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4-11-04高宏霞

新课程·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适用性系统性开放性

摘 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势在必行。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则更多地出现耗时甚多而收效甚微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内容在理论上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定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观随意性很强,他们也往往将语文教学目标、语文知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混为一谈。那么究竟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有什么影响,语文教学内容又该怎样确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这些问题作了浅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系统性;适用性;开放性

一、全面认识语文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其本质规律的,人们只有全面、深刻地认清事物本身及其发展的规律,并能在改造客观事物的时候自觉地利用其规律,才能在实现预期目的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在历年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经验交流会上,除了探讨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技巧以外,更多的精力还投入在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上。我们要解决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追根溯源,也应该归结于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上,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根本使命及其特殊的功能。学生又想通过语文课学到些什么?在多年的语文学习生活中又该掌握哪些基本的语文能力?

关于“语文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概言之,主要有口语和书面语、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学等几种观点。教育学者唐远苏在他的《语文是什么》一文中,很好地概括总结了诸多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语文的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从语文的学科内容角度来讲,语文又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包括“语(语言)”和“文(文字、文学、文化)”两个方面。另外,语言的形式有两种: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文学是艺术化的语言,是言语的艺术结晶。

那么语文课又能教会学生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家庭的影响下,儿童在入学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对语言知识也不是一概不知。同样,等人们接受了学校里系统的语文教育后,在社会生活中仍在无形之中完善着自己的语文知识(语言交际能力)体系。可见,学校课堂的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的一个环节,自然语文教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优化学生的思维、言语的素质,其特殊功能应体现在通用之才的造就上(这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当前语文教育领域比较流行的“大语文”观,从“大语文”的教学观点来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就构成了一个大系统。语言的知识随处可学,言语能力也随处可练。是不是课堂教学过程就能省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历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来看,课堂语文教学中借鉴的多是具有时代性的典范的言语作品,进行的多是有计划、有指导、较集中、较全面的言语能力的培养,传授的也多是精要、好懂、有用的语言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有助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规律。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活动有着独特的言语教学功能,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过于随意,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那么,好的教学内容又是什么,又该如何确定呢?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

全面认识了教学内容的根本使命和特殊功能之后,一个更为重要的课题也就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何来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怎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而来适应当前新的教育体制,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

1.系统性原则

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大语文”观层面,既然“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语文的教学应该相应的和我们的生活接轨,我们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也应该从传统教学的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转到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能力上来。

学校语文的教学作为家庭学习和社会学习的中心环节,就应该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是确定其教学内容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自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尽可能灵活、开放,不要仅仅局限于所谓的语文知识层面上,只教一些毫无思维价值的字、词、句、段的理解,言语运用的理论,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营造一些言语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多听、勤说、多看、多写到能听、会说、能读、会写的能力层面。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学校语文教学只有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和能力之后,才能更好地为他们今后的社会学习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

2.适用性原则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不同性格的学生个体,他们的言语思维和语文能力都有不同的特点,最大的现实也在于每个人的语文知识层面不同,对语文课的需求也就不相同了。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还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由皮连生教授等人引入的“任务分析”理论,它由确定学生起点能力、分析使能目标及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等环节组成,并通过将教学目标所蕴含的学习结果类型进行分类和指示达到目标学习的步骤来完成。国内外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以任务分析理论和技术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施教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现象的发生。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结合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在总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的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进而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这就很清楚地明白,这个篇目要教的重点知识就在于欣赏课文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准确找出文中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说出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可能就会发现部分学生对基础的修辞和写作手法还不是很清楚,也就很难把握全篇课文的大意,不能领会作者创作此文的内心的情感,最终影响到对全篇的鉴赏。在这种情形下,就要很好地发挥教师的辅助和指导作用,脱开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学辅助用书的束缚,运用自己的言语思维分析作者的创作情感及文章结构,进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得出教学参考书中总结的结论,这样无形之中,也将语言的学习与学生的思维训练联系在一起了。总之,课堂教学要时刻明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个体学习的“指南针”,而非“指挥棒”。

3.开放性原则

学校教育中各学科教学都要以学生的一定智力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又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反映到语文教学上,就表现为语文和思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语言与思维分拆不开。语言要说得正确,有条有理,其实就是头脑里想得正确,有条有理。因此,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叶圣陶《致范守纲》)而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则成了教师教授课文的天地,那是不是我们就该抛弃教材,自主地确定语文课的内容呢?当然不是。

前面我们提到课堂语文教学中借鉴的多是具有时代性的典范的言语作品,进行的多是有计划、有指导、较集中、较全面的言语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依托着语文教材的优势。要知道,每一套教材内容的选编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后的结果,它们中大多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但每一个篇目并不是都能拿来当作教学内容来教学的,精读课文的教学有示范的作用,应在教师指导下学;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应在学生的学中指点。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学生都要读通、读熟,精读课文还要读出感情,有些还要能够背诵。但在理解上,不应是逐词、逐句、逐段地串讲、串问,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突出重点、难点,要少而精。具体的筛选就在于教师教学内容的需要了,要知道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的使用是服务于教学内容有效展开的。现实生活中同样有不少语文教育资源,诸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或电视节目的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或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当前引进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和国际大专辩论赛等就是很好的例证。有效地利用现代科技,将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将那些死板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极有帮助的。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明白了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时的一些基本原则,这样就可以大体上描述一下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方向: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包括与相应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要求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常用的3500个汉字,语言、文章写作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经典作品及其权威阐释和评价观点等;其次,是与语文教学能力目标相应的语文活动教学内容,包括各种与达成具体能力目标相关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口语交际活动以及研究性语文学习活动等。合理的教学内容定下来后,教学方法的选择空间就很宽泛了,完全没必要人云亦云。

参考文献:

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高宏霞,女,1981年12月出生,汉族,山西省汾西县人,大学本科,文学学士,讲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职学校:山西省吕梁经济管理学校。

猜你喜欢

适用性系统性开放性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强调简洁和适用性 MICHI by Rotel X5/X3合并功放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小议阶级分析理论的适用性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新一代车上转换装置在厂矿企业铁路运输中的适用性研究
寻求开放性道路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
时态的系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