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英雄精神建设英雄文化

2014-11-19李广俊

决策与信息 2014年2期
关键词:军校官兵作风

李广俊

文 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基因,是一支军队的精神旗帜。军校文化是军事人才成长的空气和土壤,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用什么样的文化育人,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锻造什么样的队伍,事关重大。

习主席提出“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军队未来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军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军校文化建设必须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英雄文化以其独有的姓军尚武的特质、忠贞报国的品格和牺牲奉献的精神,在办学治校中发挥着铸魂育人的特殊作用。因此,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精心培植军校英雄文化沃土,通过英雄文化的熏陶,不断催生军校学员爱党报国的坚定信念、励志精武的拼搏精神、敢打必胜的战斗豪情和英勇果敢的过硬作风,使军校真正成为新型优秀军事人才锻炼的熔炉和成长的摇篮。这里结合我院七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对军校英雄文化建设的体会和思考。

一、着眼强军目标对新型军事人才的政治要求,牢牢把握英雄文化的先进性。

习主席强调指出:“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军队院校必须始终把听党指挥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政治要求,确保培养的人才思想全面过硬、政治永远合格。我们倡导的英雄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官兵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英雄之气为目标的先进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蕴含着强大的育人功能。这种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生发展具有时代性。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精神标识和名片,英雄文化的建设发展也同样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印记。

一是严峻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呼唤着英雄精神的锻造。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千方百计对我国的发展进行干扰和遏制,台海、东海、南海风云变幻,我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峻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势,作为国家安全中流砥柱的军队,迫切需要极大地激发全军将士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和不辱使命的责任担当,而英雄文化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载体。

二是英雄精神体现了中国精神的内在要求。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振奋精神、凝神聚气、团结奋斗、不怕牺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把英雄的旗帜高高举起,把英雄的精神发扬光大。

三是官兵现实思想和心理状况迫切需要大力开展革命英雄主义教育。“80后、90后”是军校学员的主体,受长期和平环境影响,一些人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弱化,骨子里缺“钙”,精神上缺“魂”。几年前,我们对700名学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心中的偶像,填“明星”的为47%,填“英雄人物”的仅有35%;还有一部分学员认为,未来战争打的是高技术,英雄精神已经不合时宜。这种淡漠英雄、追求明星时尚的思想倾向,对于青年学员军人品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极为有害。因此,必须把大力弘扬英雄精神,培养学员从军报国、崇尚英雄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品质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常抓不懈。

第二、思想来源具有传承性。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连续性,是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英雄文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叱咤风云、改天换地,创造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演绎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英雄精神财富。从古代神话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顽强精神,到南宋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气概,到鸦片战争时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无不闪耀着英雄精神的光辉。我军成长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壮丽史诗,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上甘岭精神、雷锋精神、“两不怕”精神、甘巴拉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无不蕴含和诠释着英雄的内涵、英雄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事业的不朽,为我们建设英雄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第三、理论基础具有科学性。文化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取决于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前提下,也充分肯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英雄人物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生死抉择重大关头,都以忠诚的品格、非凡的智慧、过人的胆识和超常的毅力,引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力挽狂澜,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断谱写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华章。历史告诉我们,英雄人物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孤立个体,他是人民群众的重要一员和杰出代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理所当然地成为军校英雄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第四、体系结构具有严整性。我们所倡导的英雄文化,是指革命英雄人物及其传承者在中国革命特别是军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在精神层面上,表现为反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价值观念、思想内涵、品格特征和书刊歌曲、影视作品等;在制度层面上,表现为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制定的措施机制、计划方案、制度规定等;在物质层面上,表现为彰显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历史遗迹、战场遗址、纪念场馆、环境设施等;在行为层面上,表现为培育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开展的文化体育、教学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按照这样的思路,我院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凝练形成了反映军事特性、体现军校特色、彰显军人特质的,由英雄文化理念、英雄精神内涵、英雄行为规范、英雄品格特征、英雄精神仪式教育、崇尚英雄校园歌曲、英雄励志口号等构成的“七位一体”英雄文化体系,较好地体现了英雄文化独有的魅力和育人功能。

