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销理论嬗变特征、动因及趋势

2014-10-22陈量

经济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营销学市场营销观念

●陈量

营销理论嬗变特征、动因及趋势

●陈量

文章简述了自20世纪初至今的营销理论演变轨迹,分析了人类哲学思考的转变过程对营销理论的影响,预测了人的因素、价值增值、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是未来营销理论发展的三个主要特征,探究性地提出分享营销的概念并进行了概括性的解释。

营销理论 嬗变营销 哲学后现代主义价值 驱动

市场营销自20世纪初从美国萌芽开始,至今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期间理论体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主要脱胎于经济学和管理学,并不断融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理论,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架构,成为一门与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紧密关联的独立的一门学科。但也正因为其发展历程的特殊性,亦即借鉴其它学科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特点,使得它的形成过程又似乎没有严格的理论发展范式,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营销实践的指导意义和指导实践活动的效率。

基于以上问题的概括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营销理论发展轨迹的系统而富有逻辑性的梳理,对营销理论发展本身及营销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更好地厘清营销理论发展过程的脉络,系统化地把握营销理论发展的规律;二是可以更好地为营销实践活动提供富有效率的解决方案;三是可以更好地为未来营销理论发展趋势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营销理论嬗变综述

在20世纪10~40年代,Charles Parlin等人的商品研究,Arch Shaw等人的职能研究,Harvey W.Huegy等人的机构研究,是学者们对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开始,也是关注企业生产的产品及企业自身内部变化的开始。

William J.Reilly等人的商圈研究虽然仍然主要是从企业本身出发的一种研究,但学者们的关注点在悄悄地向外部市场转变,特别是30年代弗瑞德·克拉克和C·E·克拉克的市场信息理论的提出以及50年代的尼尔·博登(Neil Borden)的市场营销组合理论,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 R.Smith)的市场细分理论,约翰.麦克金特立克(J.B.Mckitterick)的市场营销观念的哲学思考,说明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企业行为的市场反应以及企业应该在市场中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随着企业对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的加强以及心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心理学中对人的研究的相关理论被广泛地借鉴和应用,如威廉·莱泽(William Lazer)的生活方式理论,Richard N.Cardozo的顾客满意度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 A. 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的提出,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到了70年代,随着竞争的加剧,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论,这一即使在当前的营销实践活动中仍被广泛重视和应用的理论,一些学者如西德尼·莱维,P.科特勒还提出了扩大的营销以及Reed Moyer提出的宏观营销,C.L.休斯塔克(G.Lynn Shostack)提出的服务营销,杰拉尔德·泽尔曼(Gerald Zaltman)和P.科特勒提出了社会营销,提出在关注消费者的需要的同时,更要考虑消费者与社会的长远利益。

80年代至上世纪末,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营销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营销策略上,雷维·辛格(Ravi Singh)和P.科特勒提出了营销战的观念,重视军事理论和方法在营销中的应用,乔治·邓肯(George Duncan)提出了直复营销的理论,大卫·A·艾克(Aaker)提出的品牌资产理论,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在服务营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营销的7P理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奥多·莱维特提出了全球营销理论,P.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的理论。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内外部沟通的重要作用,如克里斯廷·格罗鲁斯(ChriStina Gronroos)提出的内部营销理论,巴巴拉·杰克逊(BarbaraBund Jaekson)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顾客也越来越被摆在企业营销活动的焦点地位,Color Me Beautiful(简称CMB)公司提出的色彩营销,Oliver提出的顾客忠诚,劳特朋(Lauteborn)的4C理论等,也更加重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消费者和几何级数增长的市场和消费者数据,企业不得不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庞杂的数据问题以及如何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开发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John Taylor,John Oake提出了数据库营销,唐·E·舒尔茨(Don E.Schultz)等提出了整合营销。

至此,学者们在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市场营销这一决定企业生存根本的问题上,走过了艰辛、漫长和多角度研究的孜孜探求之路,但似乎也在不断地反思一个问题,在市场营销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究竟什么才是企业追求的核心,而这个核心的确立能使企业真正明确其营销的真实本质。Heskett提出了服务利益链的观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顾客受让价值,Woodruff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Buttle提出了口碑营销的理论,Cooper R.G.提出了4V’s理论。关键词“价值”是这些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进入21世纪,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识营销,萨姆·希尔、格伦·里夫金提出了激进营销的理论,维查·玛哈简、约罗姆·杰瑞·韦德(Yoram Jerry Wind)等提出了聚合营销的理论。似乎意味着更加趋近于营销内核和本质的营销思想和理论的诞生。

二、营销理论嬗变特征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营销理论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从市场营销活动关注的焦点来看,发生了几次以谁为中心的转变

