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早期康复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效果分析

2014-10-21年卫红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偏瘫神经功能康复护理

年卫红

[摘要] 目的 分析超早期康复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效果。 方法 随机将10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分析两组干预效果。 结果 实验组提高ADL评分、提高FMA评分和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干预后总有效率92.4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实验组肩手综合征和足外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超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促进中枢神经功能重建,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8-121-04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与多种因素引起脑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等关系密切,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现代神经病生理学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1],通过早期康复干预能够重建神经功能,改善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本研究分析超早期康复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内科2010年9月~2013年9月期间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或MRI等检查确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排除既往肢体功能障碍、再次脑卒中、精神障碍、意识障碍和无法判定疗效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42~68岁,平均(57.6±3.8)岁;缺血性脑卒中40例,出血性脑卒中12例;左侧肢体功能障碍24例,右侧肢体功能障碍19例,双侧肢体功能障碍9例。实验组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龄41~69岁,平均(57.5±3.8)岁;缺血性脑卒中41例,出血性脑卒中12例;左侧肢体功能障碍24例,右侧肢体功能障碍20例,双侧肢体功能障碍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和偏瘫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脑卒中治疗方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溶栓和改善脑水肿等治疗为主,出血性脑卒中以控制颅压和预防继续出血等治疗为主[3]。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或外科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超早期康复干预: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在病情稳定,无再次脑卒中潜在风险后行超早期康复干预,常规入院第24小时左右开始干预;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而行手术治疗患者,常规在术后第2天行超早期康复干预;(2)康复护理干预依从性:处于昏迷的患者,康复护理以被动活动为主,预防肌肉萎缩和保持关节功能活动度;意识清晰患者在被动活动基础上,护理人员及时疏导患者的负向情绪,耐心讲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尤其引导患者重视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和预期效果,适当鼓励患者主动运动,树立康复干预信心,最大程度提高康复护理干预依从性;(3)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根据病情需要制定个体化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侧卧体位时,嘱咐家属在患者肩部、腕部、髋关节部和膝关节等接触床的位置垫小软枕,被动活动并配合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功能位并预防足下垂,常规每隔2h更换一次体位以预防褥疮的发生;对抗屈腕、屈指、上肢内旋、屈肘、内收和前壁旋前等反射性抑制[4];被动活动外展和外旋,保证患者前臂旋后、伸腕和张开患侧手指;对抗全身性屈肌和伸肌痉挛的放射性抑制;对抗躯干肌痉挛的放射性抑制。以上康复护理干预方案训练在安静环境下训练不低于40min/d,2次/d,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对比偏瘫肢体功能改善情况。

1.3 观察指标

(1)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指数评分法评价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5],包括进食、洗澡、修饰(洗脸、刷牙、刮脸和梳头等)、穿衣(包括系鞋带和穿袜等)、如厕、控制大小便、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m和上下楼梯等内容,记分0~100分,分数越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对比干预前后Barthe指数评分情况;(2)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量表(FMA)评价肢体运动功能[6],FMA量表每项0~2分,共50项100分,分数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对比干预前后FMA评分情况;(3)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脑卒中患者所存留的或新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识别和判定,分数0~45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4)综合疗效:采用NIHSS评分量表评价综合疗效[7],疗程结束后NIHSS评分减少>90%者为临床治愈,4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ADL评分、FMA评分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均能够提高ADL评分、提高FMA评分和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但实验组提高或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评分、FMA评分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1。

2.2 综合疗效

实验组干预后总有效率92.4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x2=5.89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2<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综合疗效比较,见表2。

2.3 后遗症

疗程结束后,实验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18.87%、足外翻发生率30.77%明显低于对照组36.54%、1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手综合征患者通过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降钙素等口服

注:组内干预前后比较,t=5.9809,①P<0.01;t=21.8742,②P<0.01;t=14.791,③P<0.01;t=17.0028,④P<0.01;t=53.7705,⑤P<0.01;t=22.6816,⑥P<0.01。干预后组间比较,t=10.6693,⑦P<0.01;t=31.3311,⑧P<0.01;t=7.8214,⑨P<0.01

止痛药物,同时配合康复干预手法缓解肩手综合征,必要情况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或高位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足外翻患者根据足外翻程度给予鞋底内侧垫高、康复指导或石膏矫形等干预。两组患者干预后后遗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是由向大脑输送血液的血管发生急性突发性损坏的脑血管疾病,通常突发性损伤发生在大脑输送氧气或营养物的血管爆裂之时,或发生在血凝块或其他颗粒物质阻塞血管部位,若脑组织持续缺氧,不仅能够加重脑组织和脑细胞的损伤,影响脑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还可直接导致死亡,而受脑神经细胞控制的机体功能也随之发生障碍[8]。现代医学能够通过药物或手术干预降低脑组织的持续损害[9],但处于半暗带的神经组织功能急需恢复,而现代神经功能重建或重塑理论认为通过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脑卒中后行康复干预被多数学者认可,但对脑卒中患者何时开始行康复护理干预尚存争议[10]。

本研究在常规神经内科或外科护理干预基础上行超早期康复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效果确切,脑卒中后病情尚未稳定,盲目开展康复干预有增加再次脑卒中风险,而康复干预不及时,极易在软瘫期错过最佳康复干预时期,导致后期康复过程中机体挛缩或废用性萎缩严重,降低感觉性刺激的敏感性,而内科保守治疗患者从入院24h左右开始干预,手术治疗患者常规在术后第2天行超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提高康复干预效果;昏迷患者以被动活动为主能够预防肌肉萎缩,保持关节功能活动度以奠定后期康复基础;而对于意识清晰患者进行负向情绪疏导能够提高提高康复护理干预的依从性,促使患者和护理人员配合,最大程度提高干预效果;根据病情需要制定个体化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在机体受压位置垫小软枕能够预防褥疮,被动活动并配合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康复干预的敏感性,诱发患肢肌力,而通过对抗反射性抑制能够促进分离运动和肢体控制能力[11]。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提高ADL评分、提高FMA评分和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干预后总有效率92.4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表明超早期康复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效果确切。而对照组和实验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足外翻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超早期康复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过程中,能够降低脑卒中肢体功能后遗症发生率。近代研究表明[12-13]超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加速脑侧支循环建立和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从而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超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促进中枢神经功能重建,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对早期康复干预时间和效果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74-1675.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3.

[3] 金晓琼,陈欣琼,林斯,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4):373-375.

[4] 任慧,王敬荣.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近期临床影响的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71.

[5] 李素华,刘静,武文成,等.超早期规范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15-16.

[6] 宁文帅,于凤伟,杨洋,等.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90-1492.

[7] 刘钦刚.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87.

[8] 季惠娟.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25):5250-5251.

[9] 许燕粧,王惠莹,林华瑶,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13):117-118.

[10] 霍瑞霞.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15-16.

[11] 刘志霞.改良强制运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0):155-157.

[12] 郑阿娟,杨瑛.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724-2726.

[13] 王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8):1495-1497.

(收稿日期:2014-05-05)

猜你喜欢

偏瘫神经功能康复护理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漫画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尿潴留康复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