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主体性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2014-10-20郭亚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主体课堂教学课堂

郭亚峰

有关教学主体性的确定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期间许多学者提出多种教学主客体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教师与学生均为主体。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既确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确认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其教与学的自主性,使教之有味、学之有趣。

一、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而有“味”

我国目前正在推广新课程改革,教师作为新课改的中坚力量,其主体性能否得到合理发挥是此次改革是否卓有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打破传统教学体系中对教师主体性合理发挥的“枷锁”,势在必行。

传统教学体系产生于科学知识大爆发和工业化生产大发展时期。随着工业生产方式中流水线生产方式的诞生,工人的工作变得简单枯燥乏味:要求反复地做设计好的动作。其间很少会出问题,因为这些动作是之前接受过无数次验证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传统教学体系也借鉴了流水线模式。“按照传统教学的操作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追求高度的完整化和细节化,甚至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重要的提示语,基本上都要求非常完整地写到教案里面。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设计要追求高度的精准化和程序化,每个环节的前后衔接、起承转合都要设计得严丝合缝,每个段落用时多少都要做精心计算。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完美无缺、高度精准地实现这些预设目标。”[1]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受到如此条条框框规章制度的束缚,没有对课堂教学的自主权,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掌控课堂,这样的教学是无法提起学生兴趣的,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因此,首先需要还给教师自主权:第一,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第二,教师可依据教学大纲、教科书要求,自主确定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第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选择更有利于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有当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主体性时,才有可能生成别开生面、气氛活跃的课堂。其次,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的发展深受教师的影响,只有对学生细心关怀的教师、勇于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做到兴趣引领求知,这样的课堂才是高质量的。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而有“趣”

在尊重教师主体性的同时,也不该忽视学生主体性。“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2]

以往的教学过程通常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形式出现。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总会强调学生上课时的坐姿,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需先举手等待教师的点名等等,课堂的问题研讨结果都是以教师的答案为标准。学生在这种不平等地位下,会逐渐失去提问的勇气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学生等待教师灌输方法与经验,造成学习上的被动与僵化,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应该是共同主体,二者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教学绝不应该走向对学生思维的控制和个性驯化,学生与教师应该彼此尊重,通过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独特性,学生尊重教师的学识与教学过程,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强化课堂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运用马克思的哲学原理分析,学生的发展是能动的、个性化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性格以及对知识的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多给予学生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非强制灌输,强求同质化。强制与强求必将抑制学生的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将大打折扣,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一切努力都会徒劳无功;只有在课堂中把学生主体性激发起来,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下汲取知识,进一步运用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这才是一堂高质课应该体现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刁培萼,吴也显,等.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第1版)[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