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扬州瘦西湖园林空间构成与社会功能探究

2014-11-01

艺术百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瘦西湖扬州园林

许 浩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一、引言

瘦西湖原名保障河,位于扬州蜀岗下。扬州原名广陵,隋代改称为江都,因为开凿京杭大运河扬州人口增多,物资在此集散,城市规模扩大。唐朝中晚期在此修建罗城,保障河位于罗城西,为南北向的运河,连通邗沟与南北护城壕沟,成为运输河道。后周世宗修筑周小城,至宋朝在此修筑宋大城,在城西侧以保障河为护城河。元末保障河北段淤塞,明嘉靖年间疏浚河道,河面变宽,形成保障湖。清代再次疏浚扬州原有的水系并加以贯通,保障湖一带商业繁荣。清代诗人汪沅赋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因此,保障湖、保障河又称为瘦西湖[1]。

古代扬州盐业发达。清朝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达到了全盛的水平。大批盐商在扬州居住经商,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盐商中绝大多数为徽商,他们在城内、城外均建有大量的园林。城外园林多沿着水系布局,且集中在瘦西湖区域。瘦西湖南至虹桥、北达平山堂蜀岗下,全长约4至5公里,河道宽100米左右,两岸汇集了盐商、官宦的别墅园林,另外还有一些寺庙园林、诗社、茶楼、饭庄。

康熙、乾隆均六下江南,其中,乾隆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共六次南巡江浙,均路过扬州。为迎接皇帝,当地官商缙绅在瘦西湖两岸修建了新的园林景点,除瘦西湖两岸园林以外,上下游水域两岸、乾隆路过之处均有园林景点和行宫的建设。沿河、沿湖之地成为扬州园林的精华所在。

二、瘦西湖园林的空间构成

瘦西湖南端河道转折处,称为丁溪。丁溪的水源来自于保障湖和南湖,与小秦淮水相汇。因为水道相汇,河面渐宽且河道曲折迂回,河两岸与河中的长岛建有虹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和冶春诗社。虹桥始建于明末,原为木板桥,栏杆为朱红色,又称红桥。清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拱桥,桥上有桥亭,如长虹卧波,成为虹桥揽胜一景。

虹桥西岸偏南为冶春诗社。康熙年间,曾建有茶肆——冶春社,后与田氏别墅合为一景,名曰冶春诗社。水边山地上多怪石丛竹,有数十间游廊,临水处建有重檐十脊方亭,名曰怀仙馆。馆旁边为冶春楼,楼南为槐荫厅,面阔三楹。冶春楼为方楼,北有小门与廊相通,廊两边红色栏杆,转折处为露台,上置石几和石墩,可聚会饮酒,廊向西转折与西侧香影楼相接(图1)。冶春楼北小门沿黄石台阶而下,可进入桥西草堂,堂后门通虹桥西路,草堂有露台伸出,台中建有六角欧谱亭和四方云构亭。

图1 冶春诗社与虹桥(图片来源:《平山堂图志》)

卷石洞天即古郧园,为清代洪征治家所有。洪家有两园,卷石洞天为小洪园,虹桥修禊为大洪园。卷石洞天以怪石和老树为特色。水中有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经过人工雕琢形成九狮形态,山上建有桥亭,题名曰卷石洞天。园门位于东边,经过群玉山房长廊至薜萝水榭,再从榭西沿着山路进入竹柏林。竹柏林中有黄石壁,高达十余丈,中间有房屋数十间,东面为契秋阁。游廊曲折,向西延伸与委宛山房相连。委宛山房前多种竹子,湖岸点缀太湖石,一侧建有修竹丛桂堂,堂后有红楼,下有丁溪水榭,面阔三楹,榭前有码头,后有射圃。射圃多种梅花,水边杏树苍古。

