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探析
——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

2014-11-13田明月

文教资料 2014年18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所学职业

田明月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4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探析
——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

田明月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49)

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关键环节,也是大学生知识转化,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体现。然而,就业难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缩影。本文以学生工作管理者的身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做了调研,并分析了造成现状的因素,提出了改变大学生职业生涯现状的措施与建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调查 山东理工大学

一、引言

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引起各高校的重视,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择业,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纷纷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立足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实现梦想与理想的自我管理。然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给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盲目性,更使当前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动力,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增添了障碍。为此,我们对低年级大学生的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旨在积极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分析

2013年7 月至12月,以山东理工大学的大一、大二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同学聚会、大学校园等场合发放问卷200份,运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基于本次调查的目的,问卷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用以了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了解程度及目前的学习热情;第二部分为“对自我的认知程度”,用于分析大学生对自身的个性、能力及职业倾向的认识程度;第三部分为“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通过对社会实践态度、就业前景、就业意愿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对毕业后工作前景的关注程度;第四部分为“职业期望状况”,用来掌握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就业期望等情况。该部分又分为职业规划意识、对职业规划的了解、现状及需求。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目前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与研究,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情况如下:

(一)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

1.对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对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影响到将来的职业选择。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基本满意,其中自主选择目前所学专业的学生占47%,调剂到所学专业占30%,通过家长或老师选择专业的占10%。通过调剂的学生中近半数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继续学习所选专业,仅有30%的人会选择转向其他专业,但有45%的学生会以第二专业的形式学习调剂前所选专业。

2.考研的目的。部分同学考研是为了提升学历,有利于职场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产生了读研不如早工作两年积累经验的想法。不可否认,现在部分学生确是为了文凭而考研。调研表明,57%的考研学生希望通过读研究生提升学历,从而有利于将来职场发展,另有8%的人希望通过考研改行。

(二)对自我认知程度

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技能、爱好、职业倾向缺乏一定的了解。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测的,经过一定的努力和拼搏可能实现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呈现多样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实际,要求当代大学生客观实际地认识自我。通过个人或他人分析把握自我,准确定位,了解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的兴趣,确立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差距,并以此开发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对职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所学专业不同,学生对职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相对热门专业的学生,冷门专业的学生平时能积极关注就业去向、薪资水平及发展方向等焦点问题,积累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毕业时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更容易就业,工作期间也可准确定位,实现了“冷门专业热就业、热门专业就业难”的大逆转。可见,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工作和对职业的重新认识。调研表明,大约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四)职业期望状况

绝大多数大学生赞同“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在首次就业时,未考虑自己的兴趣、职业定位等方面。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多数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尽管如此,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仍然偏重于以下两点:(1)过于追求国企或外企,片面看重就业单位的名气与实力,未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调查发现,国企甚至央企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最大的吸引力,约占总人数的70%;(2)在就业地区方面,就业区域倾向过于集中,比较看重就业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倾向于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及其他沿海城市。而选择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较小,选择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则更少。另外,大学生普遍对薪酬的预期过高。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成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及运用业已成熟,但在我国起步较晚,尚处于完善探索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细致指导;同时,整个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尚不到位,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欠缺、无法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2.片面追求职业的经济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过去人们评价职业优劣性,往往以职业收入、单位的知名度和地位为评价标准,这容易催生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

3.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还无法摆脱“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非公不选”等狭隘意识,对学生择业产生不恰当引导,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家庭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明显,导致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一。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受传统观念和落后思想的限制,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与农村学生父母相比,城市学生的父母更有帮助孩子规划职业的意识。

(三)自身原因

1.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追求自己的兴趣而从事收入较低的行业还是放弃兴趣而屈从于高薪工作,也许是许多大学生心中的困惑。大学入学时的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接纳或较勉强,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甚至影响择业。

2.自身重视不够。某些大学生进入高校府后,对自己放松要求,将时间过多花费在上网、玩游戏或者感情上,很少顾及自身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还有部分学生只认准考研,或者频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将职业生涯规划束之高阁,匆忙就业,并且不注意及时调整。

3.社会实践较少。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度过,缺少社会经验,仅对少数职业有所了解,缺乏职业规划的宽广眼界,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偏差,使得本来就不清晰的职业规划变得更模糊。

4.自我认识不足。某些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有的自认为专业技能精湛,就业不成问题;有的自认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突出;有的缺乏竞争意识,对进入社会信心不足,等等,使他们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与建议

(一)学校方面

1.学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教学与职业规划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对许多低年级学生来说,好似比较遥远,因此重在逐渐培养。学校应整体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了解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和内容,然后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进行专业辅导,最后在实习阶段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2.从实际出发,整合优化资源成立专门部门,将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学生在校的四年内可邀请专家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积极营造职业规划的校园氛围,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贯彻“校企联合”思想,加强与校友、行业规模企业的联系,发挥各地校友会的作用,通过活生生的案例促进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二)学生自身

1.准确定位,做好自我评估,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大学生需准确把握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自身特点。当然,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因此在自我评价时还应善于采纳别人意见。

2.正确的职业环境分析与及时反馈调整。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受制于职业环境。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需要适应职业环境,适应社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个人要评估和分析好职业环境的特点、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职业环境的关系及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明确处于一定职业环境中的个人应该采取的措施。同时,现实社会错综复杂,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实际情况与预设目标有所偏差,因此学生应不断地调整规划目标,修正行动方案,经过数次的反馈、修正与调整,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符合实际,而不致流于形式。

3.调整就业心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企业人士普遍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问题是调整就业心态。而从调研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地区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有共同的愿望,即“经济发达一线城市、待遇高”仍对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僧多粥少”,将愿望变为现实的大学生很少。某些大学生为很少的职位展开激烈竞争而错过其他职位,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因此,大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等方面降低要求,适当扩大就业面。

五、结语

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乃至人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是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通过职业规划课程或指导,大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当然,计划虽好,职业规划只是思想认识方面,真正的实效需要大学生通过真才实学落实在行动上。目前,现实情况复杂多变,制定的职业规划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大学生必须具备清醒的头脑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应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不断学习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适时、客观地做好自我评估,及时调整心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1]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81).

[2]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患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3]燕明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高教研究,2013(11).

[4]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5).

[6]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所学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非所学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