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风海韵 美丽南通
——南通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掠影

2014-11-04张文娟通讯员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4期
关键词:南通生态

□ 本刊记者 张文娟 通讯员 李 婷

江风海韵 美丽南通
——南通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掠影

□ 本刊记者 张文娟 通讯员 李 婷

碧水蓝天-南通濠河

上海之北,一江之隔,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名叫南通。如果把万里长江比作入海的巨龙,上海是巨龙的上颚,南通就是巨龙的下颚。这里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冲,平畴沃野,日从此初升,江从此入海,海从此分界。日之馈赠,江之偏爱,海之呵护,成就了南通“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的美誉。

百年前,南通是一座让动荡流离的国人看得到梦想的城市。南通先贤张謇在这里办实业、兴教育,开风气之先,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使南通实现了一次惊世崛起,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一城三镇”的空间布局,让一城居中,三镇鼎立,村舍田畴,点缀其间,这种城、镇、乡三者整体协调发展的规划思想,蕴含着张謇对城市生态的初步探索。现今的南通,追随着先贤的脚步,正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

拯救全城水系

到过南通的人,津津乐道的第一个地方,往往是濠河。这是南通人的母亲河,自后周显德五年在南通(古称通州)诞生,至今已有1000多年。她见证了南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史。濠河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护城河,现周长10公里,水面1080亩,水面最宽处216米,最窄处仅10米,她环绕着南通老城区,形如葫芦,宛如珠链。如果没有濠河,南通将会怎样?对这个问题,大多数南通人反映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个位于长江入海口北端、江苏最东端的城市,自打有城市记忆以来,就是和濠河联系在一起的。沿葫芦型的濠河绕上一圈,就等于绕着南通的内城区走上一圈。水抱城、城抱水,城水一体,濠河之于南通,一如西湖之于杭州,是城市之美的源头。漫步在濠河边,水清如镜,风光优美,不时能看到江鸥、野鸭等在水面自在嬉戏,两岸可见到光孝塔、天宁寺、北极阁、文峰塔、南通博物苑等名胜古迹,更有张謇、李方膺、赵丹等名人故居。千百年积累的历史遗迹、园林艺术、乡俗风情奠定了濠河古朴凝重的文化底蕴,而现代城市的崛起,又赋予它朝气勃勃地时代风采。

但仅仅在十年前,濠河不仅不是如今所称的“翡翠项链”,而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龙须沟”。南通市环保局的同志告诉记者,以前的濠河晚上漆黑一片,常年从阴沟里向濠河排放污水,使水质变得越来越浑浊且有异味,周围的居民更是苦不堪言!

记者了解到,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有序管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濠河沿岸出现了众多小塑料厂、铸造厂、电镀厂等重污染企业,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进河里,加上沿岸居民的生活污水,使濠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与此同时,濠河10公里长的河滨上,建有12个粪便中转站和4个大垃圾堆场。这一切,彻底破坏了濠河的生态环境及其功能。

一条历史悠久的濠河如此现状,令人扼腕痛惜。如何规划整治濠河,成了几届南通市领导班子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新世纪之初,濠河即拉开了整治的序幕。整治濠河,南通有两个“舍得”。其一是舍得放弃,拆除了濠河沿岸的违章建筑,搬迁了原有的数百个企业;其二是舍得投入。在基本恢复濠河原有雏形后,通过财政拨款、社会筹集等途径,投资治理、建设和开发濠河。濠河的主要污染源入口,筑起了5条大坝,切断了污水入河;10多公里长的环濠河截污管网建成,沿岸居民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排污总管;通过设闸建泵,北引南排,濠河水实现良好循环;淤泥的疏浚,则促进了水质净化。

