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意SAMP/T陆基机动防空导弹系统

2014-11-11肖咏捷龚钰哲

现代兵器 2014年10期
关键词:紫菀防空弹道导弹

肖咏捷+龚钰哲

SAMP/T防空导弹系统是法国、意大利推动欧洲防空导弹公司研制的陆基机动防空导弹系统,主要用于中程地面防空,对付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喷气式飞机、无人机等空袭兵器的饱和攻击,保卫机动部队、后方重要设施及重要点目标。目前,该系统已装备法国空军和意大利陆军,其中法国空军装备10个连套,意大利陆军装备3个连套。此外,“波兰防盾”项目建议选用“紫菀”30作为其首层防御系统,用于对付常规吸气式目标。

发展背景

法国和意大利研制该武器系统的目的是用它代替现役的“霍克”防空导弹系统,满足2000年以后的防空作战需求。

法国自1975年就开始着手SAMP/T系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经费等原因,计划进展缓慢。直至1989年6月9日,法国航太公司、汤姆逊公司和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合组为欧洲防空导弹公司,开始共同进行“未来地空导弹族”(FSAF)的设计、研制、管理和销售。1990年,法国和意大利与欧洲防空导弹公司签署了SAMP/T研制合同。至此,SAMP/T的研制工作才得以全面展开。根据分工,法国汤姆逊无线电公司负责研制“阿拉贝尔”多功能雷达,航太公司研制“紫菀”30导弹,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研制MARA计算机、MAGICS显示控制台以及导弹垂直发射车。

试验情况

1993年,导弹开始首次试验,并在随后不长时间内完成了多次试验,包括寻的头锁定试验、靶机拦截试验等。

1997年12月,在对真实目标进行的首次验证发射试验中,导弹在离发射点30千米、高度11千米处拦截到目标。当时,靶机的飞行速度为0.84马赫(900千米/时),导弹则以2.68马赫(2880千米/时)的速度自上而下地迎向拦截目标,脱靶距离小于4米。

1998年,SAMP/T系统首度完整地在欧洲陆军展上展出。同年年底,首套SAMP/T原型系统在意大利陆军撒丁尼亚试验场进行功能验证。

2001年,在法国作战鉴定发射中心进行了导弹的实弹试射,试射获得成功。

2003年年末,该系统在进行了第一次导弹鉴定试验后,获得了第三阶段的合同,研制Block 1 型导弹。根据原计划,法国空军和陆军将购买12个连套,意大利陆军购买6个连套。但法国的计划随后又改为只为空军装备10个连套,而意大利由于财政困难将其订单减半为3个连套。

2005年7月,该系统进行了整个系统的第一次试验,拦截目标是一架战斗机。

2005年12月,该系统在法国装备总署的试验工厂进行了整个系统的第一次试验。

2006年11月14日,“紫菀”30导弹成功拦截了一架模拟的自屏蔽干扰飞机。这次试验被称为SAMP/T系统最后一次拦截传统目标,它为法国和意大利开始对系统进行评估扫清了道路。

2008年第一季度,在完成了法国和意大利的用户作战使用评估后,SAMP/T系统开始进入部队使用,并成功进行了试射。法国空军和意大利陆军开始列装首批配用“紫菀”30导弹的SAMP/T防空系统。

2008年4月,MBDA公司、泰利斯公司和赛峰(Safran)公司制定了合作开发“紫菀”防空导弹系统的计划。该导弹与主要防空导弹系统(PAAMS)的各种变型配合使用时安装在法、意共同研制的“地平线”驱逐舰和英国45型驱逐舰上。

2008年5月22日和26日,意大利陆军试射了2 枚“紫菀”30导弹。该试验属于SAMP/T防空导弹系统作战能力验收试验项目的一部分,测试了完全作战结构的SAMP/T系统。此次试验还包括一个附加的命令模块,可用于控制系统的部署及与上级防御网络的链接。

MBDA 公司在“紫菀”2008年发展路线图中提出了发展“紫菀”NT型。该路线图制定了一个研制“紫菀”Block 2型的计划,为“紫菀”导弹增加低空和高空拦截能力,预计投资50亿欧元(66亿美元)。

2010 年10月, SAMP/T防空导弹系统演示了发射“紫菀”30 Block 1型导弹拦截1枚战术弹道导弹靶弹的“点防御”能力。这是该系统第一次进行反弹道导弹拦截试验。与原型“紫菀”30导弹相比,Block 1型导弹配备了具有高分辨率波形的改进型主动雷达寻的头,并使用了可摧毁战术弹道导弹的改进型战斗部。