英雄文化的时代价值、历史传承、理论品质和特殊内涵,直接反映了强军目标的政治要求,在提升官兵思想政治素质中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是英雄文化建设是培育理想信念的肥沃土壤。习主席强调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官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中央的信赖,培养革命军人忠诚可靠、英勇无畏的精神”。我们要积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通过英雄文化的教育熏陶,引导官兵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做到理想不动摇、信念不偏移、精神不颓废,在英雄文化这块沃土的滋养培育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广大官兵的信念之根坚韧不拔、牢不可破。

二是英雄文化建设是铸牢强军之魂的实践抓手。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是建军治军的基本经验和必然结论。忠诚于党既是革命英雄人物的鲜明政治品格,也是英雄精神的精髓要义。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形势下,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必须充分发挥英雄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持续强化政治理论灌输和英雄精神引领,不断校正官兵价值取向,自觉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不断强化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政治立场,深扎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三是英雄文化建设是强化使命责任的生动载体。能打仗、打胜仗是我军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但我们应当看到,受长期和平环境的影响,部分官兵当兵打仗意识淡薄,存在着忘战怯战,认为服役期内“打不起来、轮不到我”的心态,滋生了当“和平兵”、做“享乐官”的麻痹思想;一些学员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练,阳刚之气不足、战斗意志不强、吃苦精神弱化。因此,必须持续加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官兵始终做到心中永远有任务、眼里永远有敌人、肩上永远有责任,不断增强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着眼强军目标对新型军事人才的能力要求,牢牢把握英雄文化的实践性。

古人讲,武而不文,不可称雄。战争既是信心勇气的较量,也是能力实力的比拼。战场上的角逐始于书桌上的较量,不打赢“书桌上的战争”,必然输在未来战场。落实习主席能打胜仗指示要求,就是要紧紧围绕提高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能力,把为战教战作为教学基本任务,强化打仗观念、突出打仗能力、围绕打仗教学,大力培育姓军为战、爱军精武、崇尚荣誉、敢打必胜的军校文化。我们倡导的英雄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具体体现,有着自己独有的亮点特色:

第一、英雄文化是一种军事文化,具有独特的军事属性。战争是男人的舞台,更是军人的舞台,战争造就英雄,英雄的群体才能赢得战争。英雄与军人,因战争而形成的这种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英雄文化的军事属性。英雄文化有着浓厚的军味兵味,是军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重要精神动力。在我院英雄文化建设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四个方面”的英雄精神内涵,即:爱党爱国、履职尽责的“忠诚精神”,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勇敢精神”,精武成才、百炼成钢的“尚武精神”和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反映了人民军队这一特殊武装集团基本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提炼形成的“四气”英雄品格特征和“64字”英雄行为规范,则是英雄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行为取向,展示了当代革命军人优秀的意志品质和鲜明的人格特征,已经得到我院官兵的广泛认同,并日益成为广大师生的行动自觉。

第二、英雄文化是一种雄性文化,具有鲜明的军校特色。军校英雄文化是在长期办学治校育人实践中积淀形成的。首先,它凝练了军校发展历史。什么样的历史铸就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续写什么样的文化和历史。我军院校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还是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或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面对艰难困苦,一代代师生员工实践形成的对党忠诚、攻坚克难、敬业奉献的优秀品质,既是英雄精神的真实写照,也为军校英雄文化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其次,它汲取了人才培养成果。80多年来,军队院校为部队建设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军事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推进军队发展的楷模。就拿我院来说,建院60年来,培养了8万多名空军后勤和装备保障人才,他们之中有的成为全国全军先进典型,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为我院践行英雄精神、传承英雄文化的形象代表。最后,它着眼于打仗人才需求。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环境、战争手段和作战样式,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远程打击、精确制导、快速机动,以及大纵深、非对称性等特点,使未来战场变得空前惨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克敌制胜的过硬本领和勇敢顽强的心理品质,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建设英雄文化,就是瞄准未来战争对军人的要求,着力用英雄精神激发官兵精武强能的热情和敢打必胜的斗志,培育和锻造新一代英才战将和雄师劲旅。

