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仲舒“三统说”与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构建

2014-10-30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五德朝代董仲舒

藏 明

(邢台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一、董仲舒“三统说”的主要内容

“三统说”是董仲舒在对“五德终始说”进行吸纳和借鉴的基础上①,结合并利用以往的古史系统与历法,以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为立足点,进而形成的一套关于历史发展的理论体系②。该理论以“白”“赤”“黑”作为朝代确立的象征,董仲舒言:“故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时正白统。……文王受命而王,应天变殷作周号,时正赤统。……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1]186-187。”可见,董仲舒认为:商代以“白统”立国、周代以“赤统”立国、新王以“黑统”立国。除此之外,三统所对应的历法、礼乐也各不相同[2]330。

表1 三统说所规定的历法、礼乐

而且,董仲舒还根据帝王的亲疏远近,对三统说的君王谱系进行了扩展。董仲舒言:“故圣王生则称天子,崩迁则存为三王,绌灭则为五帝,下至附庸,绌为九皇,下极其为民[2]202。”可见,董仲舒创建的三统说“把黑统、白统、赤统与朝代相对应,并将朝代的发展置于三统的循环当中,朝代与哪个统相对应,就采取哪个统的礼乐制度。他把本代和前二代列为‘三王’(即本届的三统),三王之前的五代列为‘五帝’,五帝之前的一代列为‘九皇’,一共是九代。所以三王,五帝,九皇,都不是固定的名称而是推移的名称,好像亲属之有高祖、曾祖和曾孙、玄孙一样”[3]224。更为重要的是,三统说“是一种天人感应说在历史领域的运用,是既带有进化又兼有循环的特色的,其目的是为汉王朝统治的合理性提供论证”[4]492。

二、董仲舒“三统说”的循环顺序

关于三统的循环顺序,学术界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三统循环的顺序是:赤—黑—白,起于赤统,终于白统,政权始于夏的前一代[5]443。其二,三统说的循环顺序是:黑—白—赤,起于黑统,终于赤统,政权始于夏代[2]330-331。但是,对“三统说”进行深入探究后却能发现,其循环的顺序是:白—赤—黑,起于白统,终于黑统,政权始于商代。

首先,在董仲舒《春秋繁露》帝德谱中出现的古代圣王中,“神农”是所有圣王中,历史最久远的一位。而董仲舒又言:“故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时正白统。亲夏故虞,绌唐谓之帝尧,以神农为赤帝[1]186。”可见,如果“三统说”不是以商代的白统为始,自然不会把年代最久远的“神农”安排在这个朝代。

其次,商代是以神农为赤帝,而周代“尚推神农为九皇,而改号轩辕谓之黄帝”[1]199。按照此等顺序类推,周的下个朝代(汉)则应该是“推黄帝为九皇”,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先有“圣王”,而后有“天子”,然后有“三王”,再有“五帝”,次有“九皇”。关于这些称谓又有什么衡量的标准呢?董仲舒认为是“远者号尊”“近者号卑”[1]200。再者,在五德终始说中,黄帝是与土德相联系的,汉武帝也曾下诏认为,汉家与黄帝都是“率应水德之胜”[6]1260。可见,“汉武帝认为汉代与黄帝一样,都应隶属于土德”[7]112-114。所以说,新兴的帝王以黄帝为九皇,是与武帝朝的改历运动相契合的,而只有三统说始于商代,新兴的帝王(汉武帝)才能“推黄帝为九皇”。

最后,虽然董仲舒言:“三正以黑统初[1]191。”但是,其言的三正非三统,顾颉刚也认为:“三统说是用三正说作骨干而又截取了五德说的一大半而作成的[3]120。”何谓三正?董仲舒言:“其谓统三正者,曰:正者,正也,统致其气,万物皆应。”即正统;“法正之道,正本而末应,正内而外应,动作举错,靡不变化随从。”即治国之道;“凡岁之要,在正月也。”即正朔[1]197。

可见,董仲舒所认为的“三正”是指:正统、正朔、治国之道。“正统”统摄着万物的变化,正统正一切皆正;“法正之道”即为治国之道,其会根据白统、赤统、黑统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正统”“法正之道”确定以后,董仲舒又对正朔做出了规定。“三正以黑统初”的下一句话为“正日月朔于营室,斗建寅”[1]191,“建寅”即是以正月为岁首;而白统的正朔是“建丑”,即以十一月为岁首[1]193;赤统的正朔是“建子”,即以十二月为岁首[1]194。所以,“三正以黑统初”是在讲黑统的岁首要早于白统与赤统。更为重要的是,董仲舒所言的“三正以黑统初”意在强调,新兴的帝王(汉武帝)在改制的过程中要更正白统(商)、赤统(周)在正朔方面的缺点,以及在治国方面的不足③。

