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秦州诗记写西域丝绸之路首段栈程山川人文风貌

2014-11-14祁和晖

杜甫研究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天水西域杜甫

祁和晖

作者:祁和晖,西南民族大学教授,610041。

一、今日天水市及周边地区秦汉唐世是咸阳、长安通向西戎、西域的交通要道

今日天水市及周边地区,秦、汉、唐世乃咸阳、长安通向西戎、西域的交通要道。此要道在汉唐时代是西域丝绸之路出长安后必经的首段栈程。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避乱曾居停秦州及左近地方,几半年,作诗百余篇。杜甫秦州诗,全方位描写了西域丝绸之路秦州栈程的历史痕迹,山川风貌,关塞、族群,是今日研究西域丝绸之路的“鲜活”史料。

1、今天水市地区从先秦迄宋元明清,郡、县、州设置及名称、治所等屡有改易,但其地理位置与长安西向交通大道的重要性从未改变。

《左传·庄公六年》 (前688)记载,春秋时秦武公取西戎地,置“邽县”。后改名上邽县。这是今日天水市城市史的开始,迄今已具2702 年的县置史。史载,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又在秦国陇山之西置“陇西郡”,治所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南)。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后设置而成四十郡,陇西郡为其第二十九郡。秦朝陇西郡下辖八县,为:凤、秦、岷、会、巩、兰、河、熙八县。其地域跨今日甘、陕、川三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74)分割陇西郡地置天水郡,郡治为平襄县 (今通渭县)。可见“天水”郡名晚于上邽县名575 年。汉人称天上银河为“河汉”,认为西部汉水可通往河汉,汉水被视为天上河汉的人间河段,故汉水又称天水。称天水地带所畜养之宛马为“天马”。新置之天水郡位于东汉水(今汉水)与西汉水(今嘉陵江)之间,故其郡以“天水”名之。

东汉初,调整行政区划,认为“天水”郡名虚幻不实,更其郡名为“汉阳郡”,郡治冀县(今甘谷县东南)——郡名乃以其地理位置在西汉水 (嘉陵江)之北而称之。山之南,水之北皆称“阳”面。天水、汉阳之名,皆是以嘉陵江为坐标而得名。东、西汉水流域皆为古蜀国疆域。至今,其地其人多仍操着“西南官话” (俗称四川话)。三国时曹魏将“汉阳郡”改回天水郡,又割陇西郡西部置秦州,寻废。西晋泰始五年(269),割雍、凉、梁三州地重置秦州,初以冀县为州治。后移秦州州治于上邽(今天水市城区)。隋唐时,秦州政区辖境相当于今日甘肃省定西、静宁以南;清水县以西;陕西凤县、略阳、四川平武及青海省黄河以南;青海省贵德县以东地区。秦州因为古秦人乡土而得名,州界跨今日甘陕川青四省。秦州州境在安史之乱后逐渐缩小。1913 年民国政府改秦州州治名为天水县,新中国政区以原秦州地设“天水地区”。改革开放后,由“地区”而改“天水市”。

2、今天水市即天水地区,唐代属陇右道,下辖五县,上邽、伏羌、陇城、清水、成纪。秦州为唐政治地理中“陇右道”十三州的第一州。陇右道辖今天水市及徽县、漳县等十县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此域地处陇中高原,秦岭西段,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北侧为黄河支流渭河流域,南侧为长江支流汉水与西汉水(嘉陵江)流域。中华民族五千年前祖先炎帝沿黄河河谷由西向东走向平原、走向大海;黄帝系以高阳氏帝颛顼与大禹为代表,沿长江江谷由西向东走向平原、走向大海。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带着此方土地的烙印。相传“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三国时此地留有“诸葛亮垒”、“姜维垒”等遗迹。

3、古秦州今天水是汉唐西域丝绸之路必经之路。历朝历代视秦陇通道为国之咽喉。此通道自古是民族走廊、经济文化交流走廊、军事要塞。历代朝廷皆遣将士扼守着、保卫着这一咽喉。汉乐府留下了汉代军歌中横吹曲《陇头》。南朝·萧梁尚流行军乐《陇头歌辞》三篇,咏歌陇关将士的担当与乡愁,其一曰:“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其三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汉唐时代西域通道在秦州处分路为北道玉门关,南道阳关。北、南两道以秦州驿道为会合点。汉武帝曾令张骞为“寻河源使”,张骞通西域正是从“寻河源”(黄河之源)而西开始的。

