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00多所高校转型技术教育,你准备好了吗?

2014-11-15吴刚

现代家长 2014年11期
关键词:技校生技术型毕业生

吴刚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按照中央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向职业教育型转变。”

家长应该如何顺应改革潮流,如何抛弃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引导孩子正确择校、择业?本期,让我们共同探讨。

高校转型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们。家长们普遍认为,大学是不是名校、专业热门不热门、人脉广不广是孩子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与迅猛发展的经济格局的深层矛盾能否得到解决,而现在,这个矛盾迎来了解决的契机。

首先,家长们有必要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格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国共有2400多所大学,其中的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其余的主要归省级政府管理,中央部门与地方共建的高校一般以地方管理为主,也就是说,地方高校占了大学的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怎样为所在区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既是政府的需要,也是学生及其家长的期盼。但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解决,最重要的原因是多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准。

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727万人,他们的就业广受社会关注。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是,许多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

按照国际统一口径,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即18岁~22岁年龄段的青年在接受各类大学教育的比例达到26%,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到2020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将达到40%。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按照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大学不能都是研究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批应用技术型的大学。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我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但是,招生规模最大、人才培养最多的地方高校却陷入发展困境。有资料显示,地方高校追求“高大上”的冲动普遍存在,专科升本科、学院更名大学,贪大求全,却忽视自己脚下的沃土,以至于迷失了办学方向,使毕业生出现“三低”现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低,迫切需要转型。

虽然研究型人才对国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发展需求量更大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左右,然而在我国,这一比例已经完全失衡。一方面,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在学术上的造诣不深,无法进行研究型工作。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举例说,在电信行业,我国现有高端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有0.14%;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0%~40%。

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应该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欧洲许多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办应用技术型大学,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来汉瑞说,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高校体系中一个自成一体的支柱,德国7所著名的应用技术大学组成了精英联盟。荷兰斯坦德大学副校长戴豪易克说,荷兰70%的大学生就读于职业技术类大学。据悉,美国24个州的社区学院允许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问题日渐突显,差距有目共睹,解决方案也越来越成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按照中央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向职业教育型转变。”转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本科高校摆脱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状,另一方面也是给社会人才结构以合理配置。

2014年4月25日,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探索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参加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决定共同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动作,其前景如何?毕业生就业率会大幅度提高吗?家长们的这些问题,可以从目前中低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状况中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近年来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本科高校毕业生。洛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开发科科长郭艳茹告诉记者:“我市23所技校共有在校学生39800人,技校生的就业率为97%左右。去年,我市的技校生就业率也达到了95%,可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在南方打工的被裁员了。今年不一样,企业们都在争抢技校生。”

今年毕业的技校生张宏利告诉记者,他想到洛阳本地企业工作。虽然工资可能没有南方企业给的那么高,但离家近,工作也稳定。他说自己的很多同学都还在观望。“大家都可以再挑挑,因为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了。”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怡民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学校的就业情况极为乐观,就业岗位总体来讲超过了毕业生数量,需求大于供应,出现不少抢签,专业对口率也很高。”该学院中德汽车维修班的二年级学生张庆来表示:“我们面临的状况是外面单位招人招不到,是我们挑他们,而不是他们挑我们。”不久前,学校组织了一场招聘会,其中有来自浙江省13家奥迪合作经销商组团前来招聘。招聘者说:“我们如果迟点来招聘,优秀的学生都被其他企业抢走了!”

对于技校生求职比本科生更有优势的现象,技校生章泓哲庆幸地说:“当初就觉得应该学一门手艺。对我个人来说,职业教育更有用,它比较重视实践。”

当年“弃本读职”,如今在保时捷4S店汽修实习的王加波也是企业争抢的技校生。他向记者透露,如果能顺利转正,工资每月能有四五千元,以后如果做得好,10万年薪也不在话下。谈及当年的选择,他坦率称:“本科读出来也不一定有用,还不如学些技术呢。家乡有人读完大学也只是在小工厂里打工。”

如今,像王加波这样的学生在不断增多。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王坚透露,该校仅旅游类单招单考全省前100名考生中,就有14名放弃了本科高校录取资格,改读职业学校。

技校生就业形势大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利好消息,但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看来,如今技校生抢手的好形势下,却隐藏着企业大量需求与技校生生源不足的尖锐矛盾。他表示:“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政策去促进高校转型升级,改变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郭艳茹同意范柏乃副院长的看法。她说:“如果学生和家长‘不能当工人的观念得不到转变,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将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技校生将会更抢手,而技校则会因为生源短缺而举步维艰。”

