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24例疗效观察

2014-10-22郭婷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艾灸针刺

郭婷华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的效果。方法将48例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和艾灸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艾灸对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中枢性面瘫;针刺;艾灸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53-02

中枢性面瘫是指由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面部瘫痪为症状的疾病,表现为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发现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40岁,病程最长1个月,最短1 d;对照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1个月,最短1 d。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脑梗死标准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1.2.2中枢性面瘫诊断标准参考《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1]后自拟标准,临床表现:在脑梗死的基础上,静止位时表现为双侧额纹对称等深,双侧眉毛高度、睑裂大小相等;不同程度的单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歪斜。动态观察时闭眼、抬额、皱眉正常;耸鼻、鼓腮不对称;示齿、降下唇口角歪斜、不能吹口哨。

2治疗方法

对照组:(1)一般药物对症治疗,如口服维生素C、甲钴胺、地巴唑等。(2)面神经功能的训练,如示齿、鼓腮和手法按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加艾灸疗法。取穴:颊车、地仓、迎香、颧髎、下关、(均取患侧),合谷(对侧),足三里(双侧),百会,承浆。针刺治疗: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皮肤,选取0.25×40 mm毫针,快速进针法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用捻转手法行针1次,操作完出针。艾灸治疗:每次针刺治疗后开始熏灸。点燃艾条的一端,将其对准穴位,距2~3 cm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4 min至皮肤红晕为度。针刺配合艾灸每天1次,6次1个疗程,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5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所有症状消失,两侧鼻唇沟对称,可吹口哨,鼓腮正常,无漏水及颊部存食;好转:大部分症状消失,两侧鼻唇沟基本对称,可吹口哨,鼓腮正常,偶有漏水及颊部存食;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4讨论

中枢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与偏瘫同时出现,是由于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针对中枢性面瘫,西医多采取抗炎、抗感染、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但是疗效欠佳。中医认为中枢性面瘫是中风范畴,因气血逆乱,上扰脑窍髓海而发病,中风的发病与瘀血有很大关系,本文病例均是急性脑缺血中风患者,其血液粘滞阻塞致瘀使脑海损伤,瘀血内停,气血不和、脉络不通。头为诸阳之会,取穴颊车、地仓、迎香、颧髎、下关、承浆即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又可激发阳明太阳经等诸阳之气。《针灸大成》曰:“面口合谷收”,兼手阳明大肠经在口唇部循行规律,所以取对侧合谷穴治疗中枢性面瘫。百会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为各经脉气汇聚之处,对于调解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视丘下部、双侧颞叶脑区的血流量增[2],说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解中枢神经系统。灸法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其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艾灸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粘度,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有重要的防治作用。蒋幼光等[3]艾灸中风恢复期患者双侧足三里穴后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溶解产物明显降低且患者的甲皱循环显著加快。单秋华等[4]研究发现艾灸可使患者脑阻抗血流情况显著改善,流入容积速度加快。由此可见,针刺和艾灸对中枢性面瘫患者有疏通经络、祛瘀、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同样证明针刺配合艾灸对脑梗塞所致中枢性面瘫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林顺涨,孙爱华.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72.

[2]孙锦平,尹岭,金香兰,等.针刺足三里穴的脑功能成像及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3,2:41-43.

[3]蒋幼光,沐洁珊,柏巧玲,等.艾灸足三里对血浆纤维蛋白元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影响观察[J].中国针灸,1982,06:33-34.

[4]单秋华,刘国真,张静,等.艾灸内关穴对脑阻抗血流效应的观察[J].中国针灸,1992,06:29-30.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的效果。方法将48例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和艾灸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艾灸对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中枢性面瘫;针刺;艾灸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53-02

中枢性面瘫是指由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面部瘫痪为症状的疾病,表现为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发现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40岁,病程最长1个月,最短1 d;对照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1个月,最短1 d。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脑梗死标准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1.2.2中枢性面瘫诊断标准参考《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1]后自拟标准,临床表现:在脑梗死的基础上,静止位时表现为双侧额纹对称等深,双侧眉毛高度、睑裂大小相等;不同程度的单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歪斜。动态观察时闭眼、抬额、皱眉正常;耸鼻、鼓腮不对称;示齿、降下唇口角歪斜、不能吹口哨。

2治疗方法

对照组:(1)一般药物对症治疗,如口服维生素C、甲钴胺、地巴唑等。(2)面神经功能的训练,如示齿、鼓腮和手法按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加艾灸疗法。取穴:颊车、地仓、迎香、颧髎、下关、(均取患侧),合谷(对侧),足三里(双侧),百会,承浆。针刺治疗: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皮肤,选取0.25×40 mm毫针,快速进针法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用捻转手法行针1次,操作完出针。艾灸治疗:每次针刺治疗后开始熏灸。点燃艾条的一端,将其对准穴位,距2~3 cm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4 min至皮肤红晕为度。针刺配合艾灸每天1次,6次1个疗程,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5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所有症状消失,两侧鼻唇沟对称,可吹口哨,鼓腮正常,无漏水及颊部存食;好转:大部分症状消失,两侧鼻唇沟基本对称,可吹口哨,鼓腮正常,偶有漏水及颊部存食;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4讨论