4、杜甫《秦州杂诗·其八》即写秦州为西域路上要道的价值: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此诗中“寻源使”指汉·张骞。“从天此路回”之“天”指天水之天,“何时郡国开”缅怀陇西郡、天水郡,汉阳郡的悠久历史沿革。“东征健儿尽”、“羌笛吹哀”哀悼为保卫这一民族文化走廊而前赴后继的各族人民的牺牲与建树。

二、杜甫居停秦州的时间与作诗数量

杜甫对自己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一年中迁徙行程有准确记述。杜甫从秦州所属同谷县起程往成都之日作诗《发同谷县》。诗题下杜甫自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成都纪行。”这一时间点是研究杜甫居停秦州时日的准确坐标点。此诗中杜甫自述: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诗中所言“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乃指迫于时局动荡,饥荒遍地,家口拖累,杜甫此年在官场与灾民生涯中奔波。初夏由东都洛阳赶赴华州就职州司功参军小吏职务。华州大饥,入秋率家口逃荒到秦州避灾;入冬由秦州到同谷县欲依友人无着;深冬只好由同谷起程走向成都。洛阳→华州一行役;华州→秦州二行役;秦州→同谷三行役;同谷→成都四行役。“一岁四行役”句透露了杜甫居留秦州的时日信息。按仇兆鳌《杜诗详注》系年,杜甫在华州所写最后一诗为《立秋后题》。此诗乃当年立秋节气次日所写,此时杜甫尚在华州。

夏历一年二十四节候,“立秋”日一般在七月上旬。然则杜甫只能七月中旬到秦州。而他自记于当年十二年一日离开秦州同谷。然则,八、九、十、十一共四个月及七月下半个月时间皆为居秦州时间一计四个月加半个月。若按每月30 日算,应4 ×30 +15 =135 天。即杜甫居停秦州约135 日左右。

在此期间,杜甫所写诗篇,留存至今者约有110 篇。按仇本杜诗《贻阮隐居》为秦州诗今存之第一首诗,乃是写给秦州隐士“塞上阮生”。秦州诗之最后一首为《发同谷县》。其间,在秦州及所属县两当县写诗约90 首。在同谷县写诗约20首,杜甫居停秦州不足五个月,今存秦州诗数量多达110 首,足见秦州时期,杜甫一家虽生活艰困,但边塞山川、风物却促成杜甫诗歌创作进入一种高产兴会境界。

三、杜诗实地描写了西域丝路秦州栈程的历史痕迹

1、古战场痕迹:杜诗《遣兴三首·其一》咏叹: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茫。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

杜甫秦州诗多次描写从古迄唐一直存在的雄关、要塞、古战场遗存。从杜甫“秦州诗”中可以形象地领略“河西走廊”关塞的地形、物候、鼓、笛、军乐,看到原野上的白骨、蕃剑以及古今不息的烽火信号。

2、古关塞地形: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秦州杂诗·其七》)

3、陇坂关塞物候:多雨、云出无常,日月常昏,树少。“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秦州杂诗·其十五》)、“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秦州杂诗·其十》)、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寓目》)、“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日斜”(《遣怀》)、“微升古塞外,已隐云暮端”(《初月》)、“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雨晴》)。

4、军乐声声:杜诗所写陇关军乐有胡笳、鼓、角—— “鼓角缘边郡”(《秦州杂诗·其四》),军笛—— “高楼夜吹笛”(《遣兴五首·其一)、“清商欲尽奏,奏苦血霑衣”(《秋笛》)。

5、白骨、蕃剑: “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 (《秋笛》)、 “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遣兴三首·其一),这些征人白骨中有为保卫此地秩序而牺牲的将士忠骨;有商旅流落而死的孤骨;有华夷人民无辜而死的悲骨;也有残暴血腥者毁灭的罪骨。杜甫还发现了一柄前朝战事中遗落埋藏的“蕃剑”(《蕃剑》)。