西园曲水位于卷石洞天西侧,西、南面临水,先后为西园茶肆、张氏和黄氏故园,乾隆年间归安徽歙县盐商鲍诚一所有。西园曲水中间为大型池塘,种植大量的荷花。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园林的东部,南为觞咏楼,楼前有码头,水边多柳树,穿插廊亭。觞咏楼边有平台与东边楼相连,再往东即为卷石洞天的射圃。东边楼墙壁开窗,用木槅嵌合,当射圃梅花开时,抽去木槅,梅花即为墙上图画,称为尺幅窗无心画。觞咏楼北侧为濯清堂,西侧游廊与拂柳亭相连。水池西边为新月楼,隔河与冶春楼相望,是赏月佳处。水池北岸为水明楼,窗户均镶嵌玻璃。水池西北角最高处为全园正厅“西园曲水”楼。

大洪园包括虹桥修禊与柳湖春泛两景。园门位于渡春桥东岸,门内为妙远堂,水边建有饮虹阁和饯春堂,水中有方壶状的岛屿,饯春堂后面为竹林小径。水边有码头,码头上岸与涵碧楼相连。涵碧楼后有致佳楼,面阔五楹,楼南为桂花书屋,并通过西向的游廊与水厅相连。水厅后种植大量的牡丹,再往西为领芳轩,轩后有阁台,宽十余楹。临水楼阁宽十余楹,中有修禊亭,外侧岸边临水的门厅宽三楹,题名曰虹桥修禊。渡春桥西岸为柳湖春泛,岸边大量地栽种柳树,中间有草阁,名曰辋川图画阁。阁后小路蜿蜒与流波华馆相通。馆西通过平板桥与湖心亭相连,亭东过水上曲廊通向小江潭。

长堤春柳位于虹桥西岸,大门与冶春诗社相对,曾为候选知府吴尊德居所。沿堤岸多种杨柳,岸边建有浓阴草堂,曲廊相连,尽头为丁头屋。长堤春柳旁边为桃花坞,河边堤坝上种满桃树,开满红色桃花。郑氏在桃花丛中筑园,园门设置在河曲处,园内建有疏峰馆。疏峰馆以西为绵延的丘陵,有泉水、深潭,山上种植桃花,红白相间,桃林中建有蒸霞堂。山坡上建有朱红色的阁楼,长达十余楹,与八角纵目亭相连,极目可远望赏莲性寺、长春岭、白塔等景观。桃花坞旁边为韩园,曾为韩朝醉别墅,内筑山亭,开凿有方塘,种满荷花,四周种植竹林(图2)。

长堤春柳北端为徐园。园内有池,环植桃柳,池内多种荷花。池北为面宽三楹的享堂,享堂东侧为碑亭,亭前有《铁镬记》,亭内为《徐园碑记》。园后为花圃,种植牡丹和芍药。

荷蒲薰风位于虹桥东岸,又名江园、官园、净香园,临水为江园水亭,亭上悬挂匾额“银堂春晓”,水边多养殖白鹅。亭外为清华堂,堂后有长廊,廊外竹林掩映,过竹林小径可达青琅玕馆,馆外接长廊数十楹,名曰春雨廊。廊下开园门,上挂匾额“绿杨湾”,门外水中建有春禊亭,亭上匾额曰“春禊射圃”。水中乱石筑成浮梅屿,将河道一分为二。浮梅屿与春禊亭通过小桥相连。绿杨湾园门内建有怡性堂,堂后为竹林,林中小径穿过园门可到达江山四望楼。江山四望楼旁边还有天光云影楼、秋晖书屋和涵虚阁。涵虚阁后窗位于绿杨湾廊内,可观赏水景。阁外建有小亭,亭内置四面屏风,上嵌“荷蒲薰风”四字。再往北为珊瑚林和桃花池馆,经春波桥向东渡过夹河可到达香海慈云。香海慈云遍种荷花,建有来熏堂和浣香楼。

图2 长堤春柳与韩园(图片来源:《平山堂图志》)

