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腐败的下场:蒋介石最该反思的问题

2014-11-17郑会欣

月读 2014年6期
关键词:孔祥熙贪腐蒋介石

◎ 郑会欣

腐败的下场:蒋介石最该反思的问题

◎ 郑会欣

应该说,蒋介石个人的生活(特别是中年以后)还是相当清廉,也是比较俭朴的。作为党国的最高领袖,为了政权的稳定,对于贪污和腐败的行为,蒋介石是极为憎恶的。这种言论在他的日记和讲话中可以说随处可见,而且他还经常对这类案件予以严厉的惩处。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曾多次颁布惩办贪污的法令,1938年3月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第十六条即明文规定:“严惩贪官污吏,并没收其财产”;同年6月27日,颁布《惩治贪污暂行条例》;1943年7月1日,又在其基础上经立法院修订,公布《惩治贪污条例》,并列举了21种贪污的行为。与此同时,财政部亦曾多次下令取缔国家行局以资金投机套利,禁止国家行局人员投机牟利以及禁止官员直接经营商业。但是,贪污的风气不但没有得到制止,反而愈来愈盛,特别是自抗战中期以后,这种腐败已经日益具有系统化、体制性的特点,这也是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

战争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物资极度匮乏,而大后方人口却迅速增加,物价上涨。为此政府实施战时统制经济,所有出口物资均以统购统销的方式运营,并全面管理外汇,而对事关国计民生的物资则实施专卖。这些举措在战时是必须的,但它却使得那些主管财政经济的官员所掌握的权力愈来愈大,导致黑市盛行,通货膨胀,而官商勾结,以权谋私乃至于囤积、走私、贪污等各种腐败行径大行其道。同时,战争也影响了人们的心理,虽然抗战初期人心振奋,同仇敌忾,然而到了相持阶段,一是溃败的阴影,二是相对的偏安,人们的心态发生变化,特别是在那些官员和商人中,悲观厌战、得过且过、及时行乐的心态日益严重,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对此就有生动的描述,而这些也都成为腐败加剧的客观原因。

蒋介石对于官场中的这种腐败现象并非毫不知情,他曾指责政府中“做官不贪赃、不纳贿,真是凤毛麟角。什么人不到政界则已,一旦有了地位,便想腰缠万贯了”,为此他曾多次下令严惩贪腐行为。然而这种处罚往往是随意性的冲动,远非制度化的举措,而且惩治的对象大都只是那些较低级的官员。

关于政府在反腐肃贪中“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弊病,《华西日报》在1944年5月16日的一篇社论中就曾评论道:“至于县市以上,官愈大势愈厚,而贪污数目愈为警〔惊〕人者,无有。这是不是说大官尽廉、小官才贪呢?不是。政治上从没有大官真廉而小官敢贪污者。真贪污而无人告发检举。吞舟之鱼漏网,而落网者皆鼠窃狗偷之徒。大奸大恶,逍遥法外,为所欲为,所以由此产生的下级贪污,也就诛不胜诛、愈来愈多了。”

这倒也不是说,蒋介石对于高层官员的贪腐行为完全不闻不问,他在日记中就经常痛斥属下包括一些高级官员贪腐的行径。

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接到有关孔祥熙涉嫌卷入美金公债舞弊一案的报告后,即多次下令财政部予以认真调查。当财政部将确凿证据提交在他面前时,蒋介石极为愤怒,他在日记中说:“审阅中央银行舞弊案全文,为之痛愤不已。”为此他曾亲自召见刚刚回国的孔祥熙,“告以此案调查经过与事实及人证物证,属其好自为之”。然而孔祥熙“总不肯全部承认也,可叹”!甚至蒋介石“将其人证物证与各种实据交彼自阅,彼始犹指誓强辩,令人痛心,殊愧为基督徒矣”;“彼总想口辩掩饰此事,而不知此事之证据与事实俱在,决难逃避其责任也。余以如此精诚待彼,为其负责补救,而彼仍一意狡赖,可耻之至!”蒋介石虽然经常在日记中责骂属下,但用“可耻之至”这样的言辞辱骂孔祥熙还是第一次,可见蒋此时的确是对孔痛愤已极。

