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Q正传》英日译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对比

2014-10-24戈玲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阿Q正传英译本本源

许 薛 戈玲玲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本源概念(indegineuous information)指某一语言社团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思维方式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的特有概念。它是相对较新的语言学理论,但系统研究外来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却不多见(何元建:2010,211)。目前针对不同译本的本源概念翻译模式领域仍旧是一片空白,文章以三语平行数据库(中英日译本)中的25处言语汉文化本源概念词汇和表达为例探讨分别的翻译模式,发现英译本顺应已知翻译模式,反之日译本有较大出入,故不可一言概之全部译本都适合何元建提出的小说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如何合理地翻译本源概念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论题。

一 本源概念及其翻译策略

(一)定义及分类

本源概念的定义如上所述,它对于另外一个语言社团是外来的(alien),为源语社团与文化独享独有,要把它传递至译语文化,使译语读者和听者能够理解和接受颇不简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存在过或者存在中的实物(artifacts)类,另一种是属于认知范畴的认知方式类;第一种实物类包括历史、地理、民族、国家建制(含所属之行政、立法、司法制度以及附属意识形态)、服饰、烹调、建筑、音乐、艺术、武术、民俗、宗教、日常生活方式;另一种认知方式类来自文化传统(何元建:2010,211-2)。本文拟从三语平行数据库中的中英日译本中抽取属于认知方式类的言语本源概念词例证来考察小说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

(二)翻译方法

学界对本源概念的专门研究不在少数,主要涌现出一些针对幽默的本源概念研究成果。如戈玲玲提出的本源概念影响着幽默的生成和理解,不同的翻译模式决定幽默文本中本源概念的成功转换,数据显示其翻译模式的数量与脚本对立消失的比例几乎成正比(戈玲玲,2011)等。另外对相似概念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也持续走热,较显著的是包惠南(2001)、廖七一(2000)、王佐良(1985)等的相关研究。

根据何元建提出小说类文本的翻译模式,即灵活地呈现意译>直译>换译>省略的分布倾向。直译即将载有本源概念的源语形式转换成译语形式,加或不加译注;换译指用译语文化的本源概念取代源语文化的本源概念;省略就是让本源概念从译文中消失;意译指翻译本源概念的象征意义(转指),而不是它的字面意义(直指) (何元建,2010)。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举例论证了两个外文译本如何试图成功地处理本源概念的翻译问题,围绕在《阿Q正传》中出现的25例言语本源概念的翻译展开细化研究。

二 《阿Q正传》及其英日译本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一生中发表了大量作品,影响深远;其中于 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充分展示了他独特笔触下流露出辛辣讽刺的幽默;在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主要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刻画,揭示了无知、麻木的人物形象,渲染了阿Q代表性的精神胜利法,用以痛斥当时国民的封建意识及背后的封建社会,文章当中充斥着大量的本源概念词汇和表达,值得注目。此文被美国学者夏志清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在鲁迅生前就先后被译成英、法、俄、德、日、韩等60多种语言文字。

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阿 Q正传》原著及其英日译本,均来自正规出版的书籍当中,充分保证了所选语料的权威性、代表性。它们分别是来自鲁迅的《阿Q正传》(收录于《呐喊》),选取2010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回声系列中的《呐喊》汉英对照版;英译本是同本书中享誉盛名的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优秀翻译成果 The True Story of Ah Q,加之译者对译本进行过反复修改,就单行译本而言就有多达五个版本(杨坚定、孙鸿仁,2010:51);日译本是1991年由筑摩书房第一版印刷的竹内好所译的鲁迅文集6其中的卷1《呐喊》和《彷徨》中的《阿Q正伝》,竹内好是日本第一个真正从整体上研究鲁迅的学者,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东方色彩,将研究注入了强烈的主体意识的学者。(张杰,2001:365)

三 对比分析《阿Q正传》中言语本源概念的翻译策略

已知针对《阿Q正传》的翻译及文化研究不在少数,但在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下对不同语种的文本中的研究却未出现。为此,文章利用三语平行数据库抽出代表性范例做了一些实际调查,以下所选取的例子全部选自于上文所提及的数据库,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一)英日译本翻译差异

