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子与土壤

2014-11-17郑元绪

中外文摘 2014年18期
关键词:丝带心田种子

郑元绪

北京召开的世界种子大会,让我记住了两句话。一句是:一粒种子比一粒黄金更珍贵;另一句:种子比土壤还重要。这后句话有点思辨的味道,下回要开土壤大会,记住要倒过来说。土壤品质太差,种子就金贵不起来。当年我在西北看农民种“撞田”,耕地很广很薄,雨又稀,种子撒下去往往颗粒无收。但连撒几年“撞”上一年雨旺,就够吃几年。“人定胜天”屡屡碰壁,索性跟老天爷玩概率游戏,倒也饿不着。

人心也是土壤。当年红军长征,就被领袖喻为播种机。途中经过了很多穷乡僻壤,祖辈未闻什么叫翻身和解放;但长征播下的种子,在日后几十年里发芽、长大并结了果。今年儿童节,习主席向孩子们祝贺了节日,要求各方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种子入心是要发芽的,所以种子很重要。

有些种子的故事很沉重。前不久央视报道了发生在云南镇雄的一场恶性事件。其实那天官员为化解矛盾已花了不少力气,但当事人方九书离开现场时矛盾陡然激化,被特警当场击毙。警方称方“驾车冲撞赶集群众”。奇怪的是群众却不领情,不送锦旗不说,上百人还写联名信称,方“没有危害群众安全”,“他车开的很慢,比人步行还慢”。事情早已按官方的说法平息了;我一直惦记的是,那一百多位签名画押的目击者会怎样想——你无法说服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闭上嘴巴的同时,一些阴影却在心里留下,那是些消极的种子:冷漠、自私、不再信赖。维稳还要稳人心,不应止步于表面的宁静与太平。

不禁想起了导演哈内克的获奖影片《白丝带》。德国北方一个小村子,接连发生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丑行牵进了孩子们。孩子受罚后,就要在手臂绑上象征清白和纯洁的白丝带,甚至睡觉时都被白丝带绑在床上。但这份羞辱并没有奏效,却在他们内心种植了仇恨。二战时这群长大了的孩子,都成了纳粹精英分子。影片引起了巨大轰动,尤其是德国有识之士的深刻反思。化解矛盾、因势利导、播种文明,是任何社会走向和谐的重要一课。

种子是生命,延续才有力量。在真实的故事《八仙桌》里,一个周姓工人为母治病,偷拿了邻居的金戒指;日后追悔道歉时,主人却说:你那是为了救命啊,为何不多拿几只?这话有如种子落入周的心中,善良就这样得以相传。日本有些厕所墙上写着:“为了下一位使用者,请保持干净。”每人都为了“下一位”——一个助人与感恩的链条,恰似一粒种子的善意传递。拉一句闲话:如今从西方进口的圣诞节、情人节甚至鬼节都热闹非凡,唯独感恩节无比冷清——凭什么要感恩?“全世界都欠了我的”!

《今日说法》讲述过一件发生在宾馆里的杀人碎尸案,凶手之残暴令人发指。楼道摄像头里,一位旅社女老板风姿绰约地被人领入房间;两小时后离开房间,却是在凶手的拉杆箱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深仇大恨?罪犯供述:三年前我租住她的房子,想换间大一点的却遭她恶言恶语骂我穷……不过是几句口角,女老板早忘得一干二净,没料到却如一粒种子埋进他毒性的土壤,终至一天破土而出。世上有些恶人,初交时难以识别;但我们能做到的是:约束自己,善待他人,绝不恣意伤人自尊。即使你学不会“拆弹”,也不要把自己变一颗火星。“小过”酿成“大悲”,可惜了老板娘一条命。

关于种子,也不乏浪漫的故事。作家陈世旭小时候家里很穷,学校催缴学费,逼得父亲拼命捶打瘦骨嶙峋的胸脯。世旭逃到郊外,在一座建了一半的园子里,听高音喇叭播送一篇小说。在雨中他听那动人的声音讲述非洲的一个悲凉故事,涌起一阵莫名的忧伤,泪水和雨水一道流下。作家回忆说,文学的种子就是随着那阵雨,早早地播入了心田。

作家好运,种子播入心田,刚好有一场豪雨。说到底,那心田的土壤肥沃。

猜你喜欢

丝带心田种子
孩子的智慧
灵动飞舞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桃种子
心田上的枣树
感同身受,让教育浸润心田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心田上的风景
种好心田上的庄稼
“蓝丝带”空气净化产品质量万里行在京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