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为官之幽微 知治守之大道?

2014-11-05龙长吟

出版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曾氏奏折评点

龙长吟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从晚清文献的角度复活了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洋洋数十万字的奏折评点,归纳起来只有两个字:“考”与“辩”。

唐浩明在完成晚清士人三部曲(《曾国藩》《张之洞》《杨度》)小说创作之后,旋即转入专门研究曾国藩著作的系统工程中,连续出版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评点家书》与《评点奏折》都已印刷十次以上。可见《评点曾国藩》系列书受欢迎的程度并不亚于历史小说《曾国藩》。洋洋数十万字的奏折评点,归纳起来只有两个字:“考”与“辩”。考察曾氏文中所涉人事的背景、典故、脉络、关联、成败以及语源,见评点者的学问功夫;辨析奏折的优劣得失及出语之警策,发掘“不为常人所知的曲折机奥,抉出其易为人们所忽视的精微细末”,显评点者洞幽烛微的精思妙识,见微知著的理性精神,知往鉴来的良苦用心。

论为政之本

发治国、理政、驭人之术,论为政之本,见治守之道。奏折是写给中央的报告,关系国家、民族、朝廷的安危和上折人的仕途甚至身家性命,它的重大性、严肃性、政治性、针对性、风险性与利害关系,决定了奏折是一种特别注重事实、注重分寸、注重写作技巧、讲究遣词造句以打动最高当局的实用性文体。评点,历来是中国文化人臧否人物、评判得失最常用的手段,有时还是干预生活的软政治手段。习惯于有的放矢、一针见血而不习惯构建体系的中国学人,评点,便成了拿手好戏。评点没有废话,不走过场,在眼界、学问、修养与识见等方面,虽不必事事胜过对方,却也不能太输于对方。三代书香、一生专攻曾氏的唐浩明来评点曾国藩著作,天择也。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眼光很毒,评点很大气,也很谨慎。曾国藩一生写作并保留了2000多道奏折,唐浩明只选取其中47篇。彻底平复“天国之乱”,乃清廷最大的喜事,也是曾国藩人生辉煌的巅峰,系曾氏平生重中之重,也是唐浩明点评的重中之重。奏折无一字无用意,无一字不确切,无一字无机巧,无一字无重量!评点堪与奏折媲美。曾国藩的奏折都是廊庙之言,唐浩明先从政治角度立定脚跟,以奏折为依托,从不局限于奏折的文字本身,始终把文字与史实,与真相一起端出来,详加剖析。唐浩明借评述曾国藩,强调的关于治国之本和治守之道的政治理念是:民为邦本。这是常识,唐浩明没有反复论说。然而在评点奖掖下属的奏折中往往大肆发挥。《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恳辞奖叙片》这道恳辞片,连标点带空格只320个字,唐浩明的评点却有4320个字,整整超出4000字,张扬了彭玉麟忠于职守,胸怀全局、知进退,刚正严明、执法峻厉,廉洁自律四大治守之理与为官之道。唐浩明详尽地介绍彭玉麟这四方面的感人事迹,显然是借古人以鞭策今人。

唐浩明的评点旗帜鲜明,很有个性。在评点曾国藩天津教案的奏折中,他毫不含糊地肯定曾国藩为了国家“徐图自强”,委曲求全以平息天津教案的明智之举,坚信“从曾氏头上拿下卖国贼的帽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唐浩明痛快淋漓地发表他对“清议”的批评。有的清议,因置身局外,不明真相,实为沽名钓誉,不负责任的乱发议论。

唐浩明是书生却无书生气。他善于鉴古观今,知往戒来。他大事宣扬胡林翼不懈地为曾国藩“跑官”,而后感言:“今人跑官,多是到上层活动,祭出去的无非是钱财、礼物、美女,等等。这种跑官远不及胡林翼为曾氏跑官的文明。”这显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的放矢,补今天官员选拔之不足。

唐浩明不少评点有意发挥,放言直陈:“一个总督、一个巡抚在其所辖的省内,好比一个土皇帝,大权在握,可以给人以终身的荣耀,也可以使人一辈子痛苦。其实,曾氏在折中说的还不够,岂止是荣辱而已,就连生死之权也握在督抚手中;而且又岂止是督抚,在一个府内,知府便是一个土皇帝,在一个县内,知县便是一个土皇。这一府一县中的僚属百姓的身家性命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专制社会的人治之乱,于此可见。”其中自有一种批判艺术在,对于今天某些地区某些部门的权力绝对化所带来的治守之乱,不无警示性意义。