四桥烟雨位于荷蒲薰风以北,为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康熙年间,曾是大盐商黄氏兄弟的私家园林,又名黄园,乾隆下江南时曾赐名为趣园。园中有夹河,夹河上建有锦镜阁。锦镜阁为面阔三间的水阁,左右两间建在岸上,中间一间通河水,兼有桥和楼阁的特征,其两侧分别为竹间水际和四照轩。四照轩前为从桂亭,后为黄石石壁,一侧由曲廊与金粟庵相通,庵北为涟漪阁。涟漪阁以北为澄碧堂与光霁堂,堂面西,前有码头,与梅岭春深码头相对。光霁堂后面为池塘,池周边为廊舍,形态多变,名为云锦淙。水边岛屿上建有御碑亭,内置御赐趣园石刻。四桥烟雨中的四桥为虹桥、长春桥、春波桥和五亭桥。每当细雨连绵时,四桥就忽隐忽视,故称“四桥烟雨”。

小金山原名长春岭,又称梅岭春深,为蜀岗伸出的小山峰,四面环水。1757年,程氏于山上建关帝庙。关帝庙面宽三楹,庙前为码头,码头两侧为玉板桥和草堂。玉板桥上建有竹制的方亭,又名竹桥。草堂后面开辟上山小道,路边建有观音殿。山岭上多种梅花树,山上建有六方亭,名曰风亭,为小金山制高点,可南观瓜洲、北望蜀岗。岭西有一方亭,名曰钓渚,又名钓鱼台。钓鱼台三面临水,各开圆洞门,可借白塔与五亭桥之景。梅岭春深之景曾毁于咸丰年间,光绪年间重建,在湖边新建了月观。月观宽三楹,东面临湖,前有长廊,廊外疏柳三五株,为赏月观湖景场所。

莲花桥即五亭桥,建于莲花埂上,横跨保障河南北两岸,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所建。桥身上建有五座亭子,亭顶为四方攒尖庑殿顶,中间的亭子为重檐顶,其余的为单檐顶。桥身向两侧各挑出两个平台,作为亭子的基座。平台四面均有桥洞,共计十五个桥洞(图3)。

图3 莲花桥(图片来源:《平山堂图志》)

莲性寺位于莲花桥以南,原名法海寺,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寺门开在关帝庙旁边,寺中多种柏树,林中有三世佛殿和十余间庑廊。寺院后部建有五十三级台阶高的平台,台上有白塔,塔身内供奉观音大士像,样式仿照北京西苑白塔。塔下的便门通往得树厅和贺园,厅外为银杏山房。贺园即东园,建成于乾隆七年(1742),为山西临汾贺君召所建。内有云山阁、吕仙阁、青川精舍、春雨堂、醉烟亭、凝翠轩、驾鹤楼、杏轩、偶寄山房、踏叶廊、子云亭、嘉莲亭等。

为迎接乾隆南巡,两淮盐运使高恒开凿了莲花埂新河直抵蜀岗平山堂,河北岸建有白塔晴云、石壁流淙、锦泉花屿景点。白塔晴云位于莲花桥以北,岸边建有桂屿,屿后为花南水北之堂,堂边为积翠轩,轩前为半青阁,轩后还建有归云别馆、望春楼、西爽阁、林香草堂、芍厅等建筑。园中有小溪,流经半青阁前,溪流上架设板桥通行。芍厅实为茶屋,周围种植芍药十余亩。

石壁流淙为徐世业别墅园林,又名水竹居,是瘦西湖一处以水、石为特色的园林。整个园林区以矮墙围合,入口临水,称为如意门。如意门内种植有茂盛的牡丹,建有清妍室,屋后为瀑布溪流,溪流上架天然桥。河岸边有池塘,池边还建有花潭竹屿厅,与西爽阁前面的水路相连。静香书屋位于花潭竹屿厅后侧,周围多种梅花。过静香书屋登山坡可上半山亭,亭下多牡丹。山壁之中凿有观音洞,山石之中游廊忽隐忽现,曲折延伸至丛碧山房。山脚下建有碧云楼,楼旁建有静照轩,轩后建筑名为“水竹居”。水竹居内墙壁上挂有梅花道人元镇的画作,还悬挂有西洋画作品,画作后面嵌有机关,与后门相连。出后门则是溪流。徐履安在水竹居引进了当时罕见的西洋喷泉装置,可喷水高达屋檐,使其成为瘦西湖一带的名园(图 4)。

