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从生命的源头走来

2014-11-15孟丹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舞者舞蹈动作

孟丹

天赋,与生俱来

自婴儿从母体中呱呱坠地的第一次蹬腿,到人们在听到动感十足的音乐后所做出的肢体反应来看,人作为世界上的高等生物,不是本身就拥有着“舞之蹈之”的天赋?那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在舞蹈影像资料中所看到的原著民族博茨瓦纳的《少儿舞蹈》,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

舞蹈一开始,一个女生先拿着话筒高声地唱和了几句唱词,紧接着舞台上站着的十几个姑娘开始和她一同踏地为节,从刚开始节奏缓慢地流动,到后来的速度加快,她们脚下的动作靠腰部和胯部带动,使得整个身体都处于松弛的状态。自一开始的踩踏步到后来近乎180度的大幅度重力落腿动作所发出的巨大声响,无不让观众为之震撼!由身体迸发出的力量由脚趾传到地面,力度超强。别看她们年龄不大,却有着极强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动作整齐划一且干脆有力。值得注意的是,此舞蹈所有成员穿着极其简单,以短短的围裙裹住下身,但在舞蹈的整个过程中从她们脸上看不到丝毫的羞涩与难为之情,反而是一种自信与欢乐的情绪洋溢中。在舞台的一角,还有她们的父母站在一旁为其呐喊助威,这样的融洽气氛使人振奋。她们是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赞扬美好的生活和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其可以为此不知疲惫,一连舞上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毛诗序》中曾说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充分地表明出舞蹈是种动觉的艺术,同时是情感的最直接表达方式。这群可爱的非洲女孩,用自己纯净美好的身体,舞出了舞蹈最本质的生命情调。在这样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节奏声中,让观众体味并收获了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感动。

文化,让它延续长久

对于舞蹈而言,从古至今对于它的起源有着不同的争论,例如模仿说、游戏说、生殖崇拜说、劳动说等等。无论是哪种论断都可以从中折射出古代人民的一种强烈的生存本能和生命诉求,它有着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为了生活,为了后代之繁衍是他们根本的出发点。

以伊斯兰教马拉维教派的祭祀圆舞《土耳其的托尼亚》为例,通过对于它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探究舞蹈起源的奥秘。这个作品既庄严肃穆又不乏独特之魅力,使人领略到宗教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带给人们的抚慰感。这是一个具有很强仪式性的舞蹈,舞者头戴高帽,身穿长袍与上衣,伴奏的音乐以单纯的芦笛为主。刚一开始的时候,舞者们都闭着眼睛,并且有一定规律地摆头动作。由慢及快,中间由一人领唱,其余人念着重复的敬语。后来,幅度逐步增大,他们站起身来逆时针移动,到了最后以左脚为轴捻转,他们队列分布越转越紧,犹如原始部落般的向心和抱团。

这个舞蹈长达一小时之久,其中多为舞者的旋转动作,这让人不得不钦佩这些舞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力。他们旋转时手臂的特点是右手手心向上,左手手心朝下,这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把舞者带入一种狂喜状态,以便把真主阿拉的旨意传给大地。关于舞者服饰的内涵,有史料说它们代表着“唯我独尊”意念的死亡,而其中的高帽象征着墓碑,长袍则代表着寿衣,以此强调族群的至高无上。这种仪式性舞蹈,神圣而不可亵渎,反映出伊斯兰教成员对真主阿拉虔诚的心。它既表达出了教派成员的夙愿和请求,又增强了人民内部的凝聚力与和谐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舞蹈服饰逐渐趋于色彩化,舞蹈时,每一名舞者身着不同颜色的服饰起舞,这给舞蹈增加了更多可看性和形式美感。

凝聚,身体和灵魂共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出自著名作家臧克家经典诗篇的话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怎么样才是活着?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活着呢?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有明确的答案。灵魂和肉体缺一不可,作为舞蹈作品本身亦然!观看了现代芭蕾编舞大师莫里斯·贝雅的作品《生命之舞》之后,让人深刻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此作品是贝雅的经典之作,他用了五首莫扎特的曲子及摇滚音乐编创而成,在主题上,他率先把生命的尊严与平等的观念融入人性关怀的阳光之中,开创了世界芭坛的风气之先。