昌明人生发展之道

发政治智慧、人事眼光之精髓,昌明人生发展之道。曾国藩为自身发展而拜发的奏折,唐浩明评点时着力于揭示其生存诀窍、政治智慧、阅人历世的眼光和人生大义,披露自我发展的成功奥秘。在类似“前言”的《晚清时期的天下第一奏折》一文中,唐浩明坦言:他“尤其注重的是”,一个年轻的部院官员,通过自己的建言献策表现自己的才干抱负,引起当局的重视;一个离职大臣抓住重新洗牌却又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一步步把事业做大做强;一个没有地方实权的单纯军事统帅如何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如何在“高处不胜寒”的权力巅峰持盈保泰,求得家国安定、个人福寿。为此,他才将“点点滴滴的读史浅得”,奉献于读者诸君,让古人的政治智慧无声地润泽读者的心田,化为人们普遍的生存艺术。略如:

人生需要胆气,胆气与见识、气度、理性配套,有胆有谋,才是人生的“慧根”之所在;

凡作大事者,要重民间疾苦,得民心。“曾公当世一凤凰,五疏直上唱朝阳。”疏谏中为民请命的正气,“文死谏,武死战”直言得失的政治作风,今天仍不失借鉴的意义。

任何一个官员,都要有相当的政治修炼,位置越高,修炼愈深。曾国藩是一个拥有政治大技巧、大智慧的人。他上折由长沙迁至衡阳办团练,不在湖南军政当局的眼皮下,才很快把民团办成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

知进退,能忍让,非分之财不取,非常之权不要,变锋芒毕露为藏锋露拙,变信奉法家为奉行黄老之学,变向朝廷要官要权为便中求权,才出现了他人生与事业的根本转折。奏折中这些深奥之处,唐浩明通过细致的考评,让粗心的读者也能洞若观火。

曾国藩毕竟是封建官场叱咤风云的人物,唐浩明在肯定其见事之敏,识事之明,虑事之深,处事之静,办事之力以外,欣赏其识人、驭人的超常本领的同时,反复赞扬了曾国藩为国担当,为民担当,为下属担当,为历史担当的精神等为官之大德。

为文之法备受称道

为文之法与奏折评点之意义。为文颇讲究文体特征。奏折,特别是弹劾官员的奏折,特别追求一个“辣”字。所谓辣,就是稳准狠地置对方于死地。唐浩明在选择和评点奏折时,符合“辣”字诀的奏折选了多份,最受称道的是两份:一是参长沙协副将清德,一是参一家都是大官的望族显贵翁同书。曾氏之参折,有“折到人倒”之誉。唐浩明说:奏折“笔墨干净到了极点,字句峻峭也到了极点。其参折辣字诀的运用之到家,更是让人叫绝。”可谓的评。

曾国藩的奏折特别讲究遣词造句。一个营官给曾氏呈上一份军事情报,说近期打仗“屡战屡败”,曾国藩随即提笔一挥,近期打仗“屡败屡战”,一字未改,只调动了两个字的顺序,军队高昂的士气、军人的英雄气概顿出,与原气氛完全不同。曾国藩的奏折处处有这种行文之妙。在每道折片的评点后面,唐浩明都设有“写作简析”与“要言妙道” 两个栏目,勾出篇中精彩文字,点明写作的突出特色,引导阅读,调动兴趣,诲人有方,光彩四射。

“诗无达诂,文无定则。”曾氏奏折除了风格的“辣”和语言的“警策”两个基本点不变之外,其他多因文而定,“反其道而行之”的写作妙着不少。应用文一般不带感情,如后来之“零度写作”,可曾国藩的《缕陈鄂省前任督抚优劣折》,却是一篇“异于常规的激情报告”。有的奏折还夹杂一点笑料,有的努力揭示出上折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有的揭示奏折中包含的深刻的哲理,融文学、史学、哲学于一体,有司马迁《史记》的风采。唐浩明的评点很恰当地揭示了这一风采。

唐浩明评点奏折的意义深远。首先,从晚清文献的角度复活了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如果小说《曾国藩》还有所虚构,不足全信的话,那么,从奏折和奏折评点中走出来的曾国藩则是真真实实,可以完全相信的真形象。

唐浩明评点将曾国藩奏折的背景、相关联的人事介绍得极为详尽,而且都注明了来源出处。把这些材料融通起来,就是一部晚清年间的中国野史与信史,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掘了重要的材料和依据。凡关涉军事、政治、文化、历史、经济等专业知识的,他利用自己占有材料充分、知识丰富、学问精深的优势,剖析尤为客观精准,颇有“文化审判”的味道。

猜你喜欢

曾氏奏折评点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书评点讯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翻译擂台(116)评点
曾国藩:十年征衣
“奏折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田中奏折》并非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