锦泉花屿为刑部郎中吴玉山的别墅,后来归扬州知府张正治所有。园内有两处泉眼,一处位于九池东南角,一处位于微波峡,泉水清澈。园内繁花似锦,最多为梅花,因此取名为“锦泉花屿”。园内建筑也多与赏花有关,如山坡上建有香雪亭、藤花书屋、锦云轩、梅亭、清远堂,微波峡东岸建有微波馆,馆后有绮霞楼和迟月楼,馆前半岛上有种春轩,后面复道与幽岑春色亭相连。

莲花埂新河南岸有蜀岗朝旭、春台祝寿、熙春台、廿四桥、篠园等园林景点。春台祝寿为汪延璋的私园,临河建有扇面厅,厅后游廊延伸至含珠堂。河堤内有一座长十余丈的池塘,池中种满白色莲花,池边建有镜泉楼。河堤上有花篱,堤上建有房屋,门上悬挂匾额,上书“玲珑花界”。

熙春台建于莲花桥对岸、莲花埂新河拐弯处,是为了给乾隆皇帝祝寿而修建。一层露台面积很大,三面为台阶,台上围以石栏杆。二层台上建有楼阁,楼阁三层,柱子与墙壁上画满云彩与牡丹的图案。屋宇上覆盖五色琉璃瓦,楼阁两翼建有螺旋状的复道,一侧通往重檐园亭,一侧通往露台,建筑风格富贵奢华,富于皇家气派。

图4 水竹居(图片来源:《南巡盛典名胜图录》)

廿四桥位于熙春台后,又名吴家砖桥、红药桥,桥上围以红色桥栏。桥北为筱园,原为种植芍药之处,面积约四十余亩,中央为芍药田,田中建有草亭,田后种植梅花。康熙四十五年(1716),翰林程梦星购买该地作为私园,名曰是园,在园外十余亩水中种满荷花,水上建有水榭。园内建有“今有堂”,堂后为修到亭,周围种植上百株梅花。园内开凿了月形池塘,池边种植芙蓉,池内养水鸟,石汀步跨水而过。今有堂南侧山坡竹林中建有来雨阁和畅余轩,堂北侧有馆松庵,周围种植有桂花、松树。由于河道淤塞,1732年,程梦星倡导盐商捐款疏浚保障湖,以保障其泄洪功能,又于两堤遍植桃树和柳树,成为瘦西湖一景。此后,是园原有的竹林枯死,马秋玉赠其竹,称其为筱园,水边建亭,即可垂钓,有可采摘莲藕,命名为小漪南。1755年,程梦星的好友、两淮转运使卢雅雨,出资修缮了筱园内的三贤祠,纪念三位著名文人:欧阳修、苏轼和王士祯,并将小漪南水亭改名为苏亭,今有堂改名为旧雨亭,堂后仿照弹指阁的式样建造了仰止楼。1784年,筱园归汪延璋所有。

蜀岗朝旭位于筱园以北、莲花埂新河西岸,是李志勋的别墅园林,后归张绪增所有。园内原有初日轩、高咏楼、月地云阶景点。张绪增在园内凿池筑山,池边建有来春堂,并种植了大片竹林,竹林外为射圃,后面山坡上建有草香亭。来春堂一侧建有造型如画舫一样的数橼潇洒临溪屋,水中建有双流舫。

蜀岗朝旭以北为万松叠翠。万松叠翠又名吴园,建筑多临水而建。河边建有春流画舫,画舫后面为桂露山房,旁边桂花成林。河边还建有清阴堂、旷观楼、涵清阁,以及风月清华厅,通过水廊、临水露台相连接。万松叠翠东临微波峡,与锦泉花屿隔峡口相望。

