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出路

2014-11-05付瑞鹏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

付瑞鹏

[摘 要]东北亚区域是世界上经济蓬勃发展的地区之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该区域没有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许多利好因素,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针对当前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出路。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07;F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0-0040-06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多极化。这三个趋势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并行发展的态势,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增强的同时,也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区域意识普遍觉醒。走区域合作的道路,通过区域合作应付挑战,以区域合作谋求共同利益,这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广泛存在。根据WTO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达到511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已成为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最主要的形式。然而,纵观全球经济的代表性区域,在欧洲有欧洲联盟,是迄今为止一体化进程最快、范围最广、层次最高、成就最大的组织;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具有APEC,是目前范围最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北美洲,有北美自由贸易区,涉及全球第一经济体。作为G20成员的中日韩,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所在区域——东北亚之间却没有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就要求我们对此区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能的出路。

一、东北亚区域基本概况

东北亚,传统上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包括俄罗斯联邦的东部地区(萨哈林岛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大韩民国,蒙古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及日本国。地理面积大约为340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26%;人口大约为16.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4%;该区域的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规模的25%左右[1]。美国虽然在地理上不属于东北亚,但它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超级大国,美韩、美日之间同盟条约的存在,美国插手朝鲜半岛问题、中国台湾问题等,在东北亚地区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因此,本文在分析时也把美国包含在东北亚地区内。

由此,东北亚聚集了美国——综合实力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中国——全球人口最多、经济规模第二的新兴经济体,俄罗斯——国土横跨欧亚大陆的资源大国,日本——世界经济大国等重量级国家。多重国际关系在东北亚地区博弈、“角力”,协调和平衡好该地区的利益关系,对整个东亚经济社会发展前景乃至世界和平至关重要。此外,东北亚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经济活力、互补性和发展潜力也位居世界各地区前列。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四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1904年的日俄战争,1937年~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及1950年的朝鲜战争陆续在东北亚地区爆发。战争给交战双方的国家和人民留下沉痛历史创伤的同时,也给该地区留下正反两面的惨痛教训:一方面,战争的教训唤醒人们对和平与合作的向往;另一方面,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仍亟待解决。

二、东北亚地区区域合作的可能性

1.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扩大奠定一体化的物质基础。中日韩三国作为东北亚地区核心三国,它们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对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特别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贸易和投资的带动,中、日、韩三国潜在的互补优势逐步转变为现实的经济合作优势,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在三国范围内的流动,使三国的市场规模扩大,生产和分工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三国的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性更强,建立紧密型经济合作体的物质基础逐步成熟[2]。图1、图2分别显示了2000年-2012年以来我国同日韩两国的FDI投资和货物贸易规模变化情况。

中日韩同为世界上重要经济体,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占东亚的90%,是亚洲的70%;2012年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合计达到14.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0%。三国也是世界贸易大国,2012年三国进出口总额约为5.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量的35%。虽然三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都是双边的,但对多边贸易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丰富的资源优势。东北亚地区各种资源优势明显,包括人力资源、技术研发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在人力资源方面,中国的东北和华北、朝鲜以及蒙古有着众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可以为东北亚区域发展提供基础的体力劳动者;在中国北京和韩国、日本等拥有众多著名高校,如东京大学、清华大学、首尔大学等,为该区域发展提供了众多高科技人员。在技术研发资源方面,日本在生命科学、通信、前沿科学领域有着稳定的发展潜力;韩国已经成为宽带和移动通信领域的先进国家之一;俄罗斯在固体物理学、新材料等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3];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在该区域,包括三星、丰田、索尼、海尔等著名企业,这些企业在该区域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在自然资源方面,俄罗斯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蒙古的畜牧资源及矿藏资源、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源、石油资源和韩国的旅游资源等,也为该区域的一体化创造了便利条件。