6、不曾消停的烽火:以烽火烟尘报警,起于先秦殷商时代。民间留传着许多“烽火台”有关故事传说。杜诗细致描写了他在秦州亲见的烽火报警信号情景。

秦州诗中时不时提到“烽火”。比如《秦州杂诗》其一、十八、十九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乾。风凄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夕烽》云:“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闻道蓬莱殿,千门立马看。”

人们因通西戎及后来西域之路,而加速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文明进程的进步。然而有多少人在享受西域丝绸之路成果时,同时产生感恩之心——感恩汉唐人民、政府、将士为维护这条宝贵的中西大道付出的代价。杜甫亲历了西域丝绸之路上,长安出发后首段栈程——陇右秦州栈程的维护艰辛,写下了古战场与唐烽燧。每天长安大唐天子宫门都有专军作好临战准备,立在战马旁观察年烽火信号。如有警报会立刻驰援出事地点,维护安全!杜诗所写要塞烽火与大唐维护要塞安全的国力与决心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新闻”,而非陈旧的历史。

四、陇右秦州段为汉唐开辟西域丝路之“寻源”首途

1、杜甫“秦州诗”多次明确记述西汉张骞等“寻源使”在秦州寻源探路的历史踪迹。《秦州杂诗》20 首,有8 首写汉使、汉将持“节”“凿空西域”的历史旧事。 “凿空西域”语出《汉书·张骞传》。张骞奉汉武帝诏,两次出使西域。探寻开通西域之路。后世称张骞为“寻源使”。张骞首次西域之行,备历艰难,若干年后几乎是只身逃归祖国。他向汉皇汇报,在大夏国见到有蜀布,邛竹杖这些来自中国巴蜀地区的土特产,建议开辟从巴蜀出发通向西域之路。这引发了汉武帝命蜀人司马相如探寻南方丝绸之路。其实,蜀丝等商品早已出现在“蜀·身毒道”这一古老的南方大通道。南方国际大通道,起于先秦。秦朝曾沿途筑“五尺道”。秦亡,官道荒废,但民间交通仍然畅通。司马相如深懂历史,他着力以亲和交往为旨向,用最小代价、修复了南方大通道。——此通道通向交趾 (东南亚),经由缅甸,通向身毒(即今印度)南亚。张骞寻源使之功与司马相如促进西南夷归入华夏之功并美而永载史册。

2、杜诗歌颂“寻源使”凿通“天路”: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秦州杂诗·其八》)从诗中可见,张骞“寻源”往来,曾路经天水。凿空西域首先要凿空天路。 “安史之乱”波及“天路”,所幸秦州路上“汉节”(内地使节)尚在正常往来,但也闻羌笛而声哀。“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士苦形骸黑,林疏鸟兽稀。哪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秦州杂诗》·其六》)汉节与戍边将士往来皆驻天水山边关驿。

3、维护西域丝路畅通曾得到当地羌胡民众理解支持:“羌童看渭水,使节向河源。烟火军中幕,牛羊岭山村。”(《秦州杂诗·其十》) “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将军别换马,夜出拥雕戈”(《日暮》)。

4、西域路上情况复杂,叛服无常须汉将镇护: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枫正摧颜”(《秦州杂诗·其七》),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鞞” (《秦州杂诗·其十一》)。杜甫自我调侃在当时厌闻西域路上“鼓鞞”之声,认为西域甚平静,应将“鼓鞞”集中于平定安史乱贼,今日视之放松西域防备,这确实乃书生之见,杜甫应自我检讨。

5、秦州丝路段上,有良好的“驿道”(路况好),驿亭(客栈好)等设施:“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秦州杂诗·其三》)杜甫赞赏天水地方有“好驿道”、 “好驿亭”供往来使节、旅客居停。“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秦州杂诗·其九》)。天水驿亭内外设施好,园林幽静。杜甫说他若旅途住上这样的驿馆,会觉得如住在家乡郊区,有“宾至如归”之感。前诗中所吟“朱汗马”即汗血马,亦即天马,杜甫平生爱马,对宛马、天马、汗血马涉笔成趣。《秦州杂诗·其五》说:“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迴立向苍苍”。

