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淌在苗乡侗寨的都柳江

2014-11-14鲍光翔

珠江水运 2014年18期
关键词:柳眉榕江老梁

鲍光翔

小木船 柳眉舟

阿妹额前柳叶秀

当年阿哥要赛船

仿着柳眉做成舟

小木船 柳眉舟

从此都柳江上走

阿哥驾舟去打渔

阿妹驾舟买线头

这段优美的文字节选自一首描写云贵高原上的都柳江的诗词,诗中的柳眉舟是生活在都柳江畔的侗寨民众传承已久的赖以生存的工具,至今仍在贵州侗寨边的都柳江上飘荡,成为侗寨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都柳江发源于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流经三都、榕江、从江等县,入广西三江县进入柳江干流融江段,为珠江水系西江干流黔江段支流柳江的上源河段。在公路稀缺时代的贵州交通史上,曾是黔东地区通往两广的唯一航道。

都柳江的“柳眉舟时代”

“柳眉舟”,一个特定的优美词汇,出自于贵州黔南、黔东南地区的都柳江畔。

相传很久以前,都柳江阻隔了两岸侗族村寨的往来。原有两个侗家寨子,隔江相望,两岸的青年男女,只能以歌传情,却不能牵手言欢。一对聪慧的侗家青年,俩人情投意合,奈何都柳江相阻,天天对歌言情。

“小妹眉毛弯又弯,好象天上的月亮船。”一日小伙子在对歌中获得灵感。勤劳的小伙子以山中杉树为材,制成木船;聪明的侗家姑娘就以自己弯弯的柳眉为船造形,用了九天九夜,制成了能横渡都柳江的小船,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柳眉舟。

从此,在都柳江边,有侗寨的地方,就有柳眉舟。柳眉舟也成为侗家人打渔的工具,生活的必需品。

柳眉舟的传说有着几分少数民族的浪漫主义色彩,不足为据。但却也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出了都柳江在古代曾是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表明都柳江在沿岸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都柳江为珠江水系西江干流黔江段支流柳江的上源河段,该河流发源于独山县,流经三都、榕江、从江等县,在广西三江县进入柳江干流融江段。

在贵州没通公路之前,从贵州东部下两广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狭窄艰难的古驿道,另一条就是走都柳江水路。古驿道沿岸各地山高谷深,道路崎岖狭窄,黔东地区民族对外沟通“难于上青天”,沿岸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而另一条都柳江水路却正成为黔东地区最便捷的南下通道,为沿岸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与外界进行经济社会沟通交流的通道,这里一直以来都是贵州最近的出海南下通道,在推动黔东地区发展上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

都柳江历代为黔桂两省水上交通的枢纽,据记载旧时都柳江航道百舸争流,古州码头(今榕江县)日均停泊船只300余艘。

“过去都柳江上船只来往还是很多的,特别是竹排和木排的短距离运输特别的多,最远的听说有人开着船从都柳江入西江,直至广西、广东等港口。”在从江大码头,73岁的村民王玺告诉记者。

都柳江航运起于明代,当时贵州东南和南部的木材、桐油、茶、白蜡、药材等,经都柳江运出的数量增加,逐渐形成古州、三脚屯等主要港口。古州因水路交通方便,成为柳江流域及附近地方物资集散地。

都柳江水运繁荣于清代,地方政府开始疏治河道,并开展水陆联运,为运销两广的盐、粮的主要通道,促进了沿江港口繁荣。

贵州公路尚未发展以前,都柳江干支流水运起着重要的作用,干流大河以下可直航广西。清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五十年代,滇黔的山货运出,粤桂的百货、海盐运入,大部分通过都柳江航运。

在榕江县古州镇记者看到,两湖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四川会馆等诸多会馆林立,这些会馆多修建于清康乾隆和光绪年间,这些会馆便是古代都柳江航运繁荣的最好佐证。

据了解,因古时贵州陆路交通较为落后而水运相对发达,榕江作为都柳江上的一著名码头商人云集,成为古时江南八百州之一,素有“小南京”之称。各地的客商为了便于交流信息、互相接济,以同乡会的形式在古州修建会馆,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三都以下都柳江航道失修多年,再加上水位枯减,通航里程也不断缩短,通行能力大不如以前。再加上公路的修建,都柳江水运的地位日渐削弱,除了两岸百姓渡船过河外,都柳江贵州段的航运基本停滞。

