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作用与服务

2014-11-14曾小莹

图书与情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文数字图书馆

曾小莹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900)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不管是人文研究还是自科研究都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些科学研究的实现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平台和方法,也能充分的展示、应用这些研究成果,进而促使科学研究从一个范式发展向下一个范式,如在数据科学时代因数据的产生和应用而出现的第四科学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这些科学研究的发展与需求也推动了信息技术、应用工具平台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技术因研究的需求和应用而更快发展并更具价值,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对数据价值的挖掘与利用更是产生了一些越深入、准确的科学工具。科学研究的这种良性互动和发展,带动了社会进步,也产生了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数字人文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数字人文的发端已有六十余年历史,但直到新世纪以来,人们才开始对其真正关注与研究。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其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十余年时间,但随着GIS、数据挖掘、知识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已呈蓬勃发展之势,目前也已在历史信息化、地理信息化、古籍数字化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全球已产生50多家数字人文研究组织/协会,如由人文计算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文学与语言学计算协会(Association for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人文领域计算机应用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s in the Humanities)和数字人文学会(The Society for Digital Humanities)组成的全球性的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The 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英、美等国也都依附高校或研究院所成立了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地理分析研究中心(CGA)、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高级空间分析中心(CASA)等,我国也于2011年在武汉大学成立了首家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一些科研资助机构如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也非常重视和支持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作为美国联邦政府加强数字人文研究主要推手的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于2006年专门设置了数字人文办公室用于推动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展。同时,作为社会发展文明知识储存、组织与应用机构的图书馆,近年来也敏锐地发现了数字人文研究的服务空间,积极利用自身知识服务等优势加入进这一全新领域,虽然一些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业界对这个全新的领域不管是实践探索还是理论研究,都尚属起步阶段,对于图书馆在数字人文背景下的作用与服务并没有十分清晰的定位与了解。基于此,本文在概述数字人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对国内外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做一展示,继而对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作用与服务进行研究,以为我国更多的图书馆加入到这项全新的服务领域提供指导、借鉴。

1 数字人文相关概述

1.1 数字人文

业界对“数字人文”的定义、内涵等至今还没有达成一个一致、明确的认识。上世纪50年代,意大利学者罗伯托·布萨将计算机用于书籍编辑和文献索引,并在其著作《托马斯著作索引》中展望了数字人文发展的未来,他由此被公认为“数字人文教父”。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不同领域、地域的学者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数字人文的定义与内涵,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Unsworth教授从“数字人文”与“人文计算”区分、发展的视角出发,认为“数字人文”是一种代表性的实践和一种建模的方式,或者说就是一种拟态、一种推理、一个本体论约定。这种代表性的实践可一分为二,一端是高效的计算,另一端是人文沟通。这一想法的提出被认为是对“数字人文”最经典的定义,综上,我们可以认为“数字人文”是在“人文计算”上发展起来并与之对应的一个概念,但与“人文计算”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计算机应用程度与水平不同,“数字人文”则更关注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知识本体的数字化水平和程度。

本文所研究和描述的“数字人文”则包含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研究对象知识本体的所有数字化研究与应用,如对信息资源的加工、分析、组织与服务等。这种宽泛的领域界定从数字人文的内涵科学揭示角度来说仍存有不足,但从本文所研究的图书馆与数字人文整合角度来看,能让我们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去全方位地了解、分析和思考图书馆的作用与服务。

1.2 国内外数字人文的科学实践

信息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使得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目前已涵盖了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信息化、数字化领域,但已开展的数字人文实践还是主要依附于高校与研究院所,且以系统开发和应用为主。面对数字人文研究的浪潮,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相继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并资助了一批研究项目。如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的数字人文办公室从2007年开始,先后资助了布鲁克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佛罗里达州大学等机构的多项数字人文研究项目。中国武汉大学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作为国内唯一的一家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将其主要力量用在数字人文基础理论与方法、数字人文相关技术与标准、数字人文通用软件和平台等方面的研究发展上,同时计划在武汉大学全校范围内全力倡导和推动各类数字人文项目与交流。除此以外,我国已有的数字人文实践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的华夏家谱GIS平台等。但遗憾的是,截止目前,我国社科基金、自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还没有资助过一项数字人文研究项目。

2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作用与服务

数字人文在信息时代整合了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突出了信息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对传统的支撑科学研究的知识存储、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来说,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如何体现其自身应有的知识中心、科研服务中心地位,在数字人文研究中发挥哪些作用,提供哪些服务,也值得图书馆同仁具体思考和分析。