6、杜甫强调秦州城北门在西域丝路上的独特重要性:“万里流沙道,西行过此门。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楼角凌风迥,城阴带水昏。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东楼》)天水城北门外即是疏勒河,通向玉门关。

五、西域丝路秦州栈程的“华夷相混合”风光

杜甫秦州诗描写了秦州地区,华夷族群混合,游牧、农耕相济的特色。羌胡的游牧生活方式与内地人的农耕文化景象各得其所,相交相济相安。

1、 “华夷相混合”这句杜诗出自《秦州见敕目薛三琚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可见杜甫居往秦州期间时刻关注着时局与朝政,亦是以“有心人”的眼光观察着秦州及西域时局。 “华夷混合”句意乃由晋·刘琨《劝进书》中“华夷之情允协”化用。 “混合”即“允协”相安。

2、杜甫秦州诗中描写羌女、胡儿、穹庐、牛羊、天马、牛乳、山岭、朔风、黄云(含黄砂之云)、胡雁、土特产葡萄等。如《日暮》: “日暮风亦起,城头乌尾讹。黄云高未动,白水已兴波”, “朔风飘胡雁,惨淡带砂砾。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遣兴五首·其一》),“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遣兴五首·其二》)。杜甫《寓目》遥望,只见一遍秋高气爽中的秦州独特画图:“一县葡萄熟,秋山苜蓿多……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这是一幅由羌女、胡儿、葡萄、苜蓿、骆驼、烽燧等西部风光组成的画卷。

3、秦州当时已是一派大唐主流文明的农耕诗意氛围;黄河河套段形成的“塞上江南”,其农耕文明水平不亚于中原、江南、巴蜀。从杜甫秦州诗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华夏文明的经济形态与精神、习俗。比如发达的农耕: “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遣兴五首·其三》),“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雨晴》),秦州有如江南,乱世率多幽谷佳人、隐士。杜诗《佳人》、 《贻阮隐居》可为证。东柯谷便是高人隐士之乡。东柯谷就是秦州棲贤的“竹林”、“竹溪”。汉传佛教信仰在秦州亦如内地深厚,不仅高僧赞公和尚已来此避时乱,而且当地佛寺良多,如城北寺、南郭寺 (杜甫曾居此),不知名的山寺等。这些琳宫佛寺风貌与内地丛林无异。如《山寺》所写:“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汉人节庆习俗在秦州亦如内地。如秋凉须捣衣(见《捣衣》),如《天河》所写牛郎织女七夕会,如村落中铜瓶吸水,如喜栽兼葭、苦竹,欣赏促织,归燕。如无战乱、羌女、胡儿、汉隐士、农夫竟可相安相友生活下去,然而战乱干扰了多民族人民平静的生活。

5、杜甫秦州诗中多次斥责“花门”回纥借机胡作非为的罪行及唐廷借兵花门胡平“安史之乱”决策的错误:杜诗《留花门》中痛心地说: “花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糜固不绝。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杜甫在秦州看到花门回纥军队所过之处生灵涂炭,遍地血腥。《遣兴三首·其二》写道: “高秋登寒山,南望马邑州,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邺中事反复,死人积如丘。”唐廷本想借兵花门回纥,到幽燕之地打击安史乱军。然而花门回纥借入关到内地机会一路上抢掠杀戮。在秦州一带见华夷各族“壮健”便“尽杀不留”。朝廷是引狼驱虎。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等六大“都护府”,以保四境平安,维护四面的商贸通道畅通。“安史之乱”打破了“都护”格局,致使中华及周边地区遭遇近300 年乱世之厄。杜甫秦州诗为我们留下了西域路上由治变乱后患无穷的史事与教训。今日我们建设西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应可借鉴杜甫秦州诗作为参照。

注释:

①按宋·欧阳忞《舆地广记》排序。

②③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陇右道·上》。

猜你喜欢

天水西域杜甫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张骞探西域
登高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天水之镜像》
绝句
祖逖闻鸡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
多姿多彩天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