3.经济地理优势明显。我们可以从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半径图上东北亚地区所具有的经济地理优势:以中国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圆点,以1000千米为半径,包括了除日本以外的东北亚绝大多数地区;以2000千米为半径,包括了东北亚全部六个主要国家的主要地区。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运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海洋运输又是支撑国际贸易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交通方式,世界贸易中80%以上的货物都是海洋运输完成的。同时,日本和中国又分别是全球船舶拥有国第二位和第三位[4],庞大的运输船队和方便的运输距离,将对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低廉的运输成本。此外,中俄、中蒙和中朝之间都已开通了客货两运的铁路专线,进一步便利了东北亚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

4.东亚金融危机的倒逼以及东盟自贸区的刺激。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亚洲多个国家受到巨大冲击,不但包括现在的东盟国家,也包括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为了应付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加快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的步伐,加强区域内的人员流动、货物贸易和技术传播,并制定了东盟国家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1997年年底,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首次会议,10+3合作模式开始启动;2000年11月25日,在新加坡召开的第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首先被提出;2002年11月,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决议的宣布,极大刺激日本等东亚国家对区域贸易往来的重视,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出新思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加快韩国、日本与东盟的合作进程,并加速“10+3”自贸区的建设进程。中日韩若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立完成,将大力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过程,并能为东北亚合作提供宝贵经验。

三、东北亚地区区域合作的局限性

1.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

历史遗留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东北亚地区区域一体化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历史遗留问题涉及三方面:领土争端、朝鲜半岛问题及日本对待二战态度问题[6]。领土争端包括: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俄罗斯与日本的北方四岛之争、韩国与日本的独岛之争以及东海领土争端。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例,2012年日本发生钓鱼岛“国有化”闹剧后,2012年中日贸易总额为3294.5亿美元,同比减少3.9%,其中对日出口1516.4亿美元,增长2.3%;自日进口1778.1亿美元,减少8.6%;中方逆差有2011年的462.6亿美元缩减至2012年的261.7亿美元。朝鲜半岛问题既是东北亚地区区域内的安全问题,更是国际安全问题,涉及到的朝鲜半岛无核化的问题始终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问题,这其中即有二战后美苏“冷战”思维的因素,而美国插手朝鲜半岛问题也使此问题难以解决。日本政府在对待“靖国神社”和“慰安妇”问题上的反复无常的态度,以及拒不向亚洲国家就二战时期犯下的罪行道歉的态度已经成为中日韩合作的最大障碍。

2.区域内国别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该区域既有世界上一流的发达国家,还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同时也存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从下列表格看出东北亚六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表1显示了东北亚六国GDP情况,表2显示了东北亚六国人均GDP情况。

表1中,中国的GDP约为蒙古国GDP的801倍,日本GDP约为蒙古国GDP的584倍;日本的人均GDP约为朝鲜人均GDP的19.47倍。但是,在欧盟内部,2012年,欧盟第一经济体德国的GDP是欧盟内穷国保加利亚GDP的67倍;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2012年,美国GDP和墨西哥GDP的差距也只有13.78倍。

当然,GDP的差距本身并不是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大的障碍,但是“内部不平衡对一体化有着离心力作用,”“离心力作用不仅作用于区域一体化的‘内涵的深化,也作用于区域一体化‘外延的扩大。”[7]这种作用在欧盟内部关于农业税的减免和东盟范围的扩大上都已经有所显现。同时,不同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些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它们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布局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将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障碍[8]。

3.东北亚地区领导者的缺失。按照“霸权稳定论”学说,在没有“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秩序是混乱无序和不稳定的[9]。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提出“区域领导者”概念,即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需要该区域内有一个强有力的大国成为该地区的“领导者”,并起到关键的凝聚性作用。例如,在欧盟内部,德法英三国已经成为欧盟得以持续发展的“领导者”,特别是在欧洲大陆推行欧元的过程中,德国和法国更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是绝对的“领头羊”。