无论“三统说”的循环顺序是赤—黑—白,还是黑—白—赤,二者并不与白—赤—黑的循环顺序相矛盾。因为,董仲舒所言的“三统说”是“三而复”的,如果按照白—赤—黑的循环顺序,白统商的上一代应该是夏的黑统,这就是黑—白—赤的循环顺序;再以此类推,黑统的上一个朝代应该是赤统,这也就是赤—黑—白的循环方式,所以,三种循环方式的实质是相同的,只是由于选取的起始朝代不同,才造成了三种循环之间的差异。

表2 三统说的循环顺序

三、董仲舒“三统说”与改制

董仲舒言:“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1]185。”

董仲舒在回答王者如何改制的问题时,一方面谈到“历各法而正色”“作国号,迁宫邑”,另一方面又谈到“礼乐各以其法象其宜”“易官名,制礼乐”。可见,董仲舒认为,受命于天的君王,除了改正朔,易服色之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礼乐制度,以便一统天下[1]185-186。

那么,“黑统”“白统”“赤统”究竟对应着何种礼乐制度呢?就“黑统”的改制而言,董仲舒认为:“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乐制宜商,合伯子男为一等[1]187-191。”就“白统”的改制而言,董仲舒认为:“作濩乐,制质礼以奉天[1]186-187。”就“赤统”的改制而言,董仲舒认为:“作武乐,制文礼以奉天[1]187。”

可见,“黑统”对应的礼乐制度为“商”,“白统”所对应的礼乐制度为“质”,“赤统”所对应的礼乐制度为“文”。而“商”“质”“文”又是董仲舒所言的“四法”中的一种。所谓的“四法”,即“一商一夏,一质一文”,它们是四种不同的礼乐制度[8]91。

表3 三统说所规定的文、质、夏、商

董仲舒又言“故天将授舜,主天法商而王”“天将授禹,主地法夏而王”“天将授汤,主天法质而王”“天将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此处所提到的汤“主天法质”与上文所言的白统“制质礼以奉天”,都是在讲商朝应该遵从质礼,而文王“主地法文”与上文所提到的赤统“制文礼以奉天”,都是在讲周朝应该遵从文礼。并且“四法如四时然,终而复始,穷则反本”[1]212。如果,按照一商一夏、一质一文的循环顺序,白统(商朝)尊质礼,赤统(周朝)尊文礼,那么,继周而起的新兴王朝(汉朝)应该是“主天法商而王”,其礼乐制度则是:“其道佚阳”即主张盛阳;“亲亲而多仁朴”即主张仁义质朴;“立嗣予子”即把王位传给儿子;“笃母弟,妾以子贵”即信任母弟,妾因子而显贵;“昏冠之礼,字子以父”即在婚礼、冠礼时父亲给儿子命字;“别眇夫妇”即辨夫妻之别;“对坐而食”即夫妻对坐进食;“丧礼别葬”即夫妻要分开而葬;“祭礼先臊”即祭祀时用猪的肥肉肥油;“夫妻昭穆别位”即夫妻分为左右而祭祀;最后是“封禅于尚位”即在地势高的地方祭祀天地[1]205-208。

需要指出的是,“三统”不是独立运行的,而是与“四法”“五帝”“九皇”等相结合而存在的。何为“五帝”“九皇”?

表4 三统说中的五帝、九皇

如表4 所示:有一个新王起来,他要封前二代之王的后人为公,连自己的一代合成三王;又改号这三王前的五代之王为帝,是为五帝,封他们的子孙以小国;再把这五帝的前一代之王去了帝号,改号为九皇(从新朝倒数上去,至五帝的前一代,是第九代,故曰九皇;不是有九个皇)[3]124-125。

而且,“五帝”“九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神农”在白统中为“赤帝”,在赤统中又是“九皇”,所以“五帝”“九皇”不是特指具体的君王,而是随着“三统”不断变化的。董仲舒认为,王者有“再而复者”“三而复者”“四而复者”“五而复者”“九而复者”,君王只有了解“四法”“三统”“五帝”“九皇”的相辅相成循环之道,才能“通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山川、人伦”即体阴阳、查四时、辨日月、明人伦,进而“号称天子”,即真正的受命于天[1]200-201。