在整治濠河过程中,建设生态城市的观念开始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濠河边一些公园的历史,最早可上溯百年。当年,张謇“以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努力使人民有安居乐业之所。”他在城区修建的城市公园,他依水建起自己的濠南别业和私家花园,也依水建起能够让公众交流、赏景、娱乐的公园。追随先贤的脚步,南通将濠河定位于都市型风景区,定位于为市民服务的公共空间。基于这样的规划建设理念,环濠河10多公里风景线全部是开放式的。从濠东绿苑、环西文化广场、体育公园、西公园绿地、和平桥绿地……每一块绿地与绿地相连,每一个景区与景区互通。即使是在张謇的濠阳小筑和紧邻的刺绣艺术家沈寿的刺绣艺术博物馆之间,也专门辟出了一小块临河的空地,修起一段回廊、亭台,供市民小憩。2008年以后,濠河治理走上新的发展阶段,先后投入资金8.6亿元,实施了35项硬件建设项目和14项软环境项目。如今,180公顷绿地、30多处生态亲水景观,众多大型群众休闲设施等的建成,让千年古濠河再次焕发出了光彩,成为南通的城市“绿肺”和天然氧吧,成为南通人生活休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事实上,濠河治污只是南通拯救全城水系的一个缩影。南通拥有166公里的江岸线及203公里的海岸线,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自2006年南通市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以来,南通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水环境。严格落实《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大力度实施《南通市区“清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地块改造截污、企业搬迁截污、生态活水、生态修复、生态补水、河岸整治改造六大工程,市区投入近20亿元,实施工程项目97个,完成10多条黑臭河流整治,封堵排污口近100个,改造10多个老小区雨污分流系统,停产搬迁姚港化工区江山农化、沿江大伦化工等8家企业。实施“河长制”、“段长制”,全面开展沿海沿江前沿地区水环境整治和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沿江32个排口整治完成阶段性任务。作为海头江尾的城市,长江南通段水质是检测当地水环境的最重要的依据,南通市环保局局长谢晓军告诉记者,目前,长江南通段稳定保持ⅠⅠ类水质,城乡居民普饮长江水,这也可算是生态创建给百姓带来切实的福音之一。

环保公园之春

扮靓如画乡村

五、六千年前的南通,大部分地区是茫茫海域,数千年间,由于泻湖沉积、黄泛冲积、海相沉积、长江冲积,此地由海湾而沙洲,由沙洲而陆地,形成了如今南通境域。全市陆域面积8001平方公里,辖3市2县6区,拥有1个综合保税区和4个国家级开发区。户籍人口766.5万人,广袤的苏中、苏北平原上,众多的村庄点缀在河网密布、港汊交织的平畴沃野之上。

过去,南通农村存在着传统农村的种种“弊端”:牲畜满地跑,垃圾遍地是,污染到处有,环境脏乱差……然而,当记者步入南通的乡间田野,看到的却不是这样的景象。从南通城北出发,沿G204公路行驶,沿途经过如皋市到达海安县,只见绿色的原野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村落,田成方、林成网,水泥路面宽阔通畅,河水碧波荡漾,蓝色的天空上,不时有成群的鸟雀自在飞翔,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农居,在平原上显得那么静谧安详。同行的南通市环保局的同志表示,这样如画的乡村美景,是自南通开展生态创建工作以后逐步形成的。

海安,苏中苏北首个通过环保部国家生态县考核的地方,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是全省有名的禽畜养殖大县,县环保局的陆斌告诉记者,海安的农产品很受上海人的欢迎,全县每年养殖5000万羽鸡、100万头猪、80万只羊,年产牲畜粪便达250万吨。“联合村”是海安最有名的“养鸡专业村”, “早几年,村民把鸡粪到处堆放,不仅蚊蝇多,人畜环境差,而且还影响邻里和谐。”但如今走进这里,却闻不到一点鸡粪味。探寻究竟,原来,在政府的主导下,海安的禽畜粪便处理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全县现已建成海安、雅周、大公、曲塘和墩头5个禽畜粪便处理中心,大型养殖场都建有蓄粪池,每个村庄每天都有专业的吸粪车进村上门收集运送至各处置中心进行干湿分离,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干粪被分离出来制成有机肥料,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排放,可用于农田灌溉。原先对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禽畜粪便,如今全都“变废为宝”。