2.1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作用

(1)成果传播与知识普及功能。正如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历史系William G.Thomas教授所言,数字人文未来将更加注重成果传播和知识普及。而担当人类社会科研成果传播和知识普及重任的首当其冲就是图书馆,这是因为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专业的信息组织、分析与服务等功能,也具有其它机构或组织不具备的知识传播优势。同时,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也积累了丰富的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文献信息化、文本挖掘等知识技能,因而可以在数字人文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基于成果对象的本体化、信息化研究与应用,进而挖掘和发挥数字人文研究的更大价值。

(2)项目支撑与辅助功能。数字人文项目的完成与应用,固然需要信息技术、工具、平台的支撑与应用,但也需要基于这些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论证,图书馆在技术、工具甚至理论模型构建、实践应用探索等方面并不具备天然优势,但其近年来在信息空间构建、机构知识库平台设计、嵌入式科研服务系统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可为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项目的参与、服务中提供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建议。同时,图书馆的最大优势是资源与服务,而近年来兴起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则是图书馆向服务的学科化、资源的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外在表现之一,这种专业的课题、项目支撑实践探索,也将为数字人文项目的研究与开展提供辅助支撑功能。

2.2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

(1)嵌入式学科服务。尽管数字人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但其真正想要解决的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的对象是确定且可数字信息化的,因而数字人文现阶段还只是一种借助了信息工具的科学研究。嵌入式学科服务等多种专业化服务的开展,都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日益完善,因此,笔者以为在数字人文的背景下,图书馆首当其冲应该开展嵌入式等专业化服务,即一方面运用专业的学科知识,借鉴其它国家及研究中心先进的研究知识,为数字人文的学科研究提供专业的知识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运用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系统平台开发、文本挖掘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实践指导服务。

(2)数据分析服务。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的分析、利用成为各个信息机构的主要业务,而在数字人文研究中,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信息化、本体化处理必将获得大量的数据信息,将其进行分析与挖掘,必能发现更深层次的科学规律。图书馆一直都是信息分析、数据挖掘的最佳实践者,也是拥有更多信息资源的信息机构者,因此,无疑是这类数据分析工作的最佳实践者。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拥有量多少也是对一个机构优劣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3)成果运行及应用服务。数字人文研究的数字化特征,使得不管是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必须以集成的系统、平台来保障数据的管理与应用,而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海量信息数据的非结构化、碎片化和片段化特征明显,因而系统、平台的运行与管理也在云计算的发展与应用下被搬上了“云”端,租赁云服务无疑也加重了项目的后期运行成本,不同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应用接口、服务协议不同等也为数字人文项目的继续开展、横向合作等增加了数据清洗、分析、抽取和应用的难度。图书馆则可以解决这些可能困扰到项目研究、科研人员的难题,因为图书馆为了保证自己的海量信息被用户便捷的访问和获取,或自建云计算服务平台,或租赁云计算服务平台,且在为用户服务中积累了丰富的数据管理、系统运行、成果推广、知识普及、协议签订等经验,所以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项目的成果运行和应用服务方面有着广阔的服务前景。

3 结语

尽管数字人文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已给传统的人文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字人文研究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如大数据分析方法延伸了人文研究的空间、跨学科特征明显、数据集决定了研究的质量、研究的结论是由大量数据的汇集而“自动涌现”等,融合出新的思维方式,也面临新的隐忧。对传统的科学研究服务机构图书馆来说,在发挥自身成果传播、知识普及、研究支撑等作用,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数据分析服务、成果运行及应用服务的同时,可以在数字人文的发展浪潮中寻求新的服务增长点,进而发挥自己在资源建设、知识传递、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运用数字人文研究成果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1]林穗芳.罗伯托·布萨和世界最早用计算机辅助编辑的巨著《托马斯著作索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67-174.

[2]Unsworth J.What Is Humanities Computing and What Is Not?[EB/OL].[2012-09-05].http://computerphilologie.tudarmstadt.de/zeitschriften/framezs.html.

[3]林瑞华.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助推数字人文研究[N].中国文化报,2011-04-02 (003).

[4]全国首个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落户武大[EB/OL].[2014-02-26].http://www.maigoo.com/news/216077.html.

[5]杨敏.访托马斯教授:数字技术助力人文社科研究——访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历史系教授托马斯[EB/OL].[2014-02-26].http://www.csstoday.net/Item/32502.aspx.

[6]孙建军:大数据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发展[N/OL].[2014-02-26].http://www.npopss-cn.gov.cn/n/2014/0707/c352106-25246207.html.

猜你喜欢

人文数字图书馆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图书馆
答数字
数字看G20
人文社科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