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的完善和发展经历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2014-11-12卢小青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

[摘 要]唯物辩证法把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概括为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揭示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任何事物在整体上的完善和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本文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出发探寻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完善和发展基本路径。

[关键词]人与自然;否定之否定规律;完善和发展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的部分。当事物处于肯定阶段时,事物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统治地位,矛盾主要方面的性质也得以充分展开。而事物内部矛盾的次要方面却受到了压制,矛盾次要方面的性质也未体现出来。这时事物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当事物处于否定阶段时,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性质也得以充分的展现,而原来居于主要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却受到了压制,性质也未得以充分展开。可见,经过一次否定后事物一方面的性质得以展开的同时,另一方面的性质却受到限制。这时事物仍然是片面性、不完善的。因此事物要达到完善和发展必须经过第二次否定,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否定之否定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把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展开的性质结合起来,并克服了前面两个阶段的片面性和不完善性。把对立的双方结合起来,吸收前两个阶段的优点并克服了其缺点,使事物达到完善和发展。如果事物只停留在肯定阶段或者否定阶段,事物永远是片面的,只有再次否定事物才能完善。

所以事物要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必须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才能达到。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事物发展过程中遵循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恩格斯在写作《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中,把事物自己发展中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称之为“对立之划分,对立的斗争之解决”,而把杜林所说的肯定和否定的无限交替称之为“恶劣的、没有结果的否定”,并指出:“这种没有结果的否定是纯粹主观的、个人的否定,它不是事物本身的一个发展阶段,而是由外部硬加进去的意见。由于从这种否定中不能得出任何结果,所以作这种否定的人就必然与世界不和,必然要放肆地非难现存的和以往的一切,非难整个历史发展。”

人的内在本质须对象化于自然、人化自然,这是第一次否定。经过这一次否定人还没有“自我完善”。虽然人的本质内化于自然亦自然人化,但是人如果不能享用这个对象化的自然反而受其奴役、控制。人与自然异化就是其典型的表现。为此,人需要对这个人化的自然再次否定,使这个人化的自然能为主体服务。也就是说第一次否定造成主观和客观的两极对立,第二次否定使客观性的东西重新回到人自身,从更高层次作为人的无机身体而存在。即人创造的东西能更好的满足主体的需要,这样就实现完善和发展了。人的本质在客体中得以实现和确证,同时这个客体又能为人所服务。人只有在不断的否定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才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人在改造自然中不断完善自身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肯定阶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吧自然界描述成人的“无机身体”。在马克思看来,人和动物一样依赖无机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具体表现为两个领域,即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我们的祖先只能依据最简单的工具进行最简单的劳动与然界之间发生最简单的关系。从大自然中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从而使自身得以生存,使种族得以繁衍下去。他们能否生存,生存程度如何,这完全受着周围环境和各种现象的制约。在自然灾害面前除了躲避和敬畏之外,别无选择。人更多的时候是被动的适应这个环境,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去改造这个环境。大自然更多的时候还是在人类面前展示出自己风柔日暖、万紫千红、芳草鲜美的一面,人对大自然是充满了无限的暇想和期望。大自然在低层次作为人的无机身体而存在,人与自然天然的融为一体。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界的区别,也未曾想过要与自然界发生分化,人天然地尊重、敬畏和肯定自然。

第二阶段——“否定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的方面。肯定和否定两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区别,但是另一方面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的。肯定是包含着否定的肯定,肯定中如果不包含着否定事物就不会运动变化和发展。人与自然处于肯定阶段只是暂时的,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否则人类就永远不会进步发展,世界就永远没有任何生机和活力。人与动物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人不会被动的去适应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去改造自然。人要生存下去必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从自然界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都是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的活动中形成的。“说人是有形体的、赋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生命的表现的对象;或者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2]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本质对象化所不可缺少的对象,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自然并在自然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人在一定的目的计划动机的支配下进行实践活动,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按照人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方向和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能满足主体需要体现主体目的的为我之物。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步入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试图改造自然,造成人对自然地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出现了局部的环境问题。但总体来说,人与自然还未分离。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对地表光、热、水、土、资源的利用上,人对自然地破坏还不够深,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的能力,自然仍然与人融为一体。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与自然关系关系中介物—生产劳动工具的巨大改革和进步,人对自然界的作用大大提高。人类文明出现了第二次转折,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相比人类活动有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这种巨大的活动强度,来源于工业社会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基础确立以后,很快形成了新的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相互协调、适应的系统结构,强化了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进行财富积累的过程。在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工业文明时代内人类在开发、改造自然方面获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人类在对自然的改造方面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却给自然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因而使人类自己也陷入了着巨大的生态危机中。人类对自然进行肆意的掠夺而不顾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使自然界丧失了自我修复能力。“人类好像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等………这场全球性的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引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3]自然界也向人类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生态危机、生态失衡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时的人与自然处于技术的两端。人类以自然界的主人自居处于改造的一方,自然界则处于被改造的一方。人与自然渐行渐远继而形成一种对抗性的关系。