如皋市江安镇周庄社区,是个与江南古镇周庄同名的地方,这里虽然不是著名的风景区,但充满自然气息的小桥流水人家,别有景致。村委会主任孙新桃告诉记者,过去的周庄,河道淤积,不仅没有水,满河道尽是各种垃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之后,周庄开始整治河道,目前已累计整治河道10条共计8600米、清淤30万立方米。一度淤塞的河道,又有了清水潺潺的风貌。但河道的长效管护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由于地处高沙土地区、水土容易流失,整治河道之初,村里出钱在所有的河边、农户家房前屋后栽树、植草。百姓们看到土地平整了,又迫不及待想种点农作物,“‘夏天栽、秋天黄、冬天下锅膛’,就是那些树苗的命运。”村委会集思广益,现在,河道低价承包给专人养鱼,承包人负责管护好河道环境,并在逢年过节分点鱼给周边居民;每家房前屋后的树,售出所得七成归居民,“自己有利益,就没人搞破坏了,大家管得都很好。”村庄越来越美丽,生态更好了,周庄开始发展桑蚕产业,传统的“桑基鱼塘”的发展模式在周庄得到恢复和发展。生态红利催生了老百姓的生态自觉,村民的生活习惯也逐渐发生变化。村民们自发形成的“十八要”“十二不要”的村规民约 “不乱搭建、不乱堆杂物、不乱泼污水、不损坏绿化……”印在了村民的墙上,还内化在百姓的心中,逐渐变为村民的习惯,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永续基因。

南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自2007年启动以来,至今已有7年,目前,全市97个乡镇(街道)的1694个行政村(45165个自然村组)通过市、县两级村庄环境整治验收。全市有37个村庄(136个自然村组)被省命名为三星级康居乡村,另有一批乡村被命名为二星级、一星级康居村和环境整洁村。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南通市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高度出发,实施“四位一体”顶层设计,即以农村河道长效管护为中心,农路、绿化和垃圾收集处置齐头并进,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一组数据记录了农村环境整治中的点点滴滴: “十一五”以来,南通清淤县乡河道1478条,整治6.6万条(个)村庄河塘,清淤土方3.59亿方;全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10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40.8万吨/日,铺设污水主干管网2895多公里,实现了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成村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14处;配套建设了处理能力400吨/日的污泥焚烧项目;如皋、启东、如东、海安4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日焚烧能力4000吨。配套建设了城乡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15座,购置各类大型垃圾运输车辆234台,“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处机制全面落实,实现全市域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资源化、无害化焚烧处置;全面实施医疗废物存储、管理、处置标准化建设,对村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予以全额补贴。全市327个镇级以上医院(卫生院),1613个村卫生室和1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废物全部得到安全集中处置,实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全覆盖。此外,全市聘用保洁员近1.3万名,收处范围覆盖所有村庄。全市农村和市郊“四位一体”环境长效管理工作迈入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轨道。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昔日陶渊明笔下如梦如幻的桃花源,如今正在南通广袤的平原上延展开,以最直观的方式重新界定出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

南黄海岸摆阵式风电场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的南通,三面临水,被大海和长江环抱,长江成就了南通;但是,它也曾隔断了南通与江南的沟通,使南通成为“难通”。2008年,随着苏通大桥的正式通车,南通与苏州、上海实现了“无障碍”对接,南通“有江无桥”的历史彻底结束,2011年,崇启大桥竣工,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和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与上海实现了同城效应,南通区位优势凸显而受到了中外投资者广泛青睐。但南通坚决对高污染、高能耗说“不”,以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为目标,南通把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形成了南通绿色产业增长体系。