四、董仲舒“三统说”与更化

董仲舒言:“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1]17-19”可见,董仲舒认为,新兴帝王改制的内容仅是正朔和服色,而不包括习俗、文义。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董仲舒的“三统说”只讲循环,不谈发展④。然而,董仲舒认为,只有在“尽如故”的情况下,习俗、文义才不需要发生改变,但如果“尽如故”的情况不复存在了,习俗和文义就需要更化改制了。董仲舒言:“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9]2518-2519。”

所以,继乱世的圣王需要“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即对乱世的弊政进行更化[9]2504。

周代末期“大为亡道”,但秦不仅没有对周末的弊政进行更化,反而推酷刑、毁礼义、兴杀戮,使王道尽失。然而,西汉建立之初,同样没有对秦朝的弊政进行更化。贾谊认为,汉初之时,商人与官吏狼狈为奸,竞为奢靡,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得道德沦丧。不仅如此,贾谊还意识到汉初社会存在着诸侯割据、匈奴侵扰、贫富差距严重等问题,社会形势犹如“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9]2230。

因此,董仲舒认为“秦受亡周之弊,而亡以化之”,而“汉受亡秦之弊,又亡以化之”。秦、汉都没有对乱世的弊政进行更化,可见,武帝之时“夫继二弊之后,承其下流,兼受其猥,难治甚矣”[9]1332。

所以,董仲舒希望利用“三统说”来解决汉代所存在的诸多弊政。“三统说”认为“继治世者固然其道统守一,但继乱世者则因前代失道而必须更化”[10]91。

可见,按照“三统说”的要求,武帝朝应对秦与汉初的“乱世”进行更化和改革。

董仲舒进而认为,汉朝没有善治天下的原因在于“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所以,进行更化改制,解决西汉社会的诸多弊病,也就势在必行了。只有进行更化,才能“灾害日去,福禄日来”[9]2504-2505,西汉的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再者,董仲舒言:“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9]2518-2519。”可见,“三代因善于变道而国运长久的成功经验,也为董仲舒的改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11]。所以,董仲舒才会言:“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捄,当用此也[9]2518。”可见,西汉社会的诸多弊病、以往社会的治世经验,都对“三统说”更化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可见,“三统说”既是一种历史观,又是董仲舒借以改制的重要手段。通过“三统说”,董仲舒的改制不仅仅包括改正朔、易服色、徙居处等,还包括政治、教育、人伦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内容,其力图对汉武帝以前的诸多政策进行全面的革新[2]369。

五、董仲舒“三统说”的最终归宿

在董仲舒的“三统说”中,政权循环的顺序是:白—赤—黑。董仲舒将黑统置于政权循环的终点,其目的就在于希望新兴的帝王可以吸取白统、赤统的治世经验,做到趋利避害,善治于天下。所以,董仲舒才会言:“《春秋》作新王之事,变周之制,当正黑统[1]199。”其又引孔子之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9]2518。”

可见,董仲舒认为,西汉王朝只有避除以往朝代的诸多弊政,才能完善自身的统治。

“三统说”截取了“五德终始说”的金德、火德、水德,而删除了木德与土德。有的学者认为,“三统说”对“五德终始说”进行截取的目的,在于利用五德说的影响力来宣传自身的学说[2]332。有的学者则认为,由于限于三正之数,三统说不得不把土德的黄和木德的青牺牲掉而已[3]120。但是,深究其因却能发现,“三统说”对木德与土德进行删除的真正目的,在于确保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白—赤—黑之间是相胜的循环,如果,三统说中存在土德,那么按照五行相胜的原则,土(尚黄)克制水(尚黑),即土德会对汉朝所属的黑统产生相胜的克制作用,而且土德会代替黑统成为新生政权的象征。如果,三统说中存在木德,那么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水(尚黑)生木(尚青),即黑统会派生出木德,而且木德会代替黑统成为新生政权的象征。可见,“三统说”对木德与土德进行删除,既是为了防止其他政权对汉朝的克制,又是为了防止汉朝派生出新的政权。

无论是“三统说”白—赤—黑的循环顺序,还是“三统说”对木德与土德的删除,其目的就是要确保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所以,董仲舒言:“改正之义,奉元而起。”受命而王的天子,只有进行改制,才能“统天下”“朝诸侯”“遐方各衣其服而朝”,进而“明乎天统之义也”[1]195-197。