舞蹈刚开始时,灯光聚焦在一个狭小的方格空间。伴随着莫扎特交响曲的婉转流淌,一位身体健硕的男舞者出现在空间之外,随后他走进了这个空间并做出各种融合现代舞元素的舞蹈动作。紧接着,又来了第二个舞者,以这种方式,接下来又进去了若干舞者……此时的方形空间里已经挤满了人,让人吃惊的是,还是有舞者不停地进入,直到有舞者开始打破现有的低层空间而爬上了隔板的上方。放眼望去,小小的空间居然密密麻麻挤满了人,其中,每一个舞者还在试图做各种肢体动作。这样的舞蹈设计新颖独特,确实是让观众眼前一亮并发人深省。它揭示出人口大爆炸的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矛盾关系,并试图告诉观众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开拓出无限的可能。

此外还有一个片段:伴随着音乐的响起,一个男子和女子出现了,让人为之惊叹的是女舞者裸露着上身,洁白细腻的肌肤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眼球。她与男舞者,在事先搭好的方形空间里舞动,动作舒缓而充满深情,他们时而目光相对,时而把彼此拥入怀中,加之道具棉絮的巧妙运用,制造出了温馨浪漫的二人世界的氛围。这种温存通过二人细腻的肢体触碰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让人不禁觉得,任何身外之物与完美无瑕的身体相比都是肮脏的。这个舞段,制造出极强的肉体刺激与心灵震撼,它不仅仅表现出简单的性意味,更多的是贝雅对于人性回归的诠释,这是一种极为纯洁美好的爱情诉说。

仅仅对以上两个舞段的浅略剖析,就足以被其中折射出的人性光辉所深深地折服。此部作品并没有具体情节,更多的是生活的场景与感悟,在平淡中以生命单纯的意义冲击人的心灵。这个作品充分体现了贝雅的舞蹈思想和对人生的观点:“生命如歌,起始与终止均归于沉寂。悄无声息之中或可流出一段悠扬,……只因时间是我们唯一的财富,在他来去无由地消失之前,我们需要活下去的态度……”《生命之舞》舞出了生命的深刻内涵,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舞动方式,可谓是灵魂与躯体高度融合的真实写照。

通过对于以上舞蹈作品的浅析,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赞叹舞蹈竟是如此的美不可言!它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也不分地域,只要思维所能到达的地方,舞蹈就能抵达。也许语言是有障碍的,但身体的语言却成为了沟通彼此的最佳桥梁,它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舞蹈,这种独特的身体艺术,它是身体的,却不全然如此。肉体与心灵的碰撞居然有如此大的威力,它足以震撼你的灵魂,让你为之倾倒。不管是原始舞蹈还是如今的当代舞蹈,它从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日常生活,它通过身体传达人们的喜怒哀乐。

除了拥有高超的技术技巧外,舞者还应该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舞出的东西才能是饱满丰盈的,才能给观众带来共鸣和感动。如同当今最广为人知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作品一样,下到几岁孩童,上至九旬老人,无不对其作品加以赞许和肯定。这又是为何?不追求奢华、不人云亦云,始终以执着的信念走在这条艺术的大道上。她的经典话语“我就是当农民也是最好的农民”,深刻反映出她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把什么都当艺术来做的笃定信念,所以,她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她以肉体为依托,用心灵与自然对话,这才是她作品的高妙之处。

如同商代青铜器制造者制作工艺品一样,不管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也好,还是由于生存所需,他们首先是以一种审美的心态来对待手中的器具。他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浇灌出举世闻名的“艺术品”,他们注重的是一种品质,超然于物质层面。这种不为艺术而艺术的行为方式反而促使他们制造加工出数不胜数的精美器物。功利之心不可有,审美之心不可无,艺术是神圣的,只有悉心感悟生活才能迸发出舞蹈作品应有的生命力。

可以想象,身体首先是舞蹈的重要媒介和表现方式,但没有灵魂的舞蹈却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机和希望。纵观当今舞蹈的许多作品,在华丽外衣的包装下,仿佛流光溢彩,但却是缺乏生命力的,太在意对于形式的追求从而丧失了舞蹈本身的言说能力。必要的形式是可取的,但形式主义却又会害死人,把握一定的分寸感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舞者舞蹈动作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下一个动作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舞蹈课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