2013年,南通出台《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提出构建沿海、沿江、沿上海、沿大通道、沿重要节点“五沿”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南通沿海正重点发展能源、石化、物流等产业,沿江重点发展海工船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沿上海区域,重点承接上海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商务、科技等现代服务业。沿大通道重点发展大宗物流、专业市场、机电设备等符合交通运输特点、适应沿线资源环境的产业。沿重要节点重点发展都市型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特色产业。

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的双重要求下,南通市下大力气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推进企业退城进园。今年,江山农化、宝化灵工两家企业老厂区化工生产装置全部停车,标志着历时5年的姚港化工区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产业优化布局迈上新台阶。在推进印染板块搬迁和崇川区观音山纺织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南通不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督促园区外企业进园区,成效明显。

二是在制定决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时,分别从空间、总量、规模、行业、民意5个方面设置准入机制,做到“四不”:不符合产业政策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定位的项目一律不批;达不到换将标准的项目一律不批;清洁生产水平偏低、排污总量核定不清或平衡途径不落实的项目一律不批;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中,总量超标的一律不予通过。“不符合准入关的项目,块头再大也踏不上签约的红地毯!”近三年来,南通共否决化工项目75个,总投资近70亿元。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按照《南通市“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划》,南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310”工程,培育形成海工、新材料等13家市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家纺产业成为全国区域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建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市,逐步形成电力-建材、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废旧轮胎橡胶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6.42%。休闲观光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达到170个,初步构建了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此外,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绿色服务业”方兴未艾。

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南通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9.6∶56∶34.4调整到2013年的6.8∶52.1∶41.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产值从640.5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481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1.56%上升到2013年的42.4%。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增长11.9%;财政总收入1195.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5亿元、增长15.6%,经济规模与质量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

在生态创建的路程中,南通市积极探索并走出了一条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共振” 跨越赶超之路,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从容转身。

筑牢生态发展屏障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南通人也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加快南通发展步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潜力所在,必须树立起底线思维。2014年年初,历时近两年、十多次易稿修改的《南通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出台,这份规划划定了10类共60个生态红线保护区,规划总面积1845.92平方公里,占南通总国土面积的23.07%。

从《南通市生态红线保护区分布图》上可以看到,生态红线保护区域中省级50个、市级10个,10种颜色代表10类区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特殊生态产业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湿地公园等10个区域被标注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生态红线区域实行分级管理,划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一级管控区是生态红线的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实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不仅是划定生态红线,为了筑牢生态屏障,南通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2011至2012年度年均下降11.59%,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14个自然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通过省级评审,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36%;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如东小洋口、海门蛎岈山牡蛎礁建成国家级海洋公园……

生态“红线”和一个个在全省、全国或领先或率先的体制机制的创建与完善,南通为子孙后代构筑起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文化聚心 一路前行

自2006年南通启动国家生态市创建以来,南通市通过8年“持久战”,绘就出一幅江风海韵的美妙画卷。而更为可喜的是,八年的创建之路,培育起这方土地上的人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是南通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动力支撑。

自2006年起,南通连续8年开展“生态文明与我同行”系列宣传。在主要媒体开辟专版、专栏、专题,组织开展“公众看环保”系列活动,印发数万份环保科普读本和宣传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普及环保知识,着力提升群众环保意识。《生态文明与我同行漫画作品集》,是从向全国各地热心环保公益事业的画家和漫画爱好者提交的2016件作品精选出159幅编辑入集的,这部漫画集把抽象、深奥的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建设理念转换成形象、易懂的漫画作品,解读生态文明理念,揭示生态环境危机。这部漫画集进入了宾馆、学校、社区以及老百姓家中,普及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升了百姓生态文明意识。

此外,在百姓中评选“清洁文明户”、聘请“美丽南通使者”、成立环保公益联合会、实施生态建设小额资助项目的行动,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社区和宾馆创建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宣教活动,南通营造了市民人人知晓、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市建设良好氛围,带动了企业、社区、单位、群众参与生态创建的热情。南通涌现出保护古树名木的“树痴”老人曹云泉,爱鸟、摄鸟老人贾涛根,民间环保社团组织者施亮等一批环保“卫士”,这些环保领头人就在群众中间,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公众的生态文明的意识逐渐转化成生态自觉的行动,这为南通生态文明的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东风撒雨露,汇入天地春。从里下河的水乡风光到开沙岛的江天一色,从狼山之巅的山鸣谷应到是黄海之滨的渔舟唱晚,8000平方公里的大地处处景致如画,意境如诗,生活如歌,760万南通人民用勤劳和汗水精心绘就着美丽中国的南通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由生态市建设而谱写的绿色文明之歌必将更加高亢嘹亮,响彻江海大地!