第三、英雄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我院驻地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英雄之城,历史上发生的万人以上的战争400余场。两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揭竿起义、兴兵灭秦的传奇故事和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千百年来广为传颂,令人敬仰;60多年前的淮海战役,我60万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80万国民党精锐,吹响了新中国成立的号角,奏响了一曲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战歌,成为学院英雄文化建设最丰富、最直接的精神宝库,我们的英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吮吸着英雄的精魂而成长起来的。

英雄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军事属性、军校特色和地域特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紧紧围绕提高学员打赢能力,充分发挥英雄文化的实践功能,使之贯穿于办学治校育人全过程,转化为学员成才报国的实际行动。只有这样,英雄文化才能接地气、聚兵气、提士气。具体说要抓好 “三个转化”:

一是要把英雄文化转化为办学治校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充分认清建设英雄文化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英雄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决策,融入办学实践,作为建校育人的基础性工程。2009年,我院党委作出了《弘扬英雄精神,建设英雄文化,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决定》,形成了“战场牵引课堂”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聚焦作战保障、面向外场育人”的办学思想和“使命、本领、荣誉”的院训,以及“敬业、奉献、砺志、精武”的教风学风,从党委工作的全局上确立了英雄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要把英雄文化转化为教员为战教战的行动自觉。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书就怎么教。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开展英雄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教员对英雄文化的情感认同,引导大家志在打赢上立、神往打赢上聚、劲向打赢上使,不断强化战斗力标准,切实增强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紧迫感使命感。在教学内容上,紧贴实战、瞄准战场,凸显战争的残酷性、对抗性,实现课堂与战场的无缝对接;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战例教学、想定教学、演练对抗、比武竞赛等方法,强化战法训法技能培养,全面提高学员实战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教学平台,开展网上实战化模拟训练,增强教学的指向性实践性。

三是要把英雄文化转化为学员精武强能的精神动力。不怕困难、敢于拼搏、遇挫愈强是英雄精神的实践要求。当今,军校学员具有文化层次较高、思维活跃等优点,但其自身的弱点也比较明显,有的入伍动机不够端正,在军不言军,在军不精武;有的缺乏本领恐慌感,学习训练动力不足、被动应付,60分万岁;有的外表高大、内心怯弱,怕苦怕累、弱不禁风。对此,必须坚持不懈地用英雄精神引领、用英雄事迹激励、用英雄文化熏陶,使之转化为广大学员勤奋学习、练兵打仗的动力热情和精武强能、成才报国的使命追求,努力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栋梁之才。

三、着眼强军目标对新型军事人才的作风要求,牢牢把握英雄文化的战斗性。

习主席强调:“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要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教育引导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习主席的讲话,深刻揭示了英雄精神与战斗作风的内在关系,深刻揭示了弘扬英雄精神对于锻造过硬作风的重要作用。英雄文化是战斗文化,英雄文化是砥砺战斗作风的文化。贯彻习主席的重要指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英雄文化的战斗功能,通过经常不断的英雄精神洗礼,持之以恒的英雄文化熏陶,锻造全面过硬的战斗作风,带出虎虎生威的战斗队伍。