2011 年7月,法国国防部选中“紫菀”NT(先进技术)型(即Block 1 NT型)作为研发项目,同意为导弹研发提供一个10年的保障计划。“紫菀”NT的拦截能力更强,能够拦截射程为1000千米的弹道导弹,而“紫菀”Block 1型只能拦截射程为600千米的弹道导弹。MBDA公司已将“紫菀”NT的设计方案提交给法国和意大利当局。

2011年11月,SAMP/T防空导弹系统进行第二次反弹道导弹拦截试验。它也是由作战人员操控的第一次试验。

2013年3月,由法国空军和意大利陆军人员组成的联合防空连实施了SAMP/T防空系统弹道导弹拦截试验。这是该系统第三次反弹道导弹拦截试验,是由作战人员操控的第二次试验,同时也是在北约指挥控制环境下的首次试验。在目标“黑麻雀”发射后约38秒,“命中杀伤”导弹以相对3马赫的着发速度摧毁了目标。试验验证了SAMP/T单元与Link 11和Link 16数据链的全兼容性,未来它可从空中、地面或海面上对导弹拦截进行跟踪和控制。

结构和技术特点

该系统由火控系统、导弹发射装置和“紫菀”30 Block 1型导弹3大部分组成。火控系统包括1部“阿拉贝尔”多功能雷达和1个作战指挥控制舱,必要时还可以加配1部“斑马”天顶雷达和敌我识别/北约识别系统。系统设计特点是: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灵活性,便于空运;组件通用性好;为满足性能要求,采用了多项新技术;为寿命期内的系统改进留有发展余地。1个典型的SAMP/T防空导弹连将包括:1个作战指挥控制舱,1部“阿拉贝尔”多功能雷达,1部“斑马”天顶雷达(部署在500米外),6部垂直发射装置(部署在5~10千米范围内)。endprint

“紫菀”30导弹 该导弹为两级中程导弹,采用垂直发射,配备有PIF-PAF机动系统。导弹采用常规布局的聚能杀伤高爆破片战斗部,上有4个呈十字型配置的细长窄翼弦和截尖三角尾翼,配以无线电近炸引信。导弹配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采用中段惯性导航+无线电指令修正+末段J波段主动雷达寻的复合制导方式,并采用了气动飞行控制技术和微型火箭喷气控制技术。燃气喷射点位于导弹质心附近。

导弹通过发射装置点燃助推火箭发动机飞离发射箱后,完成转弯,在弹道上呈弧度爬升。主发动机根据计算的时间点火工作,导引头在预定点接通,并利用上行线的数据瞄准目标,导弹在锁定目标后自主飞行拦截目标。在导弹巡航段的大部分时间里,导弹通过尾翼进行空气动力飞行控制,在飞行末段,导弹采用微型火箭喷气控制。

“阿拉贝尔”雷达 为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由轻型折叠式相控阵天线、发射机、发射机信号接收和处理装置组成,工作在I波段,不仅能搜索、跟踪目标,将相关的数据发送到作战指挥控制舱,还能定时向飞行中的导弹传送最新信息,对其实施制导。

雷达以电子扫描和机械旋转组合方式工作,1秒钟内可对高低-0.5°~+90°、方位360°的范围进行扫描。雷达最大作用距离100千米。天线旋转1次就能发现和确定目标,第二次旋转就形成目标轨迹。雷达采用了较大范围的频率捷变、波形自适应变化、可变的驻留时间和窄带宽等一系列先进的电子对抗技术,抗电子干扰能力强。雷达与作战指挥控制舱之间通过电缆连接,与发射装置间通常用无线电台进行无线通信,也可用光缆进行有线通信。

“斑马”天顶雷达 该雷达用于辅助“阿拉贝尔”雷达进行高低覆盖,以保证对大俯冲角目标进行搜索和跟踪,主要是对付反辐射导弹。雷达带有水平天线,能够对周围40°的仰角范围搜索。

作战指挥控制舱 作战指挥控制舱内设有模块式MARA 计算机和2个模块式MAGICS显示控制台,采用以ADA语言编写的指挥控制软件。计算机用于处理目标数据和运筹拦截策略,显示控制台用于控制整个系统。