相关链接

南通:走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生态之路

南通濒江临海,三面环水,形同半岛,南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北依广袤的苏北平原。现辖3市2县6区,拥有1个综合保税区和4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陆域面积800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66.5万人。进入新世纪以来,南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2006年启动生态市创建工作以来,以建设“一流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南通坚持综合施策、务实创新,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市县联动,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

生态经济:力促绿色产业升级

南通以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为目标,把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贯穿生态创建的全过程。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制定《南通市“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划》,深入实施新兴产业“310”工程,培育形成海工、新材料等13家市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家纺产业成为全国区域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产业集群,2013年新兴产业产值超过3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2%;建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市;201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15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6%。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逐步形成电力-建材、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废旧轮胎橡胶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立“空间、总量、规模、行业、民意”环境准入机制,三年来,全市共否决化工项目75个,总投资68.46亿元。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态优先的思路,调优农业结构。全市设施农业累计面积11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04%。建成规模现代农业园区41个,总面积51万亩。全面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3年全市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0.47%,农药使用量比2003年下降13.13%。化肥折纯总用量持续下降,2013年为23.8万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有效数分别为1400个、80个、13个,“三品”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9.3%。全市拥有国家级名牌农产品4个,省级名牌农产品44个。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建成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323个,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3个,江苏最有魅力乡村2个,初步构建了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绿色服务业”方兴未艾,成为江苏江北首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市,建成“中国呼叫产业建设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业提速升级,商贸流通业加快提档,旅游景区品质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 完善保护支撑体系

南通大力推进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处、饮用水源地保护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生态建设的硬件基础。

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照“规划先导、城乡统筹、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全市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实施了统一规划建设,“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10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40.8万吨/日,铺设污水主干管网2895多公里,实现了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成村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14处。配套建设了处理能力400吨/日的污泥焚烧项目,市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实现日产日清。

推进生活垃圾收处设施建设。如皋、启东、如东、海安4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日焚烧能力4000吨。建成市垃圾处理场200吨/日渗滤液生化处理装置,深度膜处理改造完成。配套建设了城乡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15座,购置各类大型垃圾运输车辆234台,实现全市域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资源化、无害化焚烧处置,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推进工业危废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建成开发区清源、启东金阳光、如东大恒3个固废处置中心,年处置能力3.8万吨。全面实施医疗废物存储、管理、处置标准化建设,对村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予以全额补贴。全市327个镇级以上医院(卫生院),1613个村卫生室和1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废物全部得到安全集中处置,实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全覆盖。

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把饮用水安全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来对待,将区域供水工程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强化推进落实。全市累计投资106.32亿元,建成区域供水厂5座,铺设供水主支管网1700公里,改造镇村供水管网25000公里,日供水能力210万立方米,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和人口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96%。投资5亿多元的老洪港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基本建成。

以生态创建为契机,深入实施节能减排、清水、蓝天、宁静、农村环境整治、绿化等六大工程,推动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加快实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十一五”以来,累计形成企业节约标准煤能力620.4万吨/年,2013年单位GDP能耗约0.50吨标煤/万元。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近三年全市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61项,重点清洁生产审核项目456项,推进工业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同步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近三年着力抓好388个重点减排项目,扎实推动一批环保重点治理项目,新建了73个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三大电厂10台燃煤机组全部完成烟气脱硝改造,同步拆除了烟气脱硫旁路,全面完成热电企业脱硫改造,淘汰了2.5万余辆老旧机动车辆,关停涉铅企业39家,关闭搬迁化工生产企业234家。

