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干骨折踝泵运动节律的护理研究

2014-11-02冯周莲

现代医院 2014年7期
关键词:踝泵踝关节肢体

冯周莲

踝泵运动是下肢骨折功能锻炼最简便、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通过踝关节的活动带动下肢肌肉收缩,加快血液回流,促进肿胀消除及肢体功能康复;术后早期的踝泵训练能使高凝状态的血液流动增快,抑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该护理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实惠,疗效突出,临床应用广泛。但踝泵运动临床护理操作方式不尽相同,有单纯的踝关节屈、伸运动,同时有踝关节的跖屈、内翻、背伸、外翻组合在一起的“环绕运动”;在持续时间和治疗周期上,各文献报道结果不一。鲍杰伟[2]踝泵训练方法:踝关节跖屈背伸训练1~2分钟后放松,每组30~50次,训练10~15次;刘梅[3]指导病人进行踝泵运动:背伸10 s后放松5 s,再跖屈10 s,此为一组运动,每天锻炼50组;李丽娟[4]在研究中报道:最大耐力维持背伸、屈跖各5~10 s,每次锻炼10~20个单元,每天锻炼10~15次。因此,寻找规范、合理的踝泵运动护理方法,是临床迫切需求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10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行髓骨钉内固定术后患者60例,骨折分型为Winguist分型Ⅰ型、Ⅱ型,Müller AO分型为A型,将纳入的60例病例根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采用分层随机化的分配方法分为2组,实验组:共例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35岁11例,36~50岁13例,51~65岁6例;小学程度5例,中学程度13例,大学程度12例。对照组:共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35岁12例,36~50岁13例,51~65岁5例;两组病例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比较均有可比性(p<0.05)。两组病例均为单部位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合并基础疾病、无沟通及语言障碍。为保证两组病例在实施过程中不受干扰,把同组病例安排在同病房,不同组病例不混合在同一病房。所有患者签署试验知情同意书。

1.2 训练方法

实验组:患者平卧位,术后第一天即开始进行踝泵训练:患肢踝关节从中立位缓慢匀速跖屈至45°后停留3 s后,再缓慢匀速达背伸30°,停留3 s至中立位,此为一组运动;10组/次,3次/天。对照组:将停留时间延长至10 s,其余方法保持不变。

1.3 观察指标

1.3.1 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HDI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血管检查软件由同一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监测活动周期股静脉血流变化,监测血流峰值,测量三个周期取其均值。

1.3.2 肌肉功能测定:通过Cybex-6000型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系统(Lumex Inc,New York)对患者进行患侧股骨屈伸肌群肌力测试,分别测试运动时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单次最大作功量(Totalwork,TW)、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和力矩加速能量(Torque Acceleration Energy,TAE)。

1.3.3 肢体肿胀程度评定标准[5]:I°: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尚存;Ⅱ°:肿胀较明显,皮纹消失,但无水泡;Ⅲ°:肿胀明显,皮肤硬紧,出现水泡,但无骨筋膜室综合征。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肿胀消除程度及天数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显效:肿胀治疗前后肢体差值≤0.2 cm,消肿时间<3天。有效:肿胀治疗前后肢体差值0.4~0.8 cm,消肿时间3~6天。无效:肿胀肢体治疗前后肢体差值≥0.9 cm,消肿时间>6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根据观察指标及结果不同,以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各项参数差异的显著性;所测值均以±s(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典型病例X片结果

2.2 两组股静脉血流、下肢屈伸肌群表面肌电图、肢体肿胀有效率及VAS评分。

2.2.1 两组股静脉血流观察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股静脉血流观察比较(±s)

表1 两组股静脉血流观察比较(±s)

注:表1结果显示,两组踝泵运动均在屈伸活动停留3 s时,股静脉血液达到高峰;而回流速度实验组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回流峰速度(cm/s)回流峰值时间(s)实验组<0.01 >0.05 52.3 ±3.6 3.1 ±0.5对照组 43.7 ±2.9 2.9 ±0.8 t 10.201 1.702 p

2.2.2 两组下肢屈伸肌群表面肌电图比较,见表2。

图1

表2 两组下肢屈伸肌群表面肌电图比较(±s)

表2 两组下肢屈伸肌群表面肌电图比较(±s)

注:两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指标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肌群指标PT(N·cm)AP(W)TW(J)TAE(J)屈肌群 实验组35.4 ±1.2 60.6 ±4.3 39.1 ±1.5 5.1 ±1.9对照组 34.1 ±2.7 57.8 ±2.7 36.8 ±3.8 4.2 ±1.4 t 2.410 3.021 3.084 2.089 p 0.019 0.004 0.003 0.041伸肌群 实验组 47.6±4.1 70.2±3.9 65.5±2.2 7.3±2.4对照组 45.5 ±3.4 68.3 ±1.4 62.8 ±4.3 6.1 ±1.2 t 2.160 2.511 3.062 2.450 p 0.035 0.015 0.003 0.017

表3 肢体肿胀有效率及VAS评分比较(±s)

表3 肢体肿胀有效率及VAS评分比较(±s)

注:两组肢体肿胀治疗有效率经秩和检验比较,1)p<0.05;两组VAS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治疗前比较,2)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3)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4)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5)p<0.05