可见,董仲舒认为,君王只有按照“三统说”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制,才能统一正朔、服色,外夷、诸侯、大臣才能臣服,君王自身才能真正做到受命于天,建立大一统的政权。所以,就像孙长祥所言的那样:三统说“尝试结合受命与改制的问题,解释如何确定汉朝法统的存在与新王朝成立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如何调合汉初以来封建与专制制度的争论,维持与保障汉代大一统政权合理而稳定的存在,并促使安和乐利理想社会的实现”。其实质是“曲折地把这种大一统的观念表述出来了”[12]23。

注释:

① 就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的关系而言,在汉武帝时期,“讲《春秋》之学的人对着五德说的流行颇眼红,就截取了它的五分之三,将汉的水德改为黑统,周的火德改为赤统,商的金德改为白统,使得五德说的法典都适用于这一说,见得他们立说的有据。只是夏在五德说中为木德,在三统说中为黑统,有本质上的冲突。但他们说:“不妨,孔子志在‘行夏之时’,所以《春秋》用的是夏时,即此可以证明夏和《春秋》是同在一统的”。顾颉刚所言的截取“五德终始说”的学说,就是董仲舒的“三统说”。在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中有“二十三篇,皆言阴阳五行,殆占全书之半。其中所含精深之哲理固甚多,要之半袭阴阳家言。而绝非孔孟荀以来之学术则可断也”。虽然,梁启超的论断存在偏颇,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董仲舒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阴阳家的影响。而“三统说”同样受到了“五德终始说”的影响。侯外庐就认为:“三统说对五德终始说有所继承。”徐兴无认为:董仲舒“运用了斗建的历学理论,在战国秦汉间流行的五德终始说中,插入极具儒学色彩的三统论”。范立舟则认为:“‘三统’说实际上不过是邹衍‘五德终始说’的一种简化。”而且,有的学者还认为:“董仲舒的‘三统说’以邹衍‘五德终始说’作为基础,并在历法革新、因循顺序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发展。”

除此之外,顾颉刚认为:“我们在明瞭了五德终始说以后再来看这种学说,不消说得这是从五德说蜕化出来的。‘三统说’在循环方式、制度建设、颜色属性等方面都与‘五德说’相同,只不过,‘三统说’以三为一小循环、十二为一大循环,‘五德说’则以五作为循环的基数。”杨向奎则认为:“三统说的内容是由五德终始说蜕化出来的。五德说是以五为纪的循环,三统说是以三为纪的循环。不仅如此,三统说在颜色划分、礼乐制度等方面都与五德说相同。”可见,“五德终始说”确实对“三统说”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三统说”对“五德终始说”的借鉴而言,首先,二者都以颜色作为朝代的象征。“在三统中,三色与朝代的配合,乃来自五德终始的五德之色,则至为明显”。在“三统说”中,商是白统、周是赤统、新王是黑统,而在“五德终始说”中,商属于金德、周属于火德、新王属于水德。那么,三统说中的“三统”与五德终始说中的“五德”在颜色的属性上究竟有何关系?墨子认为“青龙位于东方”“赤龙位于南方”“白龙位于西方”“黑龙位于北方”。可见,墨子所言龙的颜色与‘三统’的颜色相同,但其又与‘五德’的颜色有何关系呢?如果用《管子·幼官》之语与其相参看,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管子·幼官》言“旗物尚青,兵尚矛”,“青”即为木用事;“旗物尚赤,兵尚戟”,“赤”即为火用事;“旗物尚白,兵尚刃”,“白”即为金用事。“旗物尚黑,兵尚胁盾”,“黑”即为水用事。可见,“三统说”所言的朝代隶属颜色与五德终始说是一致的。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三统说以赤白黑三色成为赤统白统黑统,则可确断为仲舒渗糅了五德终始的创说。”其次,二者都认为政权是按照相胜的顺序循环更迭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历朝历代都有自己所契合和对应的五德中之一德,它决定着该朝代的兴衰。历史发展是按照五行相胜的顺序,一代一代循环往复的。政权转移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矛盾性,又按照始于土终于水的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而“三统说”也认为政权转移是按照白统、赤统、黑统的顺序循环相胜的。所以,“二者都以循环论解释历史”的发展。再次,二者都比较注重“圣统”的建设。无论是“五德终始说”中的黄帝、禹、汤、文王,还是“三统说”中的汤、文王,这些人都是古代著名的圣王。三统说与五德说以他们作为朝代的象征,意在强调新生政权的合法性,并认为继位帝王会像圣王一样善治天下。最后,二者都意在为新王立命。“五德终始说”将未来的王朝设定为“水德”,其目的是为燕昭王的称“北帝”运动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而“三统说”则借鉴了“五德终始说”为新王立命的理论,其将新生的政权设定为“黑统”,目的就在于为汉武帝的改历提供天命上的支持。