三、瘦西湖区域其他园林的构成

以瘦西湖为中心,河湖水域四通八达。扬州府城以北、以西的河道还建有大量的园林。从构成上来看,可以分为东北园林区、南部园林区和蜀岗园林区。东北园林区从高桥到四桥烟雨,包括竹西芳径、华祝迎恩、邗上农桑、平岗艳雪、临水红霞景点。南部园林区位于瘦西湖南侧、扬州府城以西,包括天宁寺、九峰园、砚池染翰景点。蜀岗园林区位于瘦西湖西北,包括功德山、双峰云栈、九曲池、万松岭、小香雪、平山堂、平远楼、西园等园林。

竹西芳径位于清扬州府城东北蜀冈上,地势平缓,建有上方禅智寺。上方禅智寺又名竹西寺,原为隋炀帝行宫,后改为寺院。山门外面为三间牌坊和浊河,门内建有大殿,左右伸出庑廊,一侧通芍药圃。芍药圃正门面阔五楹,门内中央为甬道,两侧种植槐树、榆树,甬道通往三间厅房,厅房一侧接长廊,廊壁嵌三绝碑,廊外为吕祖照面池。寺院一侧为竹西亭,亭西侧为昆台,相传为欧阳修游观所用。

华祝迎恩占据了府城东北高桥至迎恩亭一段水域。为迎接乾隆南巡,园林工程有淮南、淮北三十总商分工派段,于辛未年(1751)在两岸用档子法装点园林,设置香亭。档子法以板墙为背景,墙上覆色瓦,前有青绿太湖石遮掩,中间种植梧桐、柳树、绣球、竹子、松树等植物。香亭为三间,三面飞檐,亭顶为琉璃竹瓦。彩楼覆盖香瓜铜色竹瓦,顶棚全部铺满彩画,内部陈设与家具则有落地罩、单地罩、五屏风、插屏、宝座、书案、天香几、迎手靠垫等。地缸内栽培有万年青、寿桃、佛手香橼等盆景,架上放置有博古器皿书籍等。除彩楼香亭以外,还有装饰豪华的香棚,辅以音乐锣鼓,在河两岸为迎接皇帝銮驾一直排列至迎恩亭。迎恩亭前为迎恩桥,石砌,桥上建有过桥亭。华祝迎恩所占的水域称为迎恩河,迎恩河向西流过迎恩桥后分为两条支流,一条支流向西流入保障河,另一条支流向南流到扬州府城北门。

邗上农桑位于迎恩河以西,是乾隆年间奉宸苑卿王勖营建。它仿照清康熙《耕织图》建造。迎恩桥向西,临堤建造了亭子,亭旁放置了数部水车。其西侧以土山为堤,山上多种植桃树,山后为村舍,一片雅致朴素的田园风光景色。再往西为仓房、仿西洋式水车、盍饷桥、歌台,歌台后有祠堂,堂前有浴蚕房等。浴蚕房以西为杏花村舍,河道曲折幽深,水边柳树映衬,鸥鸟白鹭栖息于此。杏花村舍东部有绿桑亭等,亭外多种植桑树。林木之间建大起楼,楼下长廊连通染色房、炼丝房。附近还布置有经丝房、听机楼、东织房、西织房、纺丝房、成衣房、献功楼等建筑物。

邗上农桑对岸为平岗艳雪。此处河道逐渐宽广,水面种满香蒲、荷花,岸上建有清韵轩,坡上种蔬菜,水中多鱼。清韵轩后面山坡陡峭,坡上建有艳雪亭。岸边建有渔舟小屋,植物以梅花为特色。其南侧、长春桥西为临水红霞。