作战指挥控制舱从“阿拉贝尔”雷达获得目标轨迹信息,根据相应的空域管理规则判定目标性质及弹道特征,每一个目标都被冠以一个我方/敌方/未识别的性质标记。遵照作战命令,作战指挥控制舱向预定的发射装置传送导弹加电的命令,并向多功能雷达发送导弹发射命令、要发射导弹的数量和预定发射装置相对于多功能雷达的方向,以便于雷达对导弹的跟踪。导弹发射后,作战指挥控制舱的显示器显示导弹的轨迹,通过多功能雷达的上行数据链路,每隔1秒钟就向飞行中的导弹发送一次目标的最新位置和速度数据,导弹据此进行控制,飞往预定拦截点。

作战指挥控制舱装在一辆卡车上,由2名操作人员操作。1个作战指挥控制舱可控制4~6部垂直发射装置。

敌我识别系统 敌我识别/北约识别系统(IFF/NIS)由组合天线、电子询问系统、代码和数据提取装置组成,可与雷达组合成一个整体,也可单独装在一辆卡车上。

发射装置 发射装置为八联装导弹储运发射箱,装在卡车上,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发射导弹。发射装置根据作战指挥控制舱的发射命令,利用发射数据(包括主要目标的跟踪数据和次要目标的必要情况)为每枚预热的导弹编程、装定导引头、确定数传波道、尔后引燃导弹点火药并点燃助推火箭发动机,导弹陆续垂直飞离发射箱。

使用特点

1 个典型的SAMP/T 连包括1 辆指挥控制车、1 部“阿拉贝尔”雷达和6 辆运输—竖起—发射车。每辆发射车装8 枚导弹,并携载大量的再装填导弹。“紫菀”30对飞行高度在3000米以上飞机目标的最大拦截距离为100千米,对低飞目标的最大拦截距离为50千米。该导弹能够拦截飞行高度在50~20000米之间的目标。研制的升级型Block 1型导弹装备有改进型导引头、引信、信号处理系统和定向爆破战斗部,能够拦截射程为600千米战术弹道导弹。MBDA 公司还计划在未来提供可拦截更远射程弹道导弹的“紫菀”30 Block 2型导弹。

作战过程中,除作战指挥控制车由2名操作员操作外,其他所有的装置都是自动化工作,将使用和维修人员数量降到了最低;采取了多种抗干扰措施,具备很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系统反应迅速,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只需6秒钟;采用模块结构,使用灵活;系统各部采用6×6卡车运载,具备很好的机动性;SAMP/T系统还可和其他的探测设备(如光电装置)或情报系统相联,也被可纳入更高层次的防空网络中。

发展趋势

继续改进“紫菀”Block 1 NT型导弹是MBDA公司围绕“紫菀”建设弹道导弹防御能力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为了解决“紫菀”导弹在2014年后可能过时的问题,NT型导弹将为部队提供增强的对喷气式目标(表现为射程更远和低空性能更佳)和战术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NT型“紫菀”30导弹的进一步改进内容主要包括:采用在更高频段工作的新制导系统;雷达采用更窄的波束,以具有更快的扫描速率、更远的扫描距离。其目的是能够更好地估计目标的运动轨迹,提高直接命中/杀伤的概率,从而能够拦截射程超过1000千米的弹道导弹。此外,该导弹还要进一步改进,以与现役“施瓦尔”(SYLVER) A50舰载垂直发射架兼容,可选择的配置包括新型Ka波段主动雷达寻的头和改进型助推发动机。意大利将参加Block1 NT导弹的研发工作,法国和意大利两国为新项目发布一个新的联合信息需求文件。根据计划,新项目于2013年年末启动。新导弹计划于2016年左右装备部队。

MBDA公司也在实施全能的“紫菀”Block 2型大气层内拦截导弹的计划。该导弹将能拦截射程超过3000千米的分离后机动飞行的战术弹道导弹,计划于2020年投入使用。

MBDA公司表示,双级Block 2拦截弹将采用动能战斗部(配备红外寻的头)和灵敏可靠的转向与姿态控制系统(DACS),以实现“命中即摧毁”。Block 2型导弹将使用与“紫菀”30相同的发射架,但它将配备一个更长的助推器,使拦截高度能够达到70千米,是当前导弹拦截高度的3倍。它配备红外制导以在高层大气层使用。由于新导弹需要具有更长的续航时间,以确保主动拦截至少是1分钟,而当前导弹型号仅为3~10秒。因此,为给系统提供指示数据,还需要为其专门研制一部新的高空搜索雷达。

(编辑/万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紫菀防空弹道导弹
弈语
止咳通便话紫菀
首部BUK—3M“山毛榉”新型防空系统已交付俄陆军
天下药仓
紫菀亦是通便良药
润肺通便话紫菀
巴黎航展上的QW-2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