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州擂鼓墩二号墓编钟的调音问题(3)

2014-11-09文/张

乐器 2014年6期
关键词:双音龙纹编钟

文/张 翔

(接上期)

将该序列内含的“大三—纯五框架”编组,如表二所示,第二、六、八、九、十、十一、十三、十四、十九、二十组可以构成完整的“大三—纯五框架”。其中第二、六组处于全序列的低音区,显示D—#F—A结构跨两个八度,可以构成D宫系统。第十三、二十组处于全序列的中高音区,显示#D—G—#A结构跨两个八度,可以构成#D宫系统。

其实,如果把这些编钟按型式分组,比如将单体龙纹小甬钟和双体龙纹小甬钟分开编列,其音列结构是根本无法满足音乐实践的需要的。这里的前提是,我们假设这些钟是乐钟,且我们把音乐性能的要求局限于满足个别宫调,这样可以解释这套编钟为什么可以演奏一些乐曲。

三、三度双音是乐钟的基本特征

如果作为乐钟,这些编钟应该像曾侯乙编钟一样,有良好的双音特征。

擂鼓墩二号墓的36件编钟均能测得双音。8件大甬钟里,三度音程4件;大二度、纯四度各2件。其中M2:91,正鼓音E4-10、侧鼓音#G4-23,双音音程为387音分,是比较准确的纯律大三度。28件小甬钟里,小二度4件;大二度11件;小三度5件;大三度7件。在这些音程中,M2:109的双音音程为99音分,是很准确的小二度;M2:111的双音音程为316音分,是非常准确的纯律小三度。M2: 107、110、112的双音音程均在200音分正负10以内,是比较准确的大二度音程。为了方便比较音程性质,我们把正、侧鼓音程均转换成自然音程。同时还依音分差进行了音程性质的调整,比如M2:94,正鼓音是E4+35,侧鼓音是G4-27,我们不讲它是小三度,是因为两音的音分差为238音分,比平均律小三度还低62音分,实在不能算作小三度。为此,我们结合主观听觉将其调整为大二度。经过这种调整的音程性质既忠实实测数据,又反映了实际的主观听感。

总的来看,36件甬钟音域跨4个八度,有16件钟呈三度关系,有20件钟呈其他音程关系(请参见表一)。

三度关系的音结合方式,其所具有的声学优势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公认的先秦乐钟的范本,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其正、侧鼓音的关系均多为三度,少有例外。随州擂鼓墩二号墓的这批编钟,非三度双音音程多至20个,显然不符合先秦乐钟的实践规律。

但是,经进一步考察发现,这批编钟里的那些三度双音,是所有音程关系里最好的,大三度基本在378音分左右,小三度则多数在316音分左右,这正是纯律大、小三度的音分值。可见它们与曾侯乙编钟所显示的三度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三度仍是这批编钟一钟双音关系的设计目标,它们有可能被设计成乐钟。

四、乐钟认定是钟乐研究的前提

它们有可能被设计成乐钟,转言之,它们无疑都还是钟坯。“三度仍是这批编钟一钟双音关系的设计目标”,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乐工的设计理念;“12件小甬钟钟体内腔未经任何修整和磨砺,有的钟体腔内至今还保留有铸砂,基本保持着原始铸态”,为我们研究古代乐工如何调试乐钟提供了有力的补证。因此,钟坯也是有价值的。近年来湖北出土的几批编钟都是类似钟坯,像曾侯乙编钟能够提供丰富的乐律学资料的,至今都还是一个孤例。乐钟的资料是很有限的,相形之下,钟坯的价值更显珍贵。

童忠良先生在《百钟探寻——擂鼓墩一、二号墓出土编钟的比较》一文里曾提出“百钟互补”理论,此文发表后引起过很大的争议。二十年后重读,我们对此文有了新的认识。童先生在此文做乐学分析时使用测音数据是有所保留的,童先生对“双均五宫”的发现,进而提出“百钟互补”,有可能是试图还原古代乐工的“思路”。就童先生的研究方法来看,他其实是意识到了钟坯的客观现实,且看到了这批钟坯的价值。

通过对这些钟坯的初步研究,我们有了一些不同的心得。

如果按型式进一步分组,单体龙纹小甬钟跨全序列的中高音区,最高音#C8在这个音区里:#F5、#G5、#D6、F6、G6、A6、#A6、C7、#C7、#D7、F7、#F7、G7、#G7、A7、#A7、B7、#C8,其自身序列显示为#C宫系统,如表三所示:

表三 单体龙纹小甬钟的#C均

这里不做归零计算也能看得出该音阶音级之间的音程关系相对较好。这个音阶反映的是#C均的情况,这里的三宫是:#C宫、#D宫、#G宫。如果推理无误,作为中音区的双体龙纹小甬钟的序列也应该显示同样的情形。果然如此,其音高序列经过简化后如表四。表中显示的这些乐音全部来自经过初步调试的钟,且这些钟的双音为三度关系。

表四 双体龙纹小甬钟的#C均

前述表明,全部大甬钟都是经过初步调试的,D—#F—A结构在低音区跨两个八度,覆盖全部大甬钟,表明D宫系统有可能是大甬钟的宫调设计。然而,结合小甬钟的情况看,其结果显示还应该有另一种可能。其音高序列经过简化后如表五:

表五 大甬钟的#C均

表五中虽然缺少角音,但是却存在着#C均的特征音G。所以大甬钟的宫调设计,#C宫也是一种可能。

有没有必要对于钟坯进行乐律学的分析呢?答案是肯定的。但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对象是否为乐钟有一个客观的判断。上面这段分析就是在解决了这批编钟是否为乐钟之后进行的:它们不是乐钟,而是钟坯,但它们是作为乐钟设计的,意图明显。这里,#C宫系统是否就真的是这套编钟的宫调系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相当多的积累后,我们的研究有可能越来越触及到古代乐工的设计思路。

(全文完)

猜你喜欢

双音龙纹编钟
金石齐鸣话编钟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曾侯乙编钟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西夏语人称呼应类动词的双音化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