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

2014-10-25邱爱莲崔日明

关键词:生产性辽宁省竞争力

邱爱莲, 崔日明, 杨 灵

(1. 沈阳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沈阳 110870; 2.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 沈阳 110036)

【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

邱爱莲1, 崔日明2, 杨 灵1

(1. 沈阳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沈阳 110870; 2.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 沈阳 110036)

为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在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整体上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有提升作用,但细分行业的作用有一定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装备制造业所有分行业竞争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只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促进作用较小。金融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只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作用为负。科学研究和批发零售业对装备制造业所有行业竞争力的影响都不显著。

生产性服务业; 装备制造业; 竞争力; 工业增加值; 研发投入; 多元回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整个制造业的核心。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有着坚实的工业基础,其中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06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近千亿元,首次超过冶金、石化行业,成为辽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1]。2011年,辽宁按行业分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企业利税总额达到1 301.46亿元,占全部利税总额的30.2%,为辽宁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11年,装备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达到139.6万人,占第二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21.64%(当年辽宁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645.1万人)。

近年来,辽宁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6—2011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4%,吸纳的就业人数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也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9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就业领域(占比34.3%)。

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2006—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11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达到4 295.2亿元,占第三产业总增加值(8 158.98亿元)的半壁江山,达到52.7%。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在岗职工人数达到95.6万人,占全部在岗职工的19.4%①文中辽宁省的相关数据均来自历年《辽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直接消耗的比重还很低,因此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有限。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也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2]。

因此,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全国相比所处的水平、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提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1.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现状

郭晓丹、肖兴志(2009)发现,自“十一五”以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辽宁省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处于工业成长的快速上升阶段。他们同时指出,辽宁省存在现代制造工艺推进缓慢、产业流程增值性不高、缺乏企业连结中介平台、协同效应发挥受限等瓶颈问题[2]。

李园园(2011)用2004—2008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小,发展滞后,远未成长为主导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呈现上升势头,但呈缓慢增长趋势,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对装备制造业的服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无法满足装备制造业在信息传输、金融服务、高科技等方面的需求[3]。

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

高觉民、李晓慧(2011)在产业视角下对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进行了分解与重构,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模型,然后运用200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包括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出方程在内的联立方程组对其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增长。同时,制造业的增长显著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与制造业均呈现互动发展关系[4]。

乔均、金汉信、陶经辉(2012)等以江苏省1997—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江苏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特征及关联,分析表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尚未完全形成,目前两者处于互动发展的初期阶段[5]。张昱(2012)基于panel data模型对天津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天津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影响显著的结论[6]。

李园园(2011)从生态学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的角度出发,通过共生行为模式检验得出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共生关系。该研究得出的结论为: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很小,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科技、信息、金融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得到良好的补充[3]。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 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总量较小

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1年以后更呈现出加速上升的势头(见图1)。1978年,辽宁的工业总产值只有370.4亿元,而到2011年已经达到41 776.73亿元,是1978年的113倍。

图1 辽宁省江苏省历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情况

注:辽宁省的数据为1985—2011年,江苏省的数据为1998—2011年。

2011年,全国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的省份(市)里就有辽宁(排在第6位)。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省工业的主要支柱,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张:2002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资产总值只有2 052.89亿元,到2011年已经达到9 834.32亿元,是2002年的4.8倍(见图2)。但与我国其他工业大省相比,辽宁省的工业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2011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仅占排名第一的江苏省的38.8%。江苏省2011年装备制造业资产总计为31 940.68亿元,是辽宁省的3倍多。

图2 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2002—2011年资产发展情况

2.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大,但比重较小

辽宁省的服务业也呈连年增长的态势,其中生产性服务业200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9 766 326万元,到2011年已经达到77 774 778万元,增长了近7倍。与全国相比,2011年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10的省(市)中,辽宁的工业总产值和第三产业总产值均排在第7名,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排在第4位。但是,与工业总产值排在第一位的广东相比,辽宁的工业总产值为10 696.54亿元,是广东的43.4%,但辽宁第三产业总产值只是广东的33.9%,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是广东省的36.2%(见表1)。这充分说明辽宁的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跟其他发达省份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