就“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的区别而言,有的学者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其一,五德之相克,是五种不同性质的君权和治术轮流当朝执政,其改制易服色象征着质的差别。而三统之改制,是有其改制之名而无改道之实。正统王道只有一个,三统在形式上的变易,不过是后一代为纠正前代的过失以回归天道的措施。其二,五德解释朝代之更替以武力之相克征服,三统解释君权之转移以天命之相授相承相继。其三,五行宇宙观的最基本原则是变易,三统的最基本原则是天与道之永恒不变。其四,五德所代表的五种君权与治术依次循环,各当其中,并无道德价值上的优劣。而三统否定秦,以及任何类似秦的‘乱世’,有历史的合理性”。

但是,上述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其一,三统说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并非原地踏步,“具有历史进化的意味”。其二,三统说也同样认为,朝代之间存在着相胜的革命关系。“相生的五行说,不曾被世主欢迎,因为它主张天道有一定的循环,而唯有德者可以承天命。相胜说则不然,可以力取,汉高祖就是因斩白蛇而得天命的”。“三统说”主张为新王立命,其所言的“白统”商代与“赤统”周代之间就存在着相胜与相克的关系。其三,在三统说,并没有所谓的朝代优劣之分。“在汉初立五德说时,就以汉直接承周,不把秦当作一德。而董仲舒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是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似在为汉立制”。因为,三统说在帝德谱中删除了秦朝,所以,三统中的“白统”“赤统”“黑统”均被认为是受命于天,它们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

而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的最大区别大致可以分为三点。首先,“董仲舒‘三统说’所描述的历史更为久远,其在‘九而复’的循环中,将古代的圣王追溯到了庖牺氏。而‘五德终始说’以五代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只是将古代的圣王追溯到了黄帝”。其次,“三统说比较重视文物制度的历史循环,而五德终始说则更关心政权转移的规律和法则”。或许是由于文献的缺失,或许是由于自身的理论缺陷,与三统说相比,五德终始说在礼乐制度、历法制度建设等方面略显不足。最后,“五德终始说的侧重点在于政权的转移,而三统说的侧重点则在于政权的人文制度建设,以及新生政权对以往朝代弊政的更正与完善”。

② 杨向奎认为:“‘三统说’的雏形在董仲舒之前就已存在,董仲舒所言的‘三统说’发端于公羊学派,经董仲舒的发展最终成形。”详见《西汉经学与政治》第49-50 页,独立出版社2000年版。

③ 顾颉刚认为,汉武帝之所以采用建寅之制以正月为岁首的原因在于:1) “汉初实行的《颛顼历》有很多弊端,太不实用”。详见《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第13 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2) “孔子主张行建寅之制”。详见《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载顾颉刚主编《古史辨》(第五册) 第44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④ 冯友兰认为:“三统”改制只是“表面上的事情”。详见《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第95 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侯外庐认为:“三统”的历史观“承认历史变迁的形式并没有改变实质。”详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第109 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丁首奎认为:“三统说”“没有前进,没有发展”。详见《两汉哲学新探》第122 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张秋升认为:“在董仲舒的历史哲学中,既没有历史进化的明确表述,而且王者制礼乐仍旧是历史表层的变动,再者礼之损益也并不表明历史的进化,所以董氏的历史哲学并没有历史进化的意味。”详见《董仲舒历史哲学初探》,载《南开大学学报》1997年第6 期。但是,有的学者却认为董氏的“三统说”具有历史进化的意味。汪高鑫认为:“董仲舒的‘三统说’是一种历史进化论,体现了一种变道救弊的主张,对汉朝政治当更化而不更化提出了批评。”详见《“三统说”与董仲舒的历史变易思想》,载《齐鲁学刊》2002年第3 期。王永祥也认为:“董仲舒的‘三统说’具有变更时弊的主张。”详见《董仲舒评传》第211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雷家骥同样认为:“董仲舒‘三统说’的目的与意义在针对前代而救弊扶衰。”详见《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第39 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王永祥.董仲舒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张立文.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顾颉刚.古史辨:第五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李汉三.先秦两汉之阴阳五行学说[M].台北:维新书局,1968.

[8]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雷家骥.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11]汪高鑫.董仲舒与汉代历史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59-166.

[12]刘家和.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史学理论研究,1995(2):174-178.

猜你喜欢

五德朝代董仲舒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猜朝代
朝代谁也不服谁
朝代谁也不服谁
不懂就百度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五行视域下《孙子兵法》“五德”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