗服”,以及承认错误时的推心置腹都证明薛宝钗占据道义高度,有着不可抗拒的道义力量。总之,宝钗的出发点、劝诫方式、劝诫态度都是极其正当真诚的,确是出于担心黛玉看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的道义和责任感。仔细观察,薛宝钗种种劝导的出发点不外乎此。

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还体现在对薛家事务的担当。虽为“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豪门富商,薛家却有致命的软肋,户主早逝,亲脉稀疏,缺乏顶门立户的当家人,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唯一男性薛蟠是个不成材的“呆霸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除了斗鸡走马、宿花眠柳之外一技不能,既无承祧家业的必要素质,又无当家理事的基本才干,薛宝钗便自觉担当起薛家的责任。作者在薛宝钗第一次出场就明确交代了这一点:“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4回)其母薛姨妈也曾坦言女儿在家庭中的作用,“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57回)书中有不少薛宝钗为家事出谋划策共同担当的事实,67回薛宝钗提醒妈妈和哥哥该按惯例酬请辛苦贩货的伙计,否则就失了主家应有的礼数,连薛蟠都承认她想得周到;嫂子夏金桂胡闹自焚身,已经出嫁的宝钗帮着母亲弄清真相,避免了薛府的麻烦。可见宝钗始终是薛家不可或缺的顶梁柱,责任意识已经成为她的行为习惯。

正如多数学者所指出的,君子人格的本质特征是仁,所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不过,“仁”却是个解说纷纭的范畴,人们一般认为“仁”有三层意义:爱人、忠恕、推己及人。这些义项在儒家描绘人格理想时屡有运用,“仁者爱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人格中有浓重的仁爱忠恕的特色。细按薛宝钗的行为表现,可以肯定她是一个有仁爱之心、忠恕待人的好姑娘。薛宝钗的爱心无处不在,对长辈,她孝顺体贴,对母亲以至贾母王夫人等颇多奉迎取悦之举。这些举动似不宜求之过深,除了履行封建礼法义务之外,更多的是无功利的爱心而非居心叵测的计算。《诗经·小雅·蓼莪》就吟唱过父母的忧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就人性本身来看,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有其合理内核,所谓“无违”“悦亲”无非强调生前死后都要依礼侍奉父母亲长,时时事事让父母亲长高兴,这种发乎骨肉亲情的孝道无论社会进化世道变化观念演化到怎样一种地步,都是不可能完全抛弃的,所以与其批评宝钗顺从贾母之意假说爱吃甜烂之物,故意猜不出元妃的灯谜为虚伪,毋宁理解为封建礼法层层包裹之下的亲情和爱心。宝钗对兄弟姐妹的爱心也比比皆是,因为少了礼法外衣,这些爱心更能见出设身处地的真情。史湘云豪爽冲动,兴奋之余并不瞻前顾后,明明囊中羞涩,却主动邀社作诗,弄得自己进退维谷。薛宝钗深知其处境,主动以自家铺子里的上等螃蟹帮史湘云渡过难关,感动得湘云要认她为亲姐姐。邢岫烟家境贫寒,父母又是糟透之人,在贾府生活困窘,唯有薛宝钗私下里时时接济,小到胭脂水粉,大到棉衣夹袄,以至于邢岫烟嫁入薛家是先取中宝钗,再取中薛蝌的。薛宝钗的爱心还施之于人品格调颇有距离的贾环赵姨娘身上,对于人品鄙俗的母子二人,她不排斥,不歧视,体谅包容,一视同仁,20回一视同仁地带贾环玩耍,67回一视同仁地馈赠礼物,相对于王熙凤的压制、贾宝玉的疏远、探春的冷峻、婢女们的超常鄙弃厌恶,宝钗的表现是非同寻常的仁爱与善良。忠恕待人也是薛宝钗个性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忠指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就是宽恕,谅解,不怨恨他人。薛宝钗是薛家老二,在大观园诸人中却年龄略长,因此她始终是大姐姐式宽厚温和的姿态,处处彰显恕道。贾母王夫人曾赞赏宝钗性格“温厚和平”“有担待、有尽让”(84回),指的就是这种令人温暖的忠恕特质,在与贾府上下众人交往中,宝钗始终奉行的就是这种为人之道。贾宝玉曾经在公开场合让她下不来台,当场被晾的薛宝钗虽然羞得脸通红,但最终是自己讪一会子就完事,过后对宝玉照旧一样亲热,以至于袭人感叹她“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32回),显示了宝姑娘忠恕待人的本色。警觉守卫着自己刻骨铭心爱情的林黛玉,对薛宝钗一贯是唇枪舌剑,冷嘲热讽,心明如镜的薛宝钗始终采取浑然不觉或主动回避忍让的姿态,第8回黛玉梨香院探望宝钗,吃饭时却借机指桑骂槐嘲讽贾宝玉对宝钗言听计从,“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29回清虚观打醮,众人七嘴八舌谈起金麒麟,宝钗的一句话引起黛玉的醋意,绵里藏针地嘲弄她随时念念不忘找夫婿,宝钗的表现是“便回头装没听见”,以浑然不觉的方式不予理会。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大观园芒种节宝钗打算去潇湘馆邀黛玉同游: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想毕抽身回来。

这件小事足以说明薛宝钗在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与林黛玉的关系时,常常采取主动避让的态度,无论林黛玉如何施展,宝钗都坚决忍让回避,不予计较,有力证明了宝钗仁恕的人格特征。