洛阳某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告诉记者:“我校前年入学2100人,去年入学2018人,今年计划入学1800人。就业形势好,招生人数却一路走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在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不愿去工厂做工人。”各类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但我国初、中级职业教育却面临瓶颈,生源日渐枯竭,这种怪现象耐人寻味。

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大学,各方已经达成初步共识,但是,转型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障碍。其中,凸显的矛盾是观念跟不上、师资队伍不适应等。许多专家认为,转型的最大障碍在于观念。

观念的冲突来自多方面。比如,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宁愿选择三本高校,也不愿意选择就业看好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遍认为学习实用技术低人一等。现实中,用人单位,包括一些企业在选聘大学毕业生时,盲目追求名校及高学历,忽视对毕业生实际技能的考察。

观念不适应固然有历史传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观念背后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差距。观念不会凭空产生,它与目前技校生经济收入不高、社会地位偏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中专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技术精湛、勇于创新、表现突出,完全达到了工程师的水平,可是仅仅因为学历低而不能评工程师。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普遍存在。

本刊认为,600多所普通高校转型应用技术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国人价值观、教育观、成才观的一次政策性引导。同样有本科学历,学应用技术的学生不再感觉低人一等,而中低等技校生也有了深造的空间。作为家长,不必抱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旧观念不放,而要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根据孩子的潜力、兴趣、性格,对其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只要在社会上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劳心”还是“劳力”,都是精彩的人生。

职业规划四项原则

教育专家提醒家长,高校转型改革需要家长突破旧有观念,更需要家长建立新观念。湖北省某人才就业中心的孟达庆博士对记者说:“家长迫切需要普及职业规划观念,学会理性思考,否则再有力的改革措施也收不到预期效果。”

所谓职业规划,就是对孩子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每个人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最容易成功。很多时候,失败不代表没有能力,而是角色定位的失误。

孟博士介绍,职业规划需要遵循喜好原则、擅长原则、价值原则和发展原则。“如果一个人做自己最喜欢的同时也是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且觉得这件事最有价值,那么做成功的概率会很大;如果这件事情还很有发展前途,那么就可以获得更长久的成功。所以,要想获得职业生涯的真正成功,坚持这四项原则非常重要。”孟博士强调。

对于职业规划,各地有相关的专业服务机构,但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家长最了解孩子,可以通过以下五步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规划。

第一步,分析自己的性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的人性格外向,善于言谈,人际交往能力强,喜欢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的言论;有的人性格内向,忠厚老实,喜欢独立地去思考问题;有的人做事情执着,遇到挫折不气馁;有的人脆弱,容易被失败击垮;有的人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压力越大斗志越旺盛;有的人喜欢安定平稳的生活,不能忍受过大的压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他的性格,找到性格中的长处和短处,再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职业方向。比如,如果孩子是热情、善谈、喜欢有挑战的人,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做营销、公关等工作;如果孩子内向、认真,可能适合做财会工作。准确分析自己的性格,一方面便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可以提醒自己在工作中注意克服性格的不足。

第二步,分析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知识、技能。有的人喜欢文科,有的人喜欢理科;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操作能力弱;有的人思想跳跃跨度大,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强……分析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罗列出哪些是自己精通的,哪些是自己熟悉的,哪些是自己的弱项。然后再结合实际,确认自己和岗位相吻合的条件,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弥补,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步,分析自己掌握的或能够调配的资源。这里的资源不但包括金钱,还包括自己在社会上的人脉。如果从事某项工作,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擅长的,如果碰到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就要考虑自己能够调动的资源,自己的同学、朋友、亲戚中,有谁擅长此类事情或从事过相关行业,自己就可以去取经,直接掌握问题的关键点,避免工作中走弯路。

第四步,确认自己的发展目标。当孩子确认了个人的发展目标,头脑就会更加清醒,这样才能抗拒短期的诱惑,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并且感觉充实。

第五步,坚持不懈走下去。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只有那些有了长期的积累,具备了一定实力的人才能成功。所以,认准了自己的目标,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放弃,同时一定要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本刊认为,600多所高校转型应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契机,家长应该认真领会,深入思考,谨慎而科学地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进行职业规划,既不能抱残守缺,一门心思培养孩子当学者,也不能一窝蜂地送孩子去学应用技术,而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职业之路。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技校生技术型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让学生成为情绪的主人
网络购物背景下技校生消费者从众心理的分析——以淘宝双1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