表1 2011年部分省份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3. 两大产业吸引就业的水平

在2011年全国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的省份(市)中,辽宁省的总就业人数排在第8位。其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吸引的就业人数分别为579.58万人和119.59万人,分列第8位和第7位;两大产业吸引的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29%和21%,排名分别为第5位和第2位(具体数据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表2 2011年底部分省份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它原本是制造业企业的内生性部门,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从制造业分离出来,是制造业发展升级的必然结果。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企业的中间投入要素之一,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要向生产性服务企业购入某些生产性服务。加拿大学者Grubel和Walker认为,由于生产性服务大部分是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的,因而其产出中体现着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服务[7]。正是通过这些生产性服务,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才得以释放,并源源不断地导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生产过程的运营效率、经营规模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并增加其产出价值。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自身效率,降低了制造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最终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8]2-18。

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1. 方法与数据说明

本节旨在通过多元回归实证分析来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并试图从行业细分层面分析作为制造业的高级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是如何促进制造业分行业竞争力提升的[8]19-21。

(1) 行业选择。本文选取的装备制造业指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大类。本文所指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大类。

(2)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水平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续性,本文选择增加值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Xi)。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表现在生产能力、市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用来衡量的指标也很多,如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市场占有率等。有的学者用单一的指标,也有的用综合指标进行衡量。本文出于对数据简洁性、可获得性和连续性的考虑,只选取装备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Ya)数据,即以企业的市场实现能力作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指标。这两个指标对应的数据期间都为1995—2011年,只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数据的取值区间为1995—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2004年之前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004—2011年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两项之和。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辽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2. 回归模型的建立

(1) 总体分析。基于前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关系的分析,本节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总体数据检验。制造业分别选取通用制造业(Y1),专用制造业(Y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Y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Y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Y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由于增加值非常小,这里不予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分别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X1),金融业(X2),批发零售业(X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X4)。通过散点图分析,因变量Ya和自变量Xi间呈指数分布,设定多元回归模型为

(1)

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式(1)可以改写为

lnYa=α0+α1lnX1+α2lnX2+

α3lnX3+α4lnX4+εt

(2)

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自变量X3和X4为模型中的冗余变量,通过迭代回归的方法将其剔除,最后得出的拟合模型通过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装备制造业总体(Y)回归分析结果

(2) 分行业分析。基于前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关系的分析,本节通过分行业数据检验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散点图分析,因变量Y和自变量Xi间呈指数分布,设定多元回归模型为

Y=cX1X2X3m

(3)

Y1=bX1bX2X3m′

(4)

Y2=dX1X2X3n

(5)

Y3=gX1X2X3n′

(6)

Y4=a(2)X1a(3)X2a(4)X3n″

(7)

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式(3)~(7)改写后得到的估计模型为

lnY=c+c1lnx1+c2lnx2+

c3lnx3+c4lnx4+μt

(8)

lnY1=b+b1lnx1+b2lnx2+

(9)

lnY2=d+d1lnx1+d2lnx2+

d3lnx3+d4lnx4+ηt

(10)

lnY3=g+g1lnx1+g2lnx2+

(11)

lnY4=a+a1lnx1+a2lnx2+

a3lnx3+a4lnx4+ηt″

(12)

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8所示。

表4 通用设备制造业(Y1)回归分析结果

表5 专用设备制造业(Y2)回归分析结果

表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Y3)回归分析结果

表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Y4)回归分析结果

表8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Y5)回归分析结果

3.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的回归分析发现,无论是从总体上分析,还是从分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多元回归模型都能够很好地解释各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

在对装备制造业总体(Y)的回归分析(见表3)中发现,模型拟合程度为98.97%,X3和X4均为冗余变量,表明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下简称为科技研发)和批发零售业的影响均不显著,即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下简称交通运输)以及金融业均与通用制造业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89。该系数代表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弹性,即交通运输业以及金融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分别推动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0.90%和0.89%。

在对通用设备制造业(Y1)的回归分析(见表4)中发现,模型拟合程度为98.5%,X3和X4均为冗余变量,表明科技研发和与批发零售业与装备制造业关系均不显著,即对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如忽略此检验未通过的因素,科技研发及批发零售业与通用设备制造业负相关,交通运输及金融业均与通用设备制造业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和1.24。该系数代表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弹性,即这两个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分别推动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0.64%和1.24%。