贵州南下出海最近通道

贵州地无三尺,地势崎岖,很难找到一块大的适合农作物种植的平地。而流经苗乡侗寨的都柳江却在榕江县为侗族群众创造出一个万亩大坝—车江大坝,成为贵州重要的粮食和蔬菜种植基地,该处种植的绿色蔬菜直供粤港澳。

在车江万亩大坝蔬菜基地,记者看到一箱箱蔬菜从冷库打包装车发往粤港澳,整个基地内异常繁忙,蔬菜基地的大棚内工人们还在采摘刚刚收获的蔬菜。

蔬菜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蔬菜基地每月向珠三角地区供应蔬菜三四百吨,其中近200吨直接上到香港的各大超市销售,走上香港人的饭桌。

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影响蔬菜基地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交通,目前大部分蔬菜都只能通过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且夏蓉高速在黔桂交界处断头,部分路段得走国省干道,非常不便。

在交通瓶颈制约发展的同时,一种榕江古已有之的传统交通运输方式却被人遗忘,那就是都柳江航运。

翻开贵州的航运地图,南下珠江的出海水路除了“两江一河”(南、北盘江,红水河)外,另一条不得不提的出海通道便是都柳江。它还见证了一段史话,贵州史上的第一辆汽车,就是经由这里入黔的。

在贵州没通公路之前,从广西要进贵州,只有走都柳江。1926年主政贵州的军阀周西成借助了都柳江运进贵州第一辆汽车,车到梧州就改走水路,用船将小车运到柳州沿都柳江而上,从都柳江乘船上溯至三合港(今三都县)起岸,然后人力抬到贵阳。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处在内陆山区的贵州交通极其不便,水运是最早依赖的运输方式之一,也是最便捷的运输方式之一。而南下珠江的都柳江成为贵州最为便捷的南下出海通道。

按照贵州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都柳江是贵州省规划的五条主要出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国家规划的西南地区水运出海北线通道,是国家航道主骨架网的重要支线。据初步测算,走都柳江水路到广西柳州为376公里,到珠江三角洲为1432公里,是贵州省南下出海的最近通道。

而目前作为贵州南下出海最近通道的都柳江,却因为闸坝碍航及航道条件不足等原因未发挥其应有作用。

盼通航

老梁是榕江县古州镇村民,已年近七旬,在都柳江上打拼40多年的他见证了都柳江航运的兴衰。

“听老辈人讲,以前古州码头一天停靠的船只多的很,广西、广东那边的商人上来做生意的特别多。”老梁告诉记者,现在镇上那么多的会馆就是见证,每个会馆背后都有着无尽的故事。

老梁十多岁时边跟着家人上船开始都柳江的拼搏生涯,那时的都柳江航运还是十分繁荣的。

“那时候用小木船运货还是比较多的,短途的长途的都有,最远的时候开船跑到过广西三江。”老梁告诉记者,以前开的都是几吨的小货船,主要运的就是一些粮食和土特产之类的。

而后,随着贯穿榕江的321国道的修建及航道的年久失修,都柳江航运慢慢步入停滞状态。记者在古州码头看到,江面上非常冷清,只有一些渡客的小木船在其间穿梭。

“现在就只有两岸群众过河要用渡船,还有乡镇之间一些少量的货物运输会通过船来运输,其他的就很少了。”老梁告诉记者:“还是希望能够通航,可以给我们出行带来很多方便,多一种选择嘛。”

和老梁一样,无数江边的民众都盼望着都柳江能够重现往日“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这个深埋心底数十年的愿望在2012年12月8日终于看到了希望,都柳江航电一体化工程在该日正式启动。

按照规划,都柳江航电一体化开发江规划10个航电枢纽(原为11个),自上而下建设白梓桥、柳叠、坝街、寨比、红岩、永福、温寨、郎洞、大融、从江等梯级航电枢纽,装机容量372.3兆瓦,概算总投资约80亿。

据了解,都柳江梯级航电枢纽全部建成后,都柳江航道将完成全面渠化,都柳江榕江至省界110公里的航道由原来的等外级提高到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四级高等级航道、榕江至三都104公里航道提升到通航300吨级船舶的五级航道。

“都柳江往下一直通道广东,那我们基地的一些粮食和蔬菜就可以通过水运运到珠江三角洲,成本将大大降低。”榕江蔬菜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航电一体化开发将再度点燃都柳江航运,将为沿岸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带来新希望,也将为都柳江沿岸民族旅游的开发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柳眉榕江老梁
迟来的幸福
完美无缺
完美无缺
榕江“萨玛节”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藏在深山中的蜡花
———榕江苗族蜡染
时光倒流
长梦如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