中枢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与偏瘫同时出现,是由于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针对中枢性面瘫,西医多采取抗炎、抗感染、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但是疗效欠佳。中医认为中枢性面瘫是中风范畴,因气血逆乱,上扰脑窍髓海而发病,中风的发病与瘀血有很大关系,本文病例均是急性脑缺血中风患者,其血液粘滞阻塞致瘀使脑海损伤,瘀血内停,气血不和、脉络不通。头为诸阳之会,取穴颊车、地仓、迎香、颧髎、下关、承浆即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又可激发阳明太阳经等诸阳之气。《针灸大成》曰:“面口合谷收”,兼手阳明大肠经在口唇部循行规律,所以取对侧合谷穴治疗中枢性面瘫。百会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为各经脉气汇聚之处,对于调解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视丘下部、双侧颞叶脑区的血流量增[2],说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解中枢神经系统。灸法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其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艾灸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粘度,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有重要的防治作用。蒋幼光等[3]艾灸中风恢复期患者双侧足三里穴后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溶解产物明显降低且患者的甲皱循环显著加快。单秋华等[4]研究发现艾灸可使患者脑阻抗血流情况显著改善,流入容积速度加快。由此可见,针刺和艾灸对中枢性面瘫患者有疏通经络、祛瘀、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同样证明针刺配合艾灸对脑梗塞所致中枢性面瘫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林顺涨,孙爱华.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72.

[2]孙锦平,尹岭,金香兰,等.针刺足三里穴的脑功能成像及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3,2:41-43.

[3]蒋幼光,沐洁珊,柏巧玲,等.艾灸足三里对血浆纤维蛋白元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影响观察[J].中国针灸,1982,06:33-34.

[4]单秋华,刘国真,张静,等.艾灸内关穴对脑阻抗血流效应的观察[J].中国针灸,1992,06:29-30.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的效果。方法将48例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和艾灸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艾灸对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中枢性面瘫;针刺;艾灸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53-02

中枢性面瘫是指由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面部瘫痪为症状的疾病,表现为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发现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40岁,病程最长1个月,最短1 d;对照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1个月,最短1 d。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脑梗死标准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1.2.2中枢性面瘫诊断标准参考《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1]后自拟标准,临床表现:在脑梗死的基础上,静止位时表现为双侧额纹对称等深,双侧眉毛高度、睑裂大小相等;不同程度的单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歪斜。动态观察时闭眼、抬额、皱眉正常;耸鼻、鼓腮不对称;示齿、降下唇口角歪斜、不能吹口哨。

2治疗方法

对照组:(1)一般药物对症治疗,如口服维生素C、甲钴胺、地巴唑等。(2)面神经功能的训练,如示齿、鼓腮和手法按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加艾灸疗法。取穴:颊车、地仓、迎香、颧髎、下关、(均取患侧),合谷(对侧),足三里(双侧),百会,承浆。针刺治疗: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皮肤,选取0.25×40 mm毫针,快速进针法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用捻转手法行针1次,操作完出针。艾灸治疗:每次针刺治疗后开始熏灸。点燃艾条的一端,将其对准穴位,距2~3 cm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4 min至皮肤红晕为度。针刺配合艾灸每天1次,6次1个疗程,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5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所有症状消失,两侧鼻唇沟对称,可吹口哨,鼓腮正常,无漏水及颊部存食;好转:大部分症状消失,两侧鼻唇沟基本对称,可吹口哨,鼓腮正常,偶有漏水及颊部存食;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4讨论

中枢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与偏瘫同时出现,是由于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针对中枢性面瘫,西医多采取抗炎、抗感染、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但是疗效欠佳。中医认为中枢性面瘫是中风范畴,因气血逆乱,上扰脑窍髓海而发病,中风的发病与瘀血有很大关系,本文病例均是急性脑缺血中风患者,其血液粘滞阻塞致瘀使脑海损伤,瘀血内停,气血不和、脉络不通。头为诸阳之会,取穴颊车、地仓、迎香、颧髎、下关、承浆即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又可激发阳明太阳经等诸阳之气。《针灸大成》曰:“面口合谷收”,兼手阳明大肠经在口唇部循行规律,所以取对侧合谷穴治疗中枢性面瘫。百会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为各经脉气汇聚之处,对于调解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视丘下部、双侧颞叶脑区的血流量增[2],说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解中枢神经系统。灸法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其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艾灸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粘度,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有重要的防治作用。蒋幼光等[3]艾灸中风恢复期患者双侧足三里穴后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溶解产物明显降低且患者的甲皱循环显著加快。单秋华等[4]研究发现艾灸可使患者脑阻抗血流情况显著改善,流入容积速度加快。由此可见,针刺和艾灸对中枢性面瘫患者有疏通经络、祛瘀、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同样证明针刺配合艾灸对脑梗塞所致中枢性面瘫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林顺涨,孙爱华.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72.

[2]孙锦平,尹岭,金香兰,等.针刺足三里穴的脑功能成像及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3,2:41-43.

[3]蒋幼光,沐洁珊,柏巧玲,等.艾灸足三里对血浆纤维蛋白元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影响观察[J].中国针灸,1982,06:33-34.

[4]单秋华,刘国真,张静,等.艾灸内关穴对脑阻抗血流效应的观察[J].中国针灸,1992,06:29-30.endprint

猜你喜欢

艾灸针刺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婆婆迷上了艾灸
自己艾灸,一定要注意这两件事儿
千万“别”艾灸
千万“别”艾灸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