在对专用设备制造业(Y2)的回归分析(见表5)中发现,科技研发和批发零售业均不显著,即对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交通运输和金融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48和1.42。

在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Y3)的回归分析(见表6)中发现,科技研发和批发零售业均不显著,即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如忽略此检验未通过的因素,科技研发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正相关,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正相关,系数分别为1.040和0.995。

在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回归分析(见表7)中发现,科技研发和批发零售业均不显著,即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如忽略此检验未通过的因素,科技研发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正相关,交通运输与金融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38和1.24。

在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回归分析(见表8)中发现,科技研发和批发零售业均不显著,即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如忽略此检验未通过的因素,科技研发业、批发零售业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正相关,交通运输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正相关,系数为1.48;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金融业负相关,系数为-0.03。

4. 主要结论

(1) 从总体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作为一个整体,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只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批发和零售业两个行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不够明显。

(2) 从分行业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辽宁省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有推动作用。其中,交通运输业与装备制造业所有的分行业都表现为正相关,即该行业对装备制造业所有分行业竞争力的提升都有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这表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所有的分行业都很依赖交通运输以及物流等基础服务。

在所有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只有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作用是负面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装备制造业都是资本密集型的,需要大量金融行业的资金支持,而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而言,最重要的是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资本投入相对不那么重要。

(3)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具有推动作用或反作用。无论是在总体回归分析中还是在分行业回归分析中,批发和零售业与科技研发在模型中表现都不显著,但两者都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呈正相关关系,即两者对这三个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两者与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呈负相关关系,即对这两个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反作用。其原因之一可能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投入还是以物为主,对服务业的需求不足,或是企业属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类型,即很多服务是由企业自己提供的,并没有从外界购买。原因之二可能是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很小,具有较高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的生产性服务投入规模更小,使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不足,无法实现对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研发机构的研发投入太少且与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可能是第三个原因。还有一个可能是数据和模型的设定有关,因为科技研发的数据范围比较小,科技研发产生的作用可能是滞后的,而本模型没有研究滞后的情况。

五、政策建议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 交通、物流等基础服务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很大,所以,仍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体系建设,以进一步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

(2) 金融业的发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更大,所以,仍然要鼓励金融业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3) 辽宁省的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为制造业提供中间产品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有一大部分没有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大多规模小、投入少,不能提供制造业所急需的服务产品。所以,政府需要鼓励制造业企业将所需的服务外包出去,并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以利为制造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1] 魏亚男.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5-129.

[2] 郭晓丹,肖兴志.生产型服务业:突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30-31.

[3] 李园园.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 [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1:24-25.

[4]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 [J].中国工业经济,2011(6):77-80.

[5] 乔均,金汉信,陶经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产业集聚的分析 [J].软科学,2012(3):36-39.

[6] 张昱.基于panel data 模型的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实证研究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7-118.

[7]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J].世界经济,2007(8):52-55.

[8] 东方人华.统计基础和SPSS 11.0入门与提高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Influenceofdevelopmentofproducerserviceoncompetitivenessofequ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inLiaoningProvince

QIU Ai-lian1, CUI Ri-ming2, YANG Ling1

(1. School of Economics,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 on competitiveness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ultiple regress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accomplish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 has promoting effect on competitiveness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general, while it differs from each other in subsections. The transportation, warehousing and postal services have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s on all subsections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xcept electric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financial industry on competitiveness of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dustry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but it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mputer and other electronic equipment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e influenc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wholesale and retail industries on competitiveness of all subsections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re insignificant.

producer service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dustrial added value; Ramp;D investment; multiple regression

2013-07-23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I2BJL025); 辽宁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1401011);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2012lslktzijjx-54); 沈阳市国家级科技思想库重点课题(sxk-201339C)。

邱爱莲(1975-),女,江苏赣榆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服务贸易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3-12-24 09∶36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31224.0936.010.html

10.7688/j.issn.1674-0823.2014.01.09

F 406

A

1674-0823(2014)01-0046-07

(责任编辑:吉海涛)

猜你喜欢

生产性辽宁省竞争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日本竞争力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