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多维比较中感悟诗心

2014-11-07◎孙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诗歌

◎孙 艳

孙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左晓光

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王昌龄的《采莲曲》。考试结束后,考生和九年级语文教师一片哗然,学生大喊“坑爹”,教师感叹“坑老师”。因为这首诗《中考指南》没收录,不在复习之列。这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荷”专题里的一首诗,平时教学只要学生理解大意,会背诵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确实让教师和考生始料未及。这致使很多考生在考场上束手无策,白白丢分。

让我们先来看看中考考查的题目,第一题是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第二题是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妙处。第一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第二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题目并不难,考生为什么会束手无策?让我们从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寻求答案。

纵观初中诗歌教学,教师忙于肢解活生生的艺术品:解释词义句意,挖掘典故修辞,机械地归纳思想感情,生硬地照搬赏析文字;而学生学习方式就简化为一个字“背”:背诗句和作者,背翻译,背名句的赏析,背修辞的作用,背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诗论诗,缺乏拓展归类意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缺少感悟,不会运用,自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初中诗歌教学,尴尬地成了语文课堂改革遗忘的角落,变成了最没有诗意的课堂,又怎能承载课标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任!

新课标呼唤诗歌教学回归诗歌的审美本性,营造诗的意境,激荡诗的情感。笔者在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高初中诗歌教学质量。

一.以作者为着眼点选择拓展材料

解读一首诗词,知人论世的方法必不可少,一篇诗词作品是作者在某个特定时空的情绪宣泄与情感表达,以作者为着眼点进行拓展延伸不失为一种解读诗歌深层意蕴的好方法。

(一)从同一作者层面展开

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诗作,凸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内核。拓展延伸时若选用同一作者的作品相互印证,就能引导学生读懂一个作者,读懂一份情怀。

笔者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并学习苏轼乐观旷达地面对人生磨难的精神,设计了“吟诗诵词――探人生轨迹”的环节,链接了词人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

被贬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被贬黄州: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被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惠州一绝》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

在本课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又与苏轼的另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进行对比印证,引领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词风和人生际遇,前者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表达的是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后者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作,表达了对亡妻深情地悼念。而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都是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却心怀豪情的印迹。两首词的互证,教师就把苏轼这个人交代给了学生。

在2008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武陵春》教学课例中,老师采用了将李清照南渡前的《如梦令》与南渡后的《武陵春》进行联类比照的方法,经过点拨启发,帮助学生领悟这首词作中作者度尽劫难后孤独寂寞、感世伤怀的凄冷美,并深层地把握了作者南渡前后词风改变的社会和情感因素。

(二)从不同作者层面展开

所谓诗外有诗,不同作者可能写出题材相同,情感相通的诗词作品,也可以写出题材相同、情感或境界不同的诗词作品。学习中若以诗带诗,把不同作者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诗词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相互引证,相得益彰。

1.不同作者的相同感受

以《武陵春》为例,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写“愁”的独到之处,链接了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三位作者虽愁思不同,但都愁情浓郁。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地称出了愁的重量。链接喻愁的经典之句,既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作品中喻愁意象的丰富,也充分感受到了李清照特有的才情。

2.不同作者的不同感受

以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对比阅读。历代文人赋诗送别,大多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样,表现离别的忧伤和对友人深情地劝勉,这属惜别。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王勃却以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这叫壮别。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境遇、时代的烙印与价值取向不同,诗歌的情感与思想境界就会不同。

二.以文本为着眼点选择拓展材料

(一)延伸同题材的作品

古诗词以题材分类,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思乡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爱情诗、送别诗等。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笔者教授崔灏的《黄鹤楼》时,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对比阅读。这种题材的诗作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这样的拓展延伸是对古诗词题材建构和归类的过程。

(二)延伸同主题的作品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通常“逐首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同主题的作品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的。

执教《登岳阳楼》时,笔者链接了杜甫其他的诗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在万方多难之时、流离他乡之际登楼,触目之繁花却引发诗人为国难而不能释怀的忧愁与伤感,以乐景写哀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借花鸟抒写对国事之悲,本是赏心悦目之花鸟,竟见而溅泪,听而惊心,其悲伤与忧虑何其深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历经痛苦生活,其内心奔放的激情、火热的希望、济世的情怀流于笔端!作者以关注天下、关怀民生的情怀抒写安史之乱带来的劫难。空间在变,时间在变,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却一如既往!通过链接,学生也深受感动,收获了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了诗歌的内涵。

(三)延伸表现手法异同的作品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象征、夸张、对比、反复、白描、衬托、反衬、想象、联想、照应、渲染、虚实结合等。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说知人论世的方法是正面解读诗歌的原配钥匙,那么在表现手法上进行拓展延伸,则是找到了巧妙解读诗歌的另一把钥匙。双钥合璧,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更敏锐地鉴赏诗歌美点,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更透彻地体察诗歌意蕴。

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查王昌龄的《采莲曲》。这首诗描写了采莲少女勤劳、美丽、活泼的形象,但诗中不从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相映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诗衬托手法的妙处,教学时可与白居易的《采莲曲》进行比较阅读。白居易的《采莲曲》描写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大胆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比较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王昌龄的《采莲曲》与白居易的《采莲曲》中采莲女形象塑造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很显然,前者运用衬托手法表现采莲女的勤劳、美丽、活泼,后者则通过正面描写表现采莲女的纯真、腼腆与羞涩。

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维比较的方法拓展迁移、归类建构,拓宽了古诗词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学生在比较印证中,可更加深入地感悟到诗人的情怀和作品的人文内涵,提升了对诗歌的鉴赏与审美的能力。学生若有这样的能力,中考又何惧一首《采莲曲》。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