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通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对策

2014-11-10关宇娟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结构调整种植业示范区

关宇娟

摘 要 针对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种植业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点出了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指明了具有操作性的调整方向和切实可行的调整措施,对加快农村种植业调整,促进种植业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种植业;结构调整;基地;示范区;建议;吉林省伊通县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02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总幅员面积2 523 km2。全县四面环山,中部为平原。西北部属大黑山脉,东南部属哈达岭余脉,中部属伊通河、东辽河的冲积平原,在两河流域和各支流之间为丘陵台地。海拔高程山区在300~350 m,平原在200~250 m。气候适宜,温度适中,降雨充沛,能够满足作物生长。

1 当前全县种植业生产现状

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33 hm2,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9.5万hm2,是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的主产区。农业生产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比重过大,严重制约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种植业结构性、战略性调整已经势在必行。目前,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种植业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种植品种结构单一。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其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4.31%,比重严重过大。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粮食价格偏低,同时,生产成本偏大,投入产出比较小,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是种植管理方式落后。目前,伊通满族自治县仍在延续传统种植方式,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措施和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应用,不仅无法降低生产成本,反而生产成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形成了种植业的恶性循环。

三是种植区域发展失衡。全县15个乡镇种植业发展不均衡,不仅表现在产量方面和种植技术方面,在思想观念方面和生产投入方面也有较大差距,东西部有差别,南北部也有差距。

四是种植思维观念滞后。长期以来,一直围绕三大粮食作物作文章,没有拓宽思路,更好地探索其他种植业的发展。伊通满族自治县也曾实施“兴菜”和“兴果”工程,但因种种原因,并未搞大做强,没有给地方经济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五是种植措施标准不全。纵观伊通满族自治县种植业,还没有一套适宜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操作规范和产品标准,不能严把产品质量关,自然无从谈起市场竞争力、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

2 今后伊通满族自治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何抓住机遇、转变观念、迎难而上、科学谋划,在新一轮发展中更好、更快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出一条适宜本地农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强,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必然趋势。

2.1 建设八大种植业生产基地

(1)建设0.67万hm2优质制种玉米生产基地。以伊通满族自治县的景台、黄岭子、靠山、伊丹、西苇及莫里等乡镇为重点,力争建立全省乃至东北最大的玉米制种生产基地。

(2)建设0.67万hm2特种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以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二道、伊丹、新兴、营城子、河源、伊通等乡镇为重点,建立以高淀粉、高蛋白、高油脂和爆、糯、甜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生产基地。

(3)建设0.67万hm2优质高效大豆生产基地。以伊丹、二道、河源、马安、西苇及三道等乡镇为重点,建立优质大豆生产基地。

(4)建设2 000 hm2绿色品牌大米生产基地。以大孤山、靠山、营城子、河源、伊丹、马安及伊通等乡镇为重点,搞大做强米类加工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大米,形成伊通绿色稻米品牌。

(5)建设0.67万hm2绿色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各乡镇要建立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蔬菜种植园区,本着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区域开发、集约经营及规模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特别要发展保护地设施蔬菜,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质绿色品牌,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建设1 333 hm2药用植物生产基地。以西苇、营城子、河源、大孤山及二道等半山区乡镇为重点,形成药用植物生产基地,为制药企业提供原材料,促进伊通满族自治县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

(7)建设666 hm2优质饲料生产基地。以伊丹、二道、新兴、河源、营城子及靠山等乡镇为重点,建立优质饲料基地,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精品畜牧业的需求。

(8)建设200 hm2山野菜、食用菌生产基地。以营城子、河源、西苇、伊丹及二道等半山区乡镇为重点,积极开发山野菜、食用菌资源,形成比较有规模的生产基地。

2.2 建设2个标准化示范区

(1)建立以马安、大孤山、小孤山、三道及靠山等产粮大镇为主的精准农业示范区。

(2)建立以新兴乡为中心,包括周边乡镇为主的旱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3 促进伊通满族自治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3.1 落实规划目标

制定具体详实、切实可行的调整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调整面积、品种、保障措施和干部责任的落实,搞好具体指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调整到位。

3.2 实施分类指导

对于调整起步较早的乡镇,要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打造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调整已经起步上路的乡镇,要先把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通过引导扶持,采取综合有效措施,促使调整上档升级,尽快形成基地规模和产业规模。对于调整基本没有破题的乡镇,要因地制宜,选准调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从一户、一个地块、一个村庄开始,从培植专业户、专业村突破,由小到大,迅速推开,尽快搞出区域规模。

3.3 突出规模调整

一是实行高点定位。凡是有特色、有市场、有潜力、有效益,能够快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和产品,都要搞好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努力扩大规模,尽快建设一批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二是实行高标准建设。对于规划的标准化种植业生产基地,要采取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基地路、水、电以及通讯等基础性设施建设,逐步把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成为农产品销售平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农业先进适用集成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园区。三是实行多元化发展。要通过招商引资、龙头带动、市场拉动、协会牵动,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及一体化发展,逐步建成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产业群、产业区。

3.4 强化服务保障

一要强化政策扶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和省、市委文件精神,抓住机遇,积极组织申报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中央、省扶持“大盘子”。二要强化技术服务。搞好技术培训,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普及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三要强化龙头带动。要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行订单生产,进一步完善龙头、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加销的有效衔接,拉长延伸产业链条,以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带动调整。四要强化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激活投资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重点地将部分种植业结构调整区建成示范园、展示带、观光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构调整种植业示范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