临水红霞为桃花庵所在。此处野树成林,多为松树与楸树,水草茂盛。林木之间有茅屋数间,旁植桃树数百株。岸边有屿,屿上有茅亭,亭上挂有匾额,上书“螺亭”。亭南有板桥与穆如亭相连,亭北有台阶通向“临水红霞”牌坊。桃花庵位于螺亭南侧,正殿宽三楹。殿后为飞霞楼,一侧为见悟堂,堂后为僧舍。飞霞楼后为红霞厅,厅宽三楹,厅上悬挂匾额“千树红霞”。千树红霞厅与桐轩相连,厅、轩之间为曲廊,廊中有小桥跨溪流而建,通向两座亭子。桥东为枕流亭,与“临流映壑”室通过曲廊相连。远处为平缓的丘陵,梅树成林,花开如雪,山坡上建有艳雪亭和水心亭,名曰“平岗艳雪”。

南部园林区包括天宁寺、九峰园、砚池染翰景点。扬州府城西北有城门名曰天宁门,又名拱宸门,门内为天宁街,门外即为天宁寺。天宁寺为扬州八大刹之首。东晋时期扬州刺史谢安在此建有别墅,后来谢安舍宅建谢司空寺,东晋义熙年间天竺国高僧佛驮跋陀罗在寺内华严堂翻译《华严经》,成为佛教圣地。唐代武周年间寺名改为证圣寺,北宋徽宗时期改名为天宁禅寺,宋高宗南渡时曾短期居住于此。明代屡次重修,清代时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数次在此居住,因此天宁寺建有较为完整的行宫设施。

天宁门前为护城河,河上架桥,通往天宁寺大门。寺门前为华表。寺院建筑为中轴对称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楼,两侧廊房近百间。山门殿为单檐歇山顶,开三门,天王殿亦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有回廊,前后有月台。万佛楼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为重檐三层歇山楼阁。行宫位于天宁寺西园枝上村旧址,大宫门位于南侧,沿甬道向北依次为二宫门、前殿、寝殿。甬道东侧分别为戏台、前殿、垂花门、寝殿,甬道西侧为西殿、内殿和戏台,大宫门两侧为朝房、茶膳房、护卫房。行宫后门与重宁寺相通。西殿前面为御花园,园内正殿为大观堂,堂边为文汇阁。文汇阁,又名御书楼,是清代贮藏《四库全书》的南三阁之一,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阁高三层,梁柱上描绘书卷图案,悬挂“东壁流辉”匾额。文汇阁一层收藏有《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经部,二层藏有《四库全书》的史部,三层藏有《四库全书》的子部和集部[2]。

九峰园原为九莲庵所在,安徽歙县汪氏购得其地,将其改造为别墅园林,名曰“南园”。乾隆年间,园主在其中放置九块太湖石,大小不一、玲珑剔透,故名九峰园。大门临河,左右配房各五间,门内为深柳读书堂,堂后曲廊与毂雨轩、延月室相连,延月室东南为玉玲珑馆。毂雨轩与玉玲珑馆之间种植数千株牡丹,轩后曲廊数折通向御书楼。御书楼一侧为雨花庵,庵中为观音堂,一侧为水廊,廊外为河道。临湖堤上建有方亭,亭上挂匾额名曰“临池”,亭前小码头可以停泊画舫。堤旁还建有风漪阁,通过烟渚吟廊与海桐书屋相连。风漪阁面阔三楹,阁前湖面开阔,遍种荷花,堤岸边种植松树、榆树、梅花树、柳树,是九峰园附近风景最美的区段[3]。