以谁为中心的阐述见诸于当今许多学者的文献中,其中较早并比较完整的阐释是菲利普·科特勒,他也是社会营销理论的提出者。

1.生产观念。这种观念认为生产是最重要的,只要生产出有用的产品,就一定有人要。顾客关心的主要是产品价格低廉和可以随处购得等,因而经营者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追求生产产品的效率上,这在早期的学者们关注的商品、职能和机构的理论提出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产品观念与推销观念。产品观念认为产品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总是欢迎质量最优、性能最好的产品。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有购买迟钝或抗拒购买的表现,如果听其自然,消费者不会购买本企业太多的产品。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均会导致“营销近视症”,因此,特德·莱维特(Ted Levitt)的营销近视症观念的提出是对产品观念与推销观念提出的解决办法。

3.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认为,要达到企业目标,关键在于判断目标市场的需要,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同威廉·莱泽(William Lazer)的生活方式理论,Richard N. Cardozo的顾客满意度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 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的提出是密不可分的,与此相适应的理论还有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提出的著名的定位理论。

4.社会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是营销观念的发展和延伸,强调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时,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个别的、眼前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消费者总体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要正确处理消费者欲望、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统筹兼顾,求得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这个发展轨迹说明,营销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在对市场营销究竟以谁为中心的认识上,经历了以企业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及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逐步转变的过程。

(二)从理论架构形成的过程来看,市场营销理论框架的形成,是不断借鉴其它学科并与其融合的一个过程

市场营销学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它就充分吸收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为一门具有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

1.与经济学的联系。市场营销学借鉴了许多的经济学概念与理论,经济学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始,它广泛借用了偏好、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机会成本和理性等经济学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一些新的研究与分析工具。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 R.Smith)的市场细分理论,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论是现代营销战略的核心,是以微观经济学中的垄断竞争理论为其理论支撑的。总之,经济学为市场营销学提供了许多的概念和理论,为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2.市场营销学与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以及个体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其研究对象就是人,而人正是市场营销活动面对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对象。由于两者研究对象的相同,也就逐步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营销心理活动的新学科——消费者行为学。Richard N.Cardozo的顾客满意度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 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Color Me Beautiful(简称CMB)公司提出的色彩营销,Oliver提出的顾客忠诚,劳特朋(Lauteborn)的4C理论均借鉴了消费者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阐述。这些都能很好地解释消费心理学在营销学中得到了非常多的体现和应用。

3.市场营销学与社会学。社会学的观点主要应用于市场分析,其中,又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如参照群体、家庭、社会阶层、文化和亚文化等为其主要范畴和概念。威廉·莱泽(William Lazer)的生活方式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 A. 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都是消费者行为分析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新产品的扩散中,市场营销学应用了社会学的创新传播理论。关系与网络也是社会学的概念,现也已借用到市场营销学当中。因此,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市场营销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这些学科都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从理论形成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关系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紧密性不断加强

这个特点可以从当前在市场营销实践中广泛应用的4P理论、4C理论以及4R理论的发展关系来找到答案。

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远远没有现在的竞争激烈。英国杰瑞·麦卡锡教授在1960年最早提出了4P理论。4P理论重视产品导向而不是消费者导向,它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

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4P理论逐渐显示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营销活动过于注重企业内部,对营销过程中的外部不可控因素考虑欠缺,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劳特朋教授针对4P存在的问题发展出了4Cs营销理论,4C理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着重寻找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但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从更高层次上建立与顾客之间的更有效的长期关系,于是便出现了4R营销理论,营销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市场需求和追求顾客满意,而是以建立顾客忠诚为最高目标。

市场营销学的各种理论模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丰富,形成了把4P经典理论作为基础的,形式多样、不断丰富的综合体系。不管是4P、4C还是4R理论,都是从实践中被人们发现,并总结发展出一系列科学的营销理论,来指导后人进行营销实践,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紧密性也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关注和强化的。

三、营销理论嬗变动因

(一)从思维方式上看,人类哲学思考转变过程的影响

人类的哲学思考大体上经历了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以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的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对产品、职能、机构到商圈的研究,学者们倾向于用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市场和消费者,如乔尔·迪恩(Joel Dea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 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等,到中期转向了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如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的定位理论,巴巴拉·杰克逊(Barbara Bund Jaekson)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而以Heskett提出的服务利益链的观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受让价值,Woodruff提出的顾客感知价值理论,Buttle提出的口碑营销的理论,Cooper,R.G.提出的4V’s理论为代表的上世纪80年代后提出的理论将人本主义推向了极致。进入90年代,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科学技术在营销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因此,John Taylor,John Oake提出了数据库营销,唐.E.舒尔茨(Don E. Schultz)等提出了整合营销,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识营销,萨姆·.希尔、格伦·.里夫金提出了激进营销的理论,维查·玛哈简、约罗姆·杰瑞·.韦德(Yoram Jerry Wind)等提出了聚合营销的理论又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推向了相互融合的轨道。

(二)从研究对象上看,市场营销研究的本质是对人的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人类在自然面前成为了主人,与此相应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西奥多·莱维特提出了全球营销理论,P.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的理论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人类中心主义有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最早产生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征服、掠夺,绝对地以人为中心,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危及人类的根本利益。

