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做好特定涉台报道的三个关键

2014-11-03吴志润

中国记者 2014年5期
关键词:党际谢长廷陈菊

□ 文/吴志润

做好涉台宣传报道很难,做好“涉绿”台湾新闻更是难上加难。如今,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台湾的民进党及其绿营人士纷纷“登陆”,双方民间交往日趋频繁。在这种背景下,媒体如何准确精彩报道“涉绿”台湾新闻,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一段时间以来,台湾的民进党及其绿营内部出现一股“大陆热”,不仅两岸论述增多,而且其重要政治人物纷至沓来。这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大家都在关心民进党与大陆互动交流的走向。那么,媒体该如何宣传报道呢?怎样看待民进党及其绿营人士的访问,并做出准确报道呢?

把握两个定位

对于民进党及其绿营人士的来访,媒体在报道时要做好定位,否则报道就会“跑偏”,轻则闹出笑话,重则可能引发政治事故。

首先,要明确来访者的“特定身份”。对于来访的民进党及其绿营人士,大陆媒体报道时首先要把握好其“特定身份”。有了这个前提基础,报道才不会偏离有关对台政策,确保准确性。比如陈菊,她既是民进党元老、党员,又是高雄市市长。2013年8月,她到大陆访问了北京、深圳等城市。在这种特定场合下,媒体的报道只能将其定位为“高雄市市长”行为,而不能出现其党派的行为。当然,随着场合变化,身份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媒体准确判断。比如2012年谢长廷来访。他先是到北京出席世界调酒大会,后到福建东山县祭祖。在这两个特定场合中,他的特定身份分别为“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福建东山“谢氏宗亲”,而不能有其他。

其次,要把握好“特定内容”。与“特定身份”相对应的是“特定内容”。把握好“特定内容”,远比把握好“特定身份”难,这是大家的共识。2013年8月,陈菊在来访前后讲了很多话,内容颇为丰富。其中,她谈到了民进党对大陆的认识、大陆与民进党的互动交流等。但这些言辞对大陆媒体而言,都是无用信息。原因有二:一是陈菊来访的身份是“高雄市市长”,不是民进党代表;二是大陆目前不与民进党进行“党际交流”。

所以说,在“涉绿”报道上,一定要慎之又慎,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先认准来访者的“特定身份”,后据此展开“特定内容”。当然,单靠这个办法还不够,还要坚持好一大原则等。

坚持一大原则

众所周知,“两岸或两党建立互信最基本的政治基础,是承认与支持‘九二共识’”。这是一个大原则。媒体在进行涉台“涉绿”的报道时,应清楚认识这个原则,并认真坚持这一原则,避免被民进党及其绿营人士的花言巧语迷惑。

首先,媒体不能当 “录音机”。在实际采编过程中,要时刻对被采访对象的谈话进行梳理,检查一下这些言语中是否有与大原则相抵触的地方,绝不能当自己是一台“录音机”,照抄对方一厢情愿的说法。

如有媒体报道:(2013年8月15日)谢长廷表示,两岸最重要的是信任,民共过去没有互信基础,但经过去年10月开展之旅及今年6月的香港会议,“已建立初步的互信” ……上述谢长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众所周知,民进党至今也没有承认“九二共识”,没有这一基础,大陆不可能与民进党有任何“党际”互信。谢长廷的这一说法,是其一厢情愿罢了。

其次,媒体要有判断力,不能妄加评判。比如有媒体认为:“陈菊大陆之行会大幅改善民进党的政治性格与两岸路线”。这种提法和认识,是不正确的或不准确的。目前,民进党与大陆的“互动”,被定位为大陆与民进党个人间的往来,而不是“党际”的互动。2013年8月11日,国台办进一步明确指出,民进党不改变“台独”立场,我们就不会与其进行党际交流。

练就一双“慧眼”

近期,民进党及其绿营人士掀起两个热点:一是针对岛内的“参选(台北市长)热”;二是针对大陆的“登陆热”。当然,下阶段可能还会有新的动作,比如2014年台湾的“七合一”选举,以及2016年的台湾领导人选举等。媒体一定要弄清这些“热”的本质,在报道中“对症下药”,而不能无所适从,人云亦云。

所谓的“参选热”,其实是绿营政治人物,为了扩大其政治影响力,增强其政治生命力的策略性举动。至于“登陆热”,则与“参选热”不同。其性质,属更高层级。媒体报道时更要加倍小心谨慎,严格把握。据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专家王建民分析,民进党及其绿营人士掀起“登陆热”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给台湾民众造成大陆与民进党有初步的政治互信的“假象”;二是误导台湾民众:不承认“九二共识”,民进党也可以处理两岸关系。

猜你喜欢

党际谢长廷陈菊
93%台网友批评谢长廷
蔡英文“捆绑”陈菊
女同学不懂温柔
我国党际协商民主的时代价值及完善路径
增强党际协商实效性问题研究
党际协商在中国式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
爱情无法栖息
我国党际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