扬州府城南边有三岔河口,扬州运河经此河口分为两条支流,一支从瓜洲入江,一支从仪征入江。高旻寺坐落在三叉河口岸边,是禅宗四大道场之一,与镇江金山寺、宁波天童寺、常州天宁寺并称为禅宗四大丛林。高旻寺始建于隋代,清初顺治年间漕运总督吴惟华在岸边建造七级塔,名曰“天中塔”,塔旁建三进寺院。康熙皇帝南巡时,看到塔身老朽倾斜,想从大内拨款修缮,江宁织造兼巡盐御史曹寅组织盐商捐款修建塔庙,并建造行宫供康熙在此短期休息居住,康熙赐其名为“高旻寺”。乾隆南巡时也曾驻跸于此。高旻寺行宫为宫苑分置格局,宫廷区为三路多进院落布局,中路依次为大宫门、垂花门、前殿、中殿、后殿、后照殿,东路为宫门、垂花门、西配房、正殿、后照殿,西路为书房、西套房。苑林区位于宫廷区西侧,包括亭桥、戏台建筑、歇山楼、万字亭、卧碑亭等园林建筑,溪流池塘形成贯穿全园的水系,与外围塔湾相通(图5)。

图5 高旻寺行宫(图片来源:《南巡盛典名胜图录》)

蜀岗位于瘦西湖水系西北端,是扬州地势最高处,有三个山峰,东峰有观音阁、功德山,中峰有万松岭、平山堂、法净寺,西峰有五烈墓,三峰中间为九曲池,池南河道与保障湖相连。九曲池边建有平山堂坞,坞中建有接驾厅,三重檐攒尖屋顶、飞檐反宇,造型精巧。据传,北宋初年,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进驻扬州后起兵造反,被宋军平定,为纪念平叛胜利,宋太祖命人在九曲池畔立波光亭。1166年,扬州郡守周淙重建波光亭。1199年,郭果在池畔重新建亭,名曰借山亭。九曲池与中峰、东峰的山凹处合称双峰云栈,两峰凹处为山洞,洞中有泉水激流而出,形成数级瀑布,泄入九曲池中,瀑布边上建有听泉楼。水边还建有环绿阁和露香亭,沿水系与山壁建有栈道木桥,称为“松风水月”。

功德山又名观音山,位于蜀岗东峰,山脉东南一直延伸到莲花埂莲花桥。山中观音寺建于明代,内有面阔五楹的大殿、地藏殿、百子堂等建筑物。山门外有方形池塘,名为天池。从观音寺便门下山可直至松风水月桥与德胜湖,湖中多荷花,湖边建有观水楼。

中峰东侧为万松岭,岭上多植松柏,并建有万松亭。亭西坡下有十亩梅园,又称为“小香雪”,园内开辟有水塘,塘边有草屋竹桥,名曰“小香雪居”。法净寺原名大明寺、栖灵寺、西寺,始建于宋朝。宋朝时寺内曾建有九级多宝佛塔,后烧毁。明代郡守吴山平在原址重建寺院。雍正年间,汪应庚出资在寺内建起了前殿、后楼、山门、藏经楼、云盖堂等建筑物,山门外壁上刻了金坛蒋衡书所写的“淮东第一观”五个大字。

法净寺西侧为平山堂。平山堂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此后,数度损毁、复建。康熙年间再次修复,园内筑有石砌的行春台,主体建筑平山堂位于行春台上(图6)。乾隆初年汪应庚再次重建,增加了洛春堂和西园。西园内开凿池塘,池中岛屿上建有覆井亭、荷花厅,池边建有观瀑亭和梅花厅,梅花厅旁石壁之中有泉涌出,其水甘美,被誉为“天下第五泉”。法净寺东南侧建有平远楼,也为清朝汪应庚所建,名称模仿平山堂而来。楼高三层,楼后有关帝殿、晴空阁,楼下便门直通小香雪[4]。

图6 平山堂与法净寺(图片来源:《平山堂图志》)

四、瘦西湖园林的社会功能

清朝康熙与乾隆皇帝均六次下江南,其目的包括视察水利河工、检查吏治、查勘京杭大运河沿线情况、安抚民心、笼络知识分子、加强与江南士绅的联系、考察江南风土人情等。扬州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区段,同时又是明清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清朝皇帝南巡的必经之路,瘦西湖区域也成为康熙与乾隆皇帝游览的主要场所。康熙路过扬州时曾到过大明寺、平山堂、高旻寺,并为高旻寺题匾。高旻寺行宫与天宁寺行宫成为扬州主要的行宫设施,供皇帝及其随行人员驻留。