虽然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孔祥熙予以痛斥,但并没有公开道破,还是让他“设法自全”,算是给他留足了面子。然而在人证物证面前,孔祥熙还想抵赖,这时蒋介石愤怒至极,“更觉此人之贪劣不可救药,因之未能午睡,痛愤极矣”。他曾一度决定将此案公开,由监察院和国民参政会进行彻底调查。他的亲信闻讯后立即加以阻止,说此案若要深入调查,势必破坏国家的形象,失去国际的援助。最终蒋介石决定,将此案“仰令速了,以免夜长梦多,授人口实”。只是“庸之之不法失德,令人不能想象也”。这桩震惊中外的贪腐大案,最终就这样不了了之、仓促结案了。

蒋介石对孔祥熙的态度从信任有加到暗中调查,从愤怒至极到不予追究,可以看出此时他的矛盾心理。尽管蒋介石可能曾一度有大义灭亲的想法,但是一旦党国利益与家族情谊纠缠在一起,他也完全无能为力了,这就像他在给宋子文的一封电报中所说,所有举措必须“增加我内亲之情感,免除外人之猜测”。

虽然此案在强权控制之下得以一时遮掩,党国与家族的声誉亦暂时得以保全,但这种后果却极大地助长了贪腐行为的扩张。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接收大员“五子登科”,军政官僚贪赃枉法,豪门资本以权谋私,贪污与腐败已逐渐成为体制性的行为,就像恶性癌细胞一样,迅速蔓延到肌体的每一部分。战后接收不仅为贪官污吏创造了一个大好机会,就连平日奉公守法的官员亦都想尽一切方法参加接收工作,以图谋利。因此,大致上可以这么说,接收工作中的贪腐现象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而只是多与少、放肆与克制之间的区别而已。

接收之初蒋介石就屡屡接获密报:“京、沪、平、津各地军政党员,穷奢极侈,狂嫖滥赌,并借党团军政机构名义,占住人民高楼大厦,设立办事处,招摇勒索,无所不为,而以沪、平为尤甚。”他在日记中也多次强调,要“告诫军队及各级党政人员,对收复区民众只可抚慰,切勿骄矜自大。凡收复后在都市买屋占车与赚钱者,一经查明,必加严处;收留伪物资应以清廉简朴为主”。当美国特使魏德迈对他说“中央派往华北大员之如何贪污不法,失却民心”时,一方面蒋介石“闻之惭惶,无地不知所止”;但他又认为,这是魏德迈“不知现在我国社会之复杂,共匪之造谣中伤,惟恐天下不乱与中央不倒之阴谋与暴动何其凶顽也”。

1949年初,国民党政权已面临灭顶之灾,失败已成定局。3月31日,蒋介石在“本月反省录”中对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进行了总结,其中他认为比较重要的原因包括:外交失误,军事挫败,派系分裂,组织混乱,财经崩溃,战时行宪,个人的傲慢作风,以及缺乏有效的宣传方法等,但就是没有提及贪污与腐败对于国民党失去政权所造成的影响。

1970年6月1日至7日,蒋介石百病缠身,此时已久卧病榻的他又对自己在大陆的失败原因进行了检讨。直到这时,蒋介石还是特别强调内战期间的外国因素,指责苏联援助中共夺取了东北,批评美国的错误调停工作,他认为这些才是致使中共取得军事上风的重要原因。虽然他也承认,政府官员的腐败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至于说他为什么未能坚持反腐肃贪,蒋介石自己的解释是因为他要处理的事务实在太多,而这类问题并非当务之急。因此直到蒋介石去世他都没有意识到,对腐败的纵容,使他成为贪腐的领袖,他的政府也成为腐败的政府,最终必然遭到民众的唾弃。

(选自《民国政要的秘密档案》,中华书局。标题为编者所拟)

猜你喜欢

孔祥熙贪腐蒋介石
韩练成:蒋介石身边最隐蔽的传奇将军
吸烟的礼节
孔祥熙如何成为孔子后裔
贪腐搭档落马记
孔祥熙的“养生之道”
蒋介石搓麻将也是玩政治
从蒋介石对孔祥熙谋和活动的态度看蒋介石的抗战思想
村官贪腐背后的权利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