20世纪70年代后,学术界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开始产生质疑,在质疑中产生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从生态伦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类应该以整个生态圈为中心,人类只是生态圈里的一部分,应该把道德关怀扩大到整个生态圈,保持大自然的和谐发展。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否定之否定。它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优先地位,强调人类的整体利益,强调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尊重和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在此阶段,P.科特勒提出了社会营销,KenPeattie提出的绿色营销。这些营销理论的提出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仍然重视人,同时强调人与社会及环境的和谐共处与互动。

(三)从外部影响因素上看,营销环境的变化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自20世纪的50年代至20世纪末期,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的50年代,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远远没有现在的竞争情况激烈。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媒介传播速度也越来越迅速,企业营销实践也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信息产业、计算机网络、通信及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联成一个整体。加之竞争的不断加剧,新环境新条件下的营销理论也必须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行新的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的变革。

四、营销理论嬗变趋势

基于对营销理论发展轨迹的梳理,基于对环境变化特别是营销实践的发展变化,基于对营销理论演变的动因的分析,本文尝试着对影响营销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如下的分析和预测:

(一)新的理论将更加重视人的因素

从Heskett提出了服务利益链的观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顾客受让价值,Woodruff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Buttle提出了口碑营销的理论,Cooper, R.G.提出了4V’s理论以及进入21世纪后,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识营销,萨姆.希尔、格伦.里夫金提出了激进营销的理论,维查·玛哈简、约罗姆.杰瑞.韦德(Yoram Jerry Wind)等提出了聚合营销的理论这一营销理论演变轨迹来看,营销学者们在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市场营销这一决定企业生存根本的问题上,做了相当多的探索工作。越来越清晰的一点是,人的因素越来越被营销理论研究者们提及和重视,策略、方法、工具的提出和应用无不围绕着消费者来展开的。

(二)价值的增值是基础

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提供社会、消费者和企业的价值是现今企业在营销实践中主要的策略和方法。价值运动过程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升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必须达到三者利益和价值平衡的一个动态过程。因为顾客是千差万别的,在个性化时代,这种差异将更加显著。围绕着千差万别的个性化消费者,企业提供的不能再是基本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期望价值、附加价值和潜在价值。与此同时,只有实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各个构成要素的价值创新,才能最终实现消费者的价值最大化,而当消费者能稳定地得到这种“价值最大化”的满足之后,才能使企业与消费者、社会之间产生共鸣,共同创造出价值的累积效应。

(三)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信息社会的到来将改变传统市场营销的运作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虚拟营销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交易方式,而且还将市场竞争从物理空间转化到虚拟空间,将生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营销虚拟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将通过互联网而转变为数字化行为。营销实践的运作正在从最初的粗放的、单一的状态,走向高效、系统和整体的运动状态,整合系统和资源成为必然。相关利益者之间关系不再是营销与被营销,传播与被传播的关系,而是公平地在各个接触点及各个接触点之间的伙伴关系。

(四)分享时代的到来——分享营销的提出

分享营销就是营销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再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而是在分享价值、分享快乐、分享文明的平等、互动关系。其特征是分享,其方法是分享,其工具是分享,其存在的基础仍是分享。具体来讲,营销者和被营销者的关系不再是对立的或是各种营销方式方法掩盖下的对立关系,而是界线模糊的平等伙伴关系;营销策略是利用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个性的展现和情感的交流,以期达到共同价值的提升;分享营销的目的不仅是实现物质价值的体现和增值,更是精神价值的体现和增值,达到共同分享的境界。

[1]Hunt Shelby D.The Nature and Scope of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76(7)

[2]HOFSTEDE G.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nd Theo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3,14(fall):75-89

[3]Myron Leonard.Marketing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4)

[4]B.Cova.Tribal Marketing:The Tribalisation of Society and Its Impact on the Conduct of Marketing[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SpecialIssue:Societal Marketing,2002,(5)

[5]吴健安.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传播[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33-35

[6]何佳讯,罗雯.西方营销学的体系新变化[J].国际商务研究,2003(6):7-10.^NU1

[7]Stephen L.Vargo,RobertF.Lusch.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 [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1):1-17

[8]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2007(1)

[10]马凌,席勇.市场营销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嬗变[J].集团经济研究,2007(4):194-196

[11]卢泰宏.营销管理演进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39-45

[12]郭国庆.营销理论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倪瑞华.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辩护——评格仑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10(4):128-133

[14]李东进.中国营销研究的发展趋势[J].营销科学学报,2010,6(1):124-146

[15]周南.三十年营销学旅反思:“自胜者强,知足者富”[J].营销科学学报,2011,7(3):1-7

[16]赵红.营销3.0时代:价值驱动营销[J].管理学家,2012,7(3):86-90

(责编:玉山)

F274

A

1004-4914(2014)09-026-03

陈量,毕业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获市场营销学硕士学位;现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学系任教,职务为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职称为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福建福州350000)

猜你喜欢

营销学市场营销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基于任务驱动视角下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改革探索
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健康观念治疗
创新创业背景下“旅游营销学”课程教学思考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成人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