实施清水工程。严格落实《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大力度实施《南通市区“清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地块改造截污、企业搬迁截污、生态活水、生态修复、生态补水、河岸整治改造六大工程。

实施蓝天工程。全面实施《南通市“蓝天工程”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供汽,近千家企业拆除锅炉和烟囱,热力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近71%。深入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市区主城区实行“黄标车区域限行”;积极推进油品升级,加快推进油气回收治理,强化扬尘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力度逐年加大,实现秸秆禁烧全覆盖。

实施宁静工程。全面整治交通噪声,市区建成区全面实现区域禁鸣。开展“绿色工地”创建活动,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噪声。集中整治各类小餐饮、小五金、歌舞厅等行业的噪声扰民问题,社会生活噪声管控得到强化。建成市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

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积极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村公路1万多公里,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提出的等级公路“村村通”任务。“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处机制全面落实,全市聘用保洁员近1.3万名,收处范围覆盖所有村庄。结合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全市现有沼气池用户36200户,实施沼气工程431处。全市农村和市郊“四位一体”环境长效管理工作迈入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轨道,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对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实行以奖代补。

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围绕新一轮绿色南通建设意见,近三年来,以“两沿三园”建设为主体(即沿路、沿水,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农村家园绿化),全面实施绿色堤岸、绿色通道、绿色村庄、绿色园区、生态修复、森林抚育改造六大建设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29%,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1.76%。全市基本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和布局合理、物种多样、水绿相融、景观优美的城乡绿色生态系统。

南通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化国土空间生态管控。围绕明确生态保护重点对象、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有效管控国土空间、构建生态保障体系,优化调整《南通市生态红线区域规划》,明确10大类60个保护区,省、市两级生态红线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3.07%。5个县(市)、通州区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全部达到20%以上。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修复。从严控制工业“三废”排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企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出台《关于促进南通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倒逼机制。南通已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沿海、沿江、重点河口等自然湿地保护,自然湿地保护率达36%。

加强水资源保护集约利用。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推进城乡内河水系整治和污染治理,促进地表水质量持续改善。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建设沿江沿海“生态走廊”。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加大小型灌溉泵站改造、防渗渠道等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力度,形成节约高效的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发展,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

加强清洁能源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依托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秸杆发电、生活垃圾发电和地热等各种可再生能源。全市已并网发电的风电总装机容量占全省风电装机容量50%以上。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地方性种质基地建设,姜曲海猪、狼山鸡、东串猪,长江刀鱼、鲥鱼、河豚、扬子鳄等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海门山羊、海门黄鸡、如皋黄鸡、如东狼山鸡通过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江苏中洋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淡水河豚养殖基地。突出以海域牡蛎、大竹蛏、西施舌、梭子蟹、暗纹东方豚等为重点的物种保护,每年放流大黄鱼、梭子蟹、暗纹东方豚等水产苗种超过1700万单位。构建自然资源保障体系,推动生态资源保护措施有效落实。

生态文化:强化生态科普宣传

南通连续七年开展“生态文明与我同行”系列宣传。在主要媒体开辟专版、专栏、专题,组织开展“公众看环保”系列活动,印发数万份环保科普读本和宣传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普及环保知识,着力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加强公众环保教育培训。强化公众参与,聘请“美丽南通使者”,邀请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立环保公益联合会,推动民间环保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社区和宾馆创建活动,全市建成各级绿色学校424所、绿色社区260个、绿色宾馆22个、环境教育基地16个。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宣教活动,营造了市民人人知晓、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市建设良好氛围。

未来,南通将准确把握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主动意识,立足服务转型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需要,严格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要求,以更大的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更实的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谱写美丽南通新篇章,开创南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南通生态
南通化肥综合进价继续上扬
南通一月份化肥价格维持平稳
“生态养生”娱晚年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