从东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来看,能作为该地区领导者的国家无非是俄罗斯、韩国、日本和中国,但是仔细分析,这四个国家却都不具有成为该地区领导者的绝对实力。俄罗斯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主要是远东地区,该地区为人烟稀少、资金匮乏的欠发达地区,同时俄罗斯传统的重点区域是欧洲地区,俄罗斯不可能成为东北亚区域的领导者;韩国是新型的工业化国家,虽然有着“亚洲四小龙”的美誉,但是国小式微,难以撑起东北亚地区的领导角色;日本同其他三国相比,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都有着绝对优势,但是从历史上看,日本对待二战的态度以及它在二战中倡导过的“大东亚共荣圈”,仍然令人心有余悸,各国都对其持有怀疑和排斥心理[10];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在世界上产生举世瞩目的影响力,但它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在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充足资金等方面有所欠缺,成为地区的领导者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东北亚地区,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带领该区域走向一体化。

4.美国插手该区域造成的不确定因素。正如前文所述,美国虽然在地理上不位于东北亚,但是,美国为使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得到强力维护,广泛的插手东北亚各种事务,如朝核危机、台湾问题以及南海问题等,因此,美国成为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道路上的一个巨大障碍。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态势,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急剧增大,同时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也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然而,美国此时却不断地制造着麻烦,采取了一种过度干涉的地区战略,以便能够“尽量延缓中国的崛起”[11]。例如,美国通过和日韩加盟来实现其在东北亚的军事战略布局,在东北亚推行TMD系统增加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隐患,利用朝核危机制造局部紧张气氛而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曾有美国专家提出“中美在亚洲的竞赛是一场缓慢的权力斗争”[12]。美国通过战略布局在亚洲包围中国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未来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必然会引起中美之间的强烈争夺。

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出路选择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国在贸易往来、人才流动、资本流动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必将从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走向区域的整体合作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完成,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东北亚区域合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实现。

1.确定整体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先行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整体目标,也是最终目标。但是,完成这个整体的最终的目标,需要我们分阶段分步骤来实施并先前推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问题上,我们应该从“内涵”和“外延”这两个层面来看。所谓“一体化的内涵”,指“一体化涉及的经济领域、达到的层次和程度。”根据内涵的不同,区域一体化可分为: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所谓“一体化的外延”,指“一体化涉及的地域范围、广度、包含的成员数量、规模。”根据外延不同,区域一体化可分为:区域组织、次区域组织和跨区域组织[13]。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从内涵上来看,可以先从低级形式发展逐步向高级阶段过渡:如取消某一两种工业产品之间的关税,实现自由贸易;在某一两个领域,如能源合作、铁路建设等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等,由这些低端的个别部门之间的合作逐步扩展到高级别的中央政府之间的全方位的合作。从外延上来看,应该充分发挥利用次区域组织和跨区域组织的作用:次区域组织有图们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等;跨区域组织主要有东盟“10+3”等形式。

2.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局限性,决定了像欧盟或东盟一样的合作形式难以成为主导模式。中、日、韩作为东北亚区域最重要的三个经济体,实现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关键在于“中、日、韩三国的全方位经济合作得到有效加强,构建三国的紧密型经济合作体,使中、日、韩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14]从GDP、贸易和投资这三个方面来看,中日韩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意义重大:2012年中、日、韩三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合计达到14.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0%;2012年中、日、韩三国进出口总额约为5.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量的35%。2012年,中日贸易总额3294亿美元,中韩贸易总额2563亿美元;2012年中日韩三国的直接投资流入量为1268.88亿美元,占全球的8.3%;流出量为1998.25亿美元,占全球11.8%。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5亿人口和15万亿美元GDP的共同市场,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板块。

当前,中、日、韩之间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基于贸易和投资的经济相互依赖:一方面,日韩两国通过直接投资将产业大量转向中国;另一方面,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使得中国成为日韩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通过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将对三国的经济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增长,同时也将能够为各国带来一定社会总福利。在取得共赢的同时,中日韩自贸区将推动东北亚乃至东亚经济圈成为世界经济力量的第三极。