第一、要培养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毛泽东同志指出,勇敢,不怕死,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是军人血性的直接表现。铸剑先铸气,练兵先练胆。要大力培养官兵生死面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在国家主权安全受到挑战的紧要关头,在人民利益受到威胁的危难时刻,勇于挺身而出、义无反顾、舍身报国;要大力培养官兵强敌面前敢于亮剑的英雄虎胆,无论对手多么强大、处境多么险恶,敢于冲锋陷阵,敢于以弱胜强,为了祖国而战,不惜赴汤蹈火、血洒疆场;要大力培养官兵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英雄品质,把挫折当作前进的动力,把困难当作成功的阶梯,攻坚克难、不屈不挠、永不言弃。

第二、要培养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习主席强调指出:“稀稀拉拉、松松垮垮,就不成其为军队,就打不了仗,更不可能打胜仗。”雷厉风行是军人形象作风的直接表现,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要着力克服精神不振、士气不高、斗志不旺的不良现象,切实纠正骄奢懒惰、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不良倾向,坚决摒弃稀稀拉拉、松松垮垮、拖沓推诿的不良习气。在作战训练中,接受任务不讲价钱、执行任务不搞变通、完成任务不打折扣,闻战则喜、闻风而动、动若雷霆、行如疾风、英勇果敢。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只争朝夕的激情干劲,自觉做到立说立行、紧张快干、主动作为。

第三、要培养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毛主席教导我们:“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钢铁般的纪律才能锻造出钢铁般的队伍。发挥英雄文化的战斗功能,就是要强化官兵服从意识,一切行动听指挥,坐如钟、立如松,令则行、禁则止。要强化官兵纪律意识,自觉用条令条例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听招呼、守规矩,遵章守纪、执法如山。要强化官兵表率意识,牢记我军宗旨,始终保持我军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

第四、要培养勇创一流的战斗作风。追求卓越,勇创一流,是英雄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要教育引导官兵培养一流的本领,干好一流的工作,创造一流的业绩。叫响“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口号,刻苦学习高科技知识,苦练杀敌本领,学习训练当尖兵、岗位尽责当先锋、战场杀敌当英雄。大力培养官兵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进取精神,为能打胜仗奠定基础、积蓄能量。发挥英雄文化的战斗功能,培养全面过硬的战斗作风,在实践中应做到“三个融入”:

一是要坚持把英雄文化的战斗性融入大项任务。急难险重任务既是对部队作风的检验,更是对部队作风的锤炼。要用好野外驻训、行军拉练、演习演练及抢险救灾等大项任务这个平台,在任务展开前,通过誓师大会、仪式教育、英雄歌曲、英雄励志口号等形式,点燃官兵闻战则喜的战斗豪情。在执行任务中,组织比武竞赛、立功创模、挑应战等系列活动,营造战场环境,丰富战地文化,激发官兵奋勇争先的军心士气。任务结束后,及时搞好总结评比,大力表彰先进典型,形成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坚持把英雄文化的战斗性融入日常养成。战斗作风的培育,重在平时,贵在经常。要通过经常性的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条令条例学习、检查考核等手段,严格日常管理,强化军人意识和行为养成。要通过组织军事对抗训练、心理行为训练和军味足、兵味浓的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锤炼意志品质,建强心理盾牌,使战斗作风培养机制化常态化。

三是要坚持把英雄文化的战斗性融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对军校课堂的延伸、操场的拓展,是弘扬英雄精神、锤炼战斗作风的广阔舞台。要利用寒暑假,广泛开展“学英雄、见行动”社会实践活动,把英雄精神带出校门、带回家乡、带进社会,让广大学员在传播英雄精神的过程中践行英雄精神,在弘扬英雄精神的实践中培育优良作风。七年来,我院持续开展这一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见义勇为、扶贫济困、抢险救灾、治安维稳等方面的好人好事大量涌现,收到各类锦旗、表扬信500余件,百余人次立功受奖,充分展现了军校学子良好的作风形象和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军校官兵作风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这一以少胜多著名战例曾写入解放军军校教材
冀军校
这里,有我们多彩的青春
作风建设要“攻坚战”与“持久战”统一
作风建设贵在“抓到位”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