第三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以人的自我完善过程看,人的理想、目的在未对象化之前是主观性的,在对象化之后,即被否定了之后变成了客观性的了,变成人化自然,但主观性和客观性是两极,两种片面性,因而须对人化自然再次否定后方能达到完善。图示:

在第三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的基础、内容都进到了一个更高阶段上了,因而我们将它叫做仿佛回到出发点。回到出发点的意思是说经过两次否定事物并没有离开自己。这表明事物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发展的主体是自我。

近代的工业革命结束了漫长的农业社会,使人类步入一个全新的机器大工业时代。在这时期人们把自然当做可以任意摆布的机器、可以任意索取的对象。长期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发现人们对自然界改造范围越广,自己能够栖居的地方越窄。把自然界改造的越是美好,人类自己反而变得更加丑陋;对自然界的改造力度越大,自己反而变得越发无力;改造自然的技术含量越高,人类反而变得更加的愚笨。马克思曾指出,工业”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破坏着人与土地之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件。”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世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遗憾的是,人们对此置若罔闻。就因为他们过分痴迷于身外之物(物质财富),而失去了“打开进入内在生命可能性的、通往价值阶段的意识,”[4]他们不再能“觉知自己深处的真实”[5],已无法听到其“内在的声音以求得平衡”[6]。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如果有一种技术把人与自然隔离开来,切断了人与自然界的这种天然的联系,这样的技术无论多么先进,算是什么技术呢?“那些拖着病体在市场、职场拼搏,然后再花大笔金钱去购买健康(买保健品或住院治病)的人,则是最不懂得关心自己的人。”[7]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可创造,可施展聪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之谓也。一位英国诗人吟道:“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创造城市,在大地上演绎璀璨的人生篇章,证明了人的智慧。可是,假如人用自己创造的东西把自己和上帝馈赠的礼物隔离开来,那就是愚昧和无知。把上帝馈赠的礼物排挤和毁坏,那就是亵渎。

人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时候,一定要时时记得反思,反思这个人化的自然,对这个人化的自然进行再次否定。使这个被改造过的自然能重新回到人自身,从更高的层次作为人的无机身体而存在。不光是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资料的来源。自然界就如同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当我们的无机身体—自然遭受苦难时,我们人类也遭受苦难,当我们的无机身体—自然被毁灭之时,我们人类也将面临灭顶之灾。德韦尔和塞欣斯认为:“谁也不会获救,除非我们大家都获救。这里‘谁不近包括我自己、单个的人、还包括所有的人、鲸鱼、灰熊、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高山河流、土壤中的微生物等。”我们一定不要等到走到穷途末路时,才开始思考是否曾经做错了。人类应该时刻倾听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人若连这种功能都丧失了,人就会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迷失自己。人只有明白自己是谁?才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才能明白如何以自我的方式去改造自然。这种改造是否能将人带向自由、自觉的幸福生活。人一旦在改造自然中迷失了自我,自然界当然也不会以“自我”的本质来确认“自我”的存在。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一定要返回自身,不断地调整人与自然行进的步伐。否则自然会离人类越来越远,从而走向人的对立面。相信我们人类一定会能够昂首挺胸,与自然达到肉体上极度契合,灵魂上的高度统一。重新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走出人与自然地异化,实现两者的同一。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56.P121

[3]梅萨罗维克等著,刘长毅等译[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P78

[4][5][6][日]池田大作,[法]路奈·尤伊古.黑夜寻求黎明[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P138,P178,P217.

[7]卢风.“关心自己”与关爱地球—兼谈“人性革命”[J].中晋阳学刊,2010年第四期.

作者简介:卢小青(1988-),女,安徽巢湖市庐江县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基础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
浅析宫崎骏动画作品中的环保主义色彩
环境美学在中国:东西方的对话
讨论林业建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性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研究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