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要实现六个结合
——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成都年会上的致辞

2014-11-04姜春云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4期
关键词:驱动文明生态

□ 姜春云

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要实现六个结合
——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成都年会上的致辞

□ 姜春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思想观念、经济社会、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全方位的创新驱动,解决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和障碍。实践证明,要有效推进“生态文明 创新驱动”,关键在于做好与现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文章,主要应当抓好以下“六个结合”。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要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我国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国家的重要“软实力”,是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驱动的方向引领和有力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理念同属于社会意识,具有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生态文明的目标追求同属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社会层面上与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并行不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公民个人精神层面上与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克服一切妨碍生态文明建设的陈旧思想、僵化机制、利益藩篱以及无所作为的消极状态。要通过创新驱动在全社会构建一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体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要与经济转型升级相结合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重要节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基本面没有变,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常态”。

“新常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新常态”下,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中去,并力求使生态环保产业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要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相结合

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7.5亿吨标煤,占全世界的22%,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1.5%。这说明,我国单位能源产出效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能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年就可以少用50%的能源。仅靠节约的能源又可生产出一倍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档次大幅度提升。

循环经济侧重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废物利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用打麻将来说明资源综合利用——“上家的废物,就是下家的原料”。这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2010年,德国生态经济学家魏伯乐在他提出的“四倍跃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倍级”目标,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同时将资源消耗减少到1/5,即通过提高资源产出率,让我们1个地球顶得上5个地球。以电厂粉煤灰的使用为例,通过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把粉煤灰加工成超细粉煤灰,不但大大拓展了用途,变废为宝,而且其价值可以达到原来的10倍以上。实践充分说明,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是破解“资源有限、需求无限”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要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

目前,我国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粗放利用、农村大拆大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中央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习近平同志曾高度评价浙江安吉的新农村建设。安吉于 200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通过创新驱动,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4个方面,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园林小品来改造,探索出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模式,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农民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继承和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地区、不同村镇的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全面融入新农村建设,切实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农民幸福、农民满意的美好家园。

美丽乡村蕉溪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要与科技支撑相结合

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生态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突破全球环境困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比如,互联网可以为生态文明中各主体要素的信息交流和传递营造更加便捷的空间,“云计算”的虚拟和动态存储计算能力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从目前情况看,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持还比较弱,科技计划碎片化和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对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如雾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缺乏高科技方面的有效应对之策。而运用科学技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要特别重视把生态文明创新驱动与科技进步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解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六、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要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结合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路径创新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比如,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法制不完善、执法不严是根本原因之一。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环境污染难以避免,但是,“排污成本低、治污成本高”、“排污得利、治污吃亏”的现实,直接导致了企业“排污不治污”。这是多年的一种痼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从法规上讲,对污染破环境者处罚失之过轻,而治污者——污水处理厂则无利可赚,以至于亏损。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作祟,虽然国家为治污加大了投入,但一边治污、一边大量排污,怎能根治污染呢?!显然,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政策法规,在法律规定和政策导向上,应当也必须做到“排污成本高、治污成本低”,让排污者付出高昂代价,让治污者得到应有利益。如此,方能充分调动社会和企业治污的积极性,谁都不愿意、也不能随意排污,那么,环境污染这个老大难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作者系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总顾问)

猜你喜欢

驱动文明生态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