瘦西湖区域原来就存在着一些扬州富商与官僚的别墅园林,为迎接皇帝南巡,同时也为了取悦皇帝,扬州的富商在湖边新建、修复了大量的园林,极大地促进了瘦西湖园林营造的发展。清廷皇帝在瘦西湖区域领略了江南造园艺术的精髓,留下了大量的御诗、题字、赐名,并命画工将园林胜景描绘下来,成为传世之作。清廷皇帝回到京城后,在其所营造的皇家园林里吸收了瘦西湖园林的做法,如圆明园中的水木明瑟,即为仿照水竹居而建。

乾隆南巡时,为笼络江南士绅与知识分子,将一部《四库全书》收藏在天宁寺行宫御花园文汇阁内。《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历经十年编纂完成的巨型丛书,共收书约3500种,对中国古籍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库全书》一共誊写了7部,乾隆将其中1部放置于扬州御花园,而且专门颁布圣旨允许有兴趣之人到文汇阁查阅抄写,可见扬州御花园文汇阁实际成为文化传播的平台。而扬州的盐商对于该书的编辑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四库全书》工程刚开始时,征集图书12000种,扬州盐商马氏进书776种,为私人进书最多者[5]。

除了富商以外,文人官僚、知识分子也在瘦西湖营造园林,并将其作为文人雅集、游兴赋诗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瘦西湖园林文化的传播。文人聚集在瘦西湖区域的景观绝佳处,举行修禊活动,其中以王士禛、孔尚任和卢见曾的虹桥修禊最为著名。王士禛,号渔阳山人,清朝初期著名文学家、诗人、鉴赏家,康熙年间曾出任扬州推官。王士禛在扬州期间已经成为文坛领袖,他于康熙初年(1662)在虹桥主持规模盛大的修禊活动,并作《浣溪沙》三首,其中名句有:“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康熙三年,王士禛再次主持虹桥修禊,参加者甚众,王士禛作《冶春绝句》二十首,名扬天下。为纪念王士禛,扬州人在瘦西湖湖畔修建三贤祠,将其与欧阳修、苏轼并列。孔尚任,孔子后裔,清初著名文学家、戏曲作家,中国戏曲名著《桃花扇》的作者。康熙二十七年(1688),孔尚任在扬州为官,曾游历梅花岭、平山堂,为其文学创作收集素材,并再次举行虹桥修禊活动,由于参与者来自八省,又称为“八省之会”。卢见曾,号雅雨山人,著名的文人官僚,于乾隆年间出任两淮转运使,不仅组织疏浚扬州河道,还在瘦西湖区域修建、恢复了大量的园林景观,是瘦西湖区域园林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卢见曾喜欢结交文人,数次组织虹桥修禊活动,当时的著名画家、文人,如袁枚、郑板桥等都与其有交往。乾隆二十二年(1757),卢见曾于倚虹园虹桥修禊厅主持修禊活动,作七律四首,和修禊韵律者达七千余人,最后编辑诗集三百余卷。卢见曾绘有《虹桥揽胜图》,使虹桥之景传誉天下,并将瘦西湖二十四景刻在骨牌上,作为行酒令的筹签,随着这种骨牌在文人雅集的范围传播,瘦西湖的园林风景声名远扬。

[1]陈薇.城河湖水一带绿杨城郭一体——扬州瘦西湖研究二则[J].中国园林,2009,(11).

[2]吴岭梅.文汇阁与四库全书[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4).

[3]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757.

[4][清]李斗著,许建中注评.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韦明铧.心祭扬州文汇阁[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06).

猜你喜欢

瘦西湖扬州园林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美丽的瘦西湖
扬州的夏日
清代园林初探
十二月的瘦西湖
瘦西湖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Parks In Yangzhou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