此外,薛宝钗显然还具备君子人格中自重自信、乐观旷达的特色。《论语》《孟子》《荀子》《易经》等典籍多次描述过君子人格这种特色,“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忧不惧”,孟子认为大丈夫(君子)的本色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易经》也有“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之言,《荀子》认为“诚君子”的特点是“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非十二子》)可见自信旷达正是君子人格特征之一。衡之《红楼梦》的薛宝钗,显然具有这种君子人格内涵,既体现在她论事衡人的标准上,又反映在她个人的精神状态上。薛宝钗自幼丧父,在一个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长大,但她的人格相当健康,具有显而易见的自重自强精神。初到贾府,人们对她的普遍印象是端重,林黛玉对她的点评也是“老道”。的确,薛宝钗最看重自立自强的人,赞赏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的精神,为此她肯定香菱苦心学诗的劲头,不满意贾宝玉富贵闲人、无事忙的生存状态。在宝钗看来,人生就应当有目标、有追求、有承担。在宝钗心目中,贾宝玉式不恃强不凌弱不为非不作歹不受酒色财气蛊惑却浪费地消解生命质量的良性不肖⑬也是不能接受的。人们常常武断判定宝钗的这些思想行为不过是利欲熏心、醉心功名利禄罢了,贾宝玉就曾斥责她“好好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36回)但这类贾宝玉式的解读似乎并没有读懂读透薛宝钗,她并非简单地肯定仕途经济。薛宝钗的确是把“读书明理,辅国治民”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这在她对贾宝玉的评价和多次劝导中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了,特别是结婚之后,薛宝钗毫不含糊地鞭策宝玉走应举做官的道路,因此当彻悟尘缘,决心以一第补偿家人的宝玉真的用功读起书来,不明就里的宝钗十分喜悦放心(118回)。尽管如此,薛宝钗毕竟不同于迂腐狭隘的鲁小姐,她并未将读书做官看成人生唯一出路,42回薛宝钗明确表示男人的事业正途除了读书做官之外,“耕种买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她甚至认为与其读书无成或者读了书倒更坏了,反不如耕种买卖值得,因此当惯于惹是生非、无才无能的薛蟠请求外出经商,薛宝钗不仅非常赞赏,大力支持,而且积极劝说母亲:“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正是好的了。”(48回)薛蟠经商也是薛宝钗眼中的“正事”,可见在薛宝钗的思想意识里,一个人只要努力上进,自立自强,无论是读书做官还是耕种买卖都是人生正途,都值得肯定。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薛宝钗人格中自重自强的积极内核。

薛宝钗个性中的乐观旷达更是人所共知。虽然父亲早亡,家计繁难,但她从不作司马牛之叹,艰难没有磨蚀她乐观的心态,日常生活中的宝钗没有任何颓丧悲观之气。她才学渊博,无书不知,连贾政都夸奖她的学问;哥哥薛蟠娶妇不淑,整日大吵小闹,搅得薛府家反宅乱,甚至常常对她出言讽刺,宝钗既不怨天尤人,又没有一味忍耐退让(80回),显示出宝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生活信念。最能展示薛宝钗乐观旷达人生信条的是她的《柳絮词》。70回姐妹们以“柳絮”为题作各色小令,结果多数作品沿袭习惯模式重点开掘柳絮的忧愁幽思,总不脱丧败之气,唯有薛宝钗“偏要把它说好了”,全词从环境描写、柳絮形态刻画和柳絮精神气质都充盈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自信自强乐观旷达的气息,在她的笔下,柳絮“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言为心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柳絮词》是薛宝钗乐观自信人格的宣言。

经过一番考察,我们发现薛宝钗形象切中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其性格体现出来的道义感和责任意识、宽仁忠恕的为人风格、乐观自强的人生姿态等人格内涵准确传达传统文化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种种要义,可以说薛宝钗这一艺术典型正是君子人格难得的标本。正因为如此,这一艺术典型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常说常新,感动着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层次不同修养不同趣味的诸多读者,可以肯定是传统文化的弥久弥新增添了薛宝钗形象永久的动人魅力。

注释:

①蒋和森.薛宝钗论.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3.何其芳.论红楼梦.刘梦溪主编.红学三十年论文选(上).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583.

②刘敬圻.薛宝钗一面观及五种困惑.明清小说补论.三联书店,2004:84.

③王昆仑.薛宝钗论.红楼梦人物论.三联书店,1983:194.

④李劼.薛宝钗的生存策略.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新星出版社,2006:194.唐顺娥.浅谈现代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薛宝钗.邵阳学院学报,2002(4).

⑤转引自陈仲庚等.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48.

⑥⑦陈仲庚等.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99,50.

⑧转引自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100.

⑨参见许金声.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国内哲学动态,1986(6).黄先海.也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国内哲学动态,1986(6).陈来.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哲学动态,1986(11).

⑩参见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第十章第一节“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⑪君子人格具体内涵存在不同意见。于福存认为君子人格是以道为理想目标,以仁为内在精神,以义为基本原则,以礼为外在规范(《略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及其人格修养》.齐鲁学刊,1999(4)).王孔雀认为君子人格内涵包括仁礼智勇、文质兼备、重义轻利等(《对儒家君子人格的思考》,《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2)).龚群认为君子人格包括仁义、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惠而不费等内容(《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伦理学研究,2006(1)).李宗桂则认为君子人格的主要内容是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关心他人;讲求道义等(参见《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275).

⑫⑬刘敬圻.贾宝玉生存价值还原批评.明清小说补论.三联书店,2004:62,60.

猜你喜欢

薛宝钗宝钗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君子无所争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