3.金融领域的先行促进区域合作的发展。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东北亚国家普遍认识到通过经济交流与合作维护地区经济稳定的重要性。中、日、韩三方在东盟“10+3”的对边框架下发展金融合作的同时,还通过举行三方领导人会议、财长会议和央行行长会议进行经济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15]。2009年12月28日,东盟-中日韩(10+3)正式成立总规模达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2012年5月3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的东盟-中日韩(10+3)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为提升处理金融危机的能力,实现亚洲经济金融稳定,各方一致通过将亚洲外汇储备库扩容至2400亿美元。外汇储备库的成立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松散的双边援助网络发展为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区域内财政金融合作水平得到提高;其次,经济危机爆发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成员能够以借贷方式向储备库申请资金援助,提高区域综合抵御金融风险能力,也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有力补充;最后,区域内成员国将在未来构建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测组织,提高区域危机预警和防范能力。

此外,中俄两国已实现了包括在两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之间人民币—卢布的交易,互设金融机构,推进双边贸易中的本币结算以及完善相关的本币结算法律体系等;朝鲜第一家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国家开发银行已于2010年3月10日在平壤成立,这意味着朝鲜今后将在金融领域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据蒙古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报告,2009年第一季度,蒙古实现外贸总额7.16亿美元,同比下降41.6%,据蒙古国家统计局分析,尽管蒙古国基本与国际金融体系无关,但也受到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突出表现在矿产品价格的下跌导致蒙古国出口收入的较大减少,因此,若不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对蒙古国的经济发展必将产生阻碍作用。

4.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建设步伐。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相对于区域经济合作而言的,指若干国家或地区的接壤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经济主体,基于平等互利原则而进行的小范围的经济合作。东北亚地区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使得现在进行区域合作的条件与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可以通过先建立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来实现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近年来,在东北亚地区所提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构想主要有三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穴UNDP?雪提出的“图们江流域增长三角洲”;中国政府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川润提出的“环日本海经济圈”。但是,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只有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取得相对有效的成果。

在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中、俄、韩、朝、蒙是参与国家,日本是观察国家。图们江三角洲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具有廉价劳动力和便利铁路网的基础上,陆路上,中俄朝蒙四国相近;水路上,中俄韩日朝五国相邻。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就准备在20年内筹资300亿美元实现多国联合开发图们江流域,力争把该地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集港口、机场、铁路一体化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金融中心。1995年12月,在联合国总部,中、俄、朝、韩、蒙五国代表正式签署3项关于开发图们江地区的协定。这3项协定分别是:5国代表签署的《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环境谅解备忘录》;以及中、朝、俄3国代表签署的《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这标志着国际合作共同开发图们江地区的计划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另外,近些年,陆续出现了许多有利于图们江流域次区域化的重大新机遇,如“大图们江倡议”;2009年11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俄两国元首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纲要(2009-2018)》[16]等。东北亚地区各国如果能够排除不利因素,积极推进区域内各种机制创新和务实合作,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一定有望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王占霞.基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的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15-119.

[2][5][14]李玉潭,陈志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3,02:3-7+96.

[3]方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8,11:57-62.

[4]李欠标.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运输的思考[J].综合运输,2011,11:66-70.

[6]徐坡岭,陈悦.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及模式选择[J].当代亚太,2004,04:31-36.

[7][13]郑必坚.当代世界经济[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204,185-187.

[8]陈钺.寻求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突破[J].南开学报,2002,06:21-30.

[9]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93.

[10]龚克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和解决思路[J].太平洋学报,2005,0:89-96.

[11]John J.Mearsheim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M].New York?押W.W.Norton &Company Inc.,2001.

[12][美]费晓闻.中国公司:下一个超级大国如何挑战美国和世界[M].韩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5][16]赵儒煜,张景全,刘雪莲,王胜今,朱显平,李天籽,任维彤,李晗斌,廉晓梅,吴昊,于潇,金华林,林今淑,巴殿军,张慧智.聚焦东北亚[J].东北亚论坛,2012,03:3-11.

责任编辑 宫秀芬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国家标准委率团参加第十八届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有何冲击
第四乐章翻转:亚洲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