肢体肿胀有效率 VAS 评分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11 16 3 901) 7.5 ±1.72) 4.1 ±1.43)=0.003对照组 6 14 10 701) 7.1 ±2.0 2)5.9 ±2.84)统计值 u1)=2.1586 t2)=0.834 t3)=8.456 t4)=1.960 t5)=3.149 p p1)=0.031 p2)=0.407 p3)=0.000 p4)=0.075 p5)

3 讨论

创伤及手术后肢体常伴肿胀,易引起静脉血栓,大量研究证实,踝泵运动能带动整个肢体肌肉群的协调运动,增强下肢胫前肌、股四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股二头肌等肌肉的肌力,而且可以防止肌萎缩[4],通过肌肉的主动活动挤压血液的回流,加快静脉血流速度,是改善下肢静脉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简易有效之法。且踝泵运动能增加股静脉血流的峰速度、平均速度与血流量[6]。相关资料显示,踝泵运动能提高血液循环80.1%的峰速度、100.7%的平均速度与7.8%的每分血流量[7]。

手术良好的复位固定为康复治疗提供解剖和力学基础,而术后有计划及科学的功能锻炼是至关重要的[8]。功能锻炼的原则是:尽早开始,坚持不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9]。踝泵运动是股骨干骨折患者最常用和有效的功能锻炼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踝泵运动方法与节律没有权威的标准与规范,文献报道也不尽相同,易小青[10]采用踝泵训练方法是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踝关节主动、用力伸直和屈曲,达到不能再伸直和再屈曲的程度,4次/天,分早、中、晚、睡前,3分/次。侯玉清[11]患者平躺在床上肌肉放松保持膝关节伸直,踝关节以匀速做1个跖屈和1个背伸为1组,8~10组/分,3~5分/次,3次/天足踝泵锻炼。笔者通过多年反复临床观察及研究,发现目前踝泵运动护理方法有待完善与改进。只有客观科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指导患者的功能锻炼,促进股骨干骨折患者达到更理想的康复效果,所以规范踝泵运动方法与节律尤为必要。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术后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时,宜尽量采取平卧位,相对其他体位效果更佳。早期的关节活动能使高凝状态的血液流动增快,抑制下肢静脉血栓[12]。通过观察股静脉血流发现,踝关节跖屈45°至背伸30°在3 s时与10 s时血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3 s时股静脉血流已达高峰,3 s后血流速度开始下降,表面肌电图结果显示,3 s时屈伸肌群力量达高峰,3 s后肌力开始下降。这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结论相佐。库洪安[12]及顾夙[13]研究证实足踝跖屈与背伸时间以持续2秒/次和3秒/次最佳。研究证实,肌肉收缩与舒张具有时限性,早期肌肉收缩、舒张速度过快,会影响泵出与接纳血液;后期肌肉收缩、舒张速度过慢,肌肉疲劳、活动力量减弱而影响效果。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踝泵运动将踝关节跖屈、背伸后维持停留3 s时,更有利于肢体功能康复,并非10 s或者时间越久越好。

总之踝泵运动是一个简单安全易行的锻炼方法,适用于除了踝关节骨折以外的下肢骨折及长期卧床病人[14],规范、合理、有效、方便、易行的踝泵运动,是临床需求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1]别明波,赵志彩,田翠英,等.系统康复治疗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33 -35

[2]鲍杰伟,王 力,涂 宏,等.丹参多酚酸盐联合踝泵运动疗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36例[J].江西中医药,2012,43(2):31 -32.

[3]刘 梅,丁亚萍,谢玉华,等.踝泵运动的系统化健康教育在下肢骨折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12):3256-3257.

[4]李丽娟,董晓莺,陈清丽,等.踝泵运动对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血栓形成的效果[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5):478-480.

[5]林秋丽,梁燕,邓敏婷,等.中药制剂贴敷疗法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20-21.

[6]虞胖胖.踝泵运动的护理对老年卧床病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心理医生杂志,2012,230:245.

[7]胡海澜.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J].血栓与止血学,2010,(12):234.

[8]叶庆林,罗春强,梁桂泉,等.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院,2011,8(11):50 -51.

[9]张秋玲,何小霞,冼敏瑶,等.护理干预对上肢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患者功能锻炼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2(11):76 -77.

[10]易小青,傅爱凤,付爱民,等.踝泵运动对预防外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6):36-38.

[11]侯玉清,黄 莉,谭舒尹,等.距骨骨折合并脱位患者的康复护理[J].护理学报,2012,19(1B):62 -63.

[12]库洪安,詹 燕,崔伯艳,等.高龄髋部术后足踝运动方法对下肢静脉回流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11,24(1):75-77.

[13]顾 夙,陈 贞.浅析高龄髋部术后足踝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1):41.

[14]苗海萍,张 娟,阎成美,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踝足部早期主动运动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5):2501-2503.

猜你喜欢

踝泵踝关节肢体
可量化式踝泵运动辅助器对预防腰椎骨折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踝泵运动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晕针后踝泵与髋泵操作疗效差异
肢体语言
踝泵运动简单易行的腿部锻炼法
肢体写作漫谈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