首先从已完成的数据库中抽选出25处汉文化本源概念词汇和表达。英译本中有12处意译(含1处注释),7处直译(无注释),直译加注释3处,直译加意译1处,1处换译,删除1处,省略0处;日译本中存在13处直译(无注释),6处意译,2处直译加注释,省略2处,1处换译加注释,删除1处。整合可知本研究对象的翻译策略与本源翻译模式略有差异,其中日译本差异较大:具体倾向为英译本意译>直译>直译+注释>直译+意译>换译>删除>省略,意译所占比重最大;而日译本则呈现直译>意译>直译+注释>换译+注释>省略>删除的走向,即多直译,意译作为补充,最大不同为前两项排序呈颠倒状态。

汉语,英语和日语的相互翻译时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异,而《阿 Q正传》中有着大量的言语本源概念表达,包括成语、谚语、古训等,在例1(18)中:

1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A scholar who has been away three days must be looked at with new eyes”意译別卽「士、 れて三日なればち当に刮目して相い待つべし」直译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是汉语的惯用句,语出《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蒙曰:士别三日,既更刮目相待。”刮目,拭目的意思,表达对人看法的由坏至好的转变。英译本采取意译的方式,虽说达到了准确翻译的效果,却损失了“刮目”两字的神韵;反之日译本中完整地保留了“刮目”两字,选取直译的方式,极大程度上保留了汉语语料本身的意义。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出杨戴译本更加倾向意译,竹内好日译本则偏好直译。究其最大原因可以落脚在日语表达和古汉语有很多相近表达上,英语却远远不及。

(二)日译本中的省略现象

其次,成语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亮点,其语言简练但寓意丰富,蕴含着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见下例2(10)及例 3(23)。

10“塞翁失马安知非福”21"misfortune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意译 「人間万事、塞翁が馬」省略23“无师自通”pick up for himself 意译 「師匠いらず」 省略

例 2(10)语出《怀南子人间训》,比喻坏事后来变好,英译本完全采用意译方式,减少了文化的损失,但日译本更为精妙,采用省略“非福”的翻译方法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例3(23)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英译本仍旧采取意译的方法,而日译本中选用「ず」的古语否定结局词,虽省略了“自通”,但一样达到了相同的翻译效果,由此可推日译本中的省略现象比英译本中的更为常见,贴切;很大程度上与日语本身就富含省略表达有关。

(三)英日译本的注释翻译

5三教九流the Three Cults and Nine Schools 2直译+注释 三教九流(5) 直译+注释

16“不孝有三无后为大”"There are three forms of unfilial conduct, of which the worst is to have no descendants,"10直译+注释 「不孝に三あり、後嗣なきを大となす」直译

最后,例4(5)和例5(16)中的注释现象不容忽视,何元建提出的小说的本源概念翻译模式中并未详细提及注释法的问题。然而根据深入剖析,在翻译过程中,这是及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注释详细阐述背景过后,读者能更加透彻地了解原文的含义。例 4(5)的“三教九流”中,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则指九家,通过注释阐明背景两译文都达到了良好的翻译效果;例 5(16)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语出《孟子·离娄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绝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此外英译本中通过注释法更好地传递了原文信息。总之,英日译本中均有一些注释现象,为得体翻译添砖加瓦。

四 结 语

在《论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一文中得出的数据如下,翻译小说时灵活呈现出意译>直译>换译>省略的分布倾向,然而再次通过本文数据显示,非所有译本都适用于此翻译模式,见下众图例。

图1.上两图摘自《论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中图2

在本研究得出数据如下两图所示,可得在日译本的翻译中有较大出入:

图2.竹内好日译本中言语本源概念的翻译方法比重图

图3.杨戴英译本中言语本源概念的翻译方法比重图

综上所述,日译本较意译法更倾向直译法,略有悖于已知小说的本源翻译模式,相反英译本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是可循的;其次,通观全文中所有的言语本源概念翻译,我们可知英日两译本更有千秋,英译本以意译为笔墨,渲染了原有的中国文化,日译本则运用本国语言的常用表达习惯和句式以直译见长,同样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除此之外,适当的注释也会为译本写翼添彩。

[1]E·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 [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方娇娇,吴婷婷.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综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

[4]戈玲玲.论幽默文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基于汉英双语平行数据库的研究[J].外语学刊,2011,(1).

[5]何元建.论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5).

[6]鲁迅著,杨宪益,戴乃迭译.《呐喊》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9).

[7]鲁迅著,竹内好译.鲁迅文集:卷1[M].筑摩书房,1991.

[8]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9]杨坚定,孙鸿仁.鲁迅小说英译版本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 2010,(4).

[10]张杰.鲁迅:域外的接近与接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阿Q正传英译本本源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保函回归本源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