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电汽轮机低压转子轮槽加工中支承分度系统结构及测试

2014-10-21成国富

中国机械 2014年24期

成国富

摘要:汽轮机是以水蒸汽为工质,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外燃高速旋转式原动机,它是用来驱动发电机生产所需的电能的,是国家重要的动力机械设备。转子是汽轮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由转子本体和叶片构成,担负着工质能量转换及扭矩传递的重任,它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高速旋转。因此需要很高的强度和均匀的质量,以保证它安全工作,任何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等方面的疏忽,均会造成重大事故,而转子加工中最为关键、最为困难的是轮槽的加工,保证了轮槽的加工质量,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转子的加工质量。轮槽加工的关键是选择由适当的机床、适当的支承和分度机构组成的加工系统,来保证轮槽加工的精度和稳定性。本文探讨在数控镗床上加工轮槽的支承分度系统结构及测试。

关键词:核电汽轮机;转子轮槽;支承分度系统

引言

由于核电低压转子重量大,加工轮槽时切削力大,因而要求支承刚性要好,分度积累误差要小,因此对支承和分度系统,我们在数控镗床加工轮槽试验中使用了专门支承分度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试验检验。

1.支承分度系统结构

该系统轴承支承的支承载荷为120T,液压夹紧力为35T。如图1所示,支承系统采用了静压轴瓦,液压夹紧,使整个系统有很高的刚性,在轴瓦给油托起,液压夹紧和分度之间用

PLC顺序控制,液压系统的压力也有监控以保证安全性。分度系统采用圆光栅闭环控制,以保证分度精度。

2.液压轴承支承系统刚性试验

选择和核电转子材料一样的30Cr1Mo1VA试验件作切削加工试验,加工设备选用2WF180-NC数控镗床。其主轴直径Φ180mm,固定工作台16m×6m,可以满足转子安装的要求。该试验中试件重11T,跨距为4m,外圆直径为φ1200mm,。试验时按参数Vc=26m/min、f=25mm/min进行粗铣;按Vc=30m/min、f=15mm/min进行半精铣;按Vc=35m/min、f=25mm/min进行精铣,得到以下结论:

2.1夹紧与放松状态转子轴径仅下沉0.02mm,对加工精度影响极小;

2.2加工中发生轻微振动,且叶轮处振动最大,加工面粗糙,仅达到Ra1.6。分析原因是试件刚性不足,切削力过大造成,而支承系统刚性是很好的,使用实际转子时,系统刚性会增加,振动会减少,粗糙度精度会提高,可以满足转子轮槽加工要求;

2.3轮槽型线加工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3.分度精度试验和监测

用三十六面棱镜对分度头单独进行检查,分度精度实测结果为±15″,反映在叶轮外圆上的节距误差为±0.063mm,该分度精度完全能够满足轮槽分度精度要求。

3.1轮槽的分度精度是转子最重要的技术要求,分度机构稍有不稳定,造成分度错误,就将造成整根转子报废,造成巨大损失。因而轮槽加工中上均配备了分度监测机构,以检查分度机构分度的正确性,而我们所选用的液压支撑和分度装置,有数控分度装置,却没有监测装置,对转子轮槽加工带来不确定性。因而寻求分度监测方法,对分度机构工作的准确性加以监控,就成为安全可靠地使用支承分度机构的关键。利用分度头本身的分度装置,在叶轮的最外圆上预铣五十六个宽10mm,深5mm的小槽,作为“监测槽”,监测槽在后续轮槽加工中被加工掉。由于无切削过程的影响,监测槽的精度要好于轮槽加工时的精度,经检测这些小槽,相邻两槽之间的节距误差在0.10mm之内。

影响轮槽分度精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⑴ 转子分度不到位,经打表测量分度盘卡爪与联轴器有相对位置误差;

⑵ 机床主轴的Y方向上出现“0”位漂移。

有了“监测槽”,在每次加工分度后,都在主轴上装夹Φ10mm样棒,用“监测槽”检查分度精度,由于转子分度值的变化误差在15"内是随机的,因此在第二次分度,即实际加工中没有必要按“监测槽”找到“0”位,在实际中这样也做不到。设计要求两轮槽节距公差±0.13mm,因此规定主轴在“监测槽”的±0.05mm之内即允許加工,这样即保证了轮槽加工的定位精度,又方便了工人实际操作,使工艺简单化。“监测槽”是转子分度的实在位置,误差极小,完全可以用来检测加工时的分度精度。

4.结语

通过对支承分度系统试验表明本支撑结构有足够的刚性,能保证加工系统的稳定性,防止发生振动,满足加工精度和粗糙度。分度机构有足够的分度精度,能保证轮槽的均布要求。

参考文献:

[1]蔡颐年.蒸汽轮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3-5

[2]侯志蓉等.转子齿形轮槽加工工艺研究.汽轮机技术2002(4):249-250

[3]袁保山.汽轮机大件加工的现状.发电设备.1995,(5~6):11~15

[4]陈永亮,由岫等.P25转子叶根槽加工试验.汽轮机技术1998(2):20-22

[5]郑力,张伯鹏等.考虑刀具-工件-机床系统柔性的铣削表面误差模型.清华大学学报1998(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