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4-10-20郑学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孔乙己笔者作文

郑学杰

学生写作难,教师作文指导也难,这是作文教学中师生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如何才能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让学生写作得心应手,教师指导从容自如,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驱动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作为首要任务。

七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作文训练,笔者是这样指导的。

1.以调侃的方式引入课堂,营造轻松、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你们第一次远离家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开始独立的初中生活,你们过得好吗,想家了吗?(班内气氛一下热烈起来,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想”。)

师:是不是在学校还不习惯,吃不香,睡不好,学习紧张了呢?(这时有的学生笑了起来,有的脸上却露出难过的神色,很多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2.因势利导,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们尽可畅所欲言,将心里话说给老师听听。

生1:初中生活三个字“太紧张”。今早讨厌的广播进行曲硬是把我从梦乡中叫醒,我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拼命睁开了双眼,看见同学们都离开了宿舍,也三下五除二一个箭步飞到操场上去集合。等我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排错了队,站到了别班的队伍里,我混不混啊!当时我很愕然,大伙都笑了。

生2:初中生活滑稽、可笑。昨晚我们宿舍表演了“半夜鸡叫”。半夜,听到嘈杂声,同学们都以为要起床了,一个个匆匆起来刷牙洗脸。值周老师匆匆跑来训斥了我们说,“才两点呢,你们怎么就起床了!”我们接着又睡去了。不知睡了多久,又有同学说,快起床啊,都集队了,不然要迟到了!我们又慌慌张张爬了起来。这时值周老师又跑过来责骂我们,说离起床还有两个小时呢……这一晚,我们整晚都睡不好,一共提前起床了三次,初中生活还真难琢磨啊!

生3:初中生活很苦,我一连两天都是吃素。(这时学生们都笑了。)

3.巧作点拨,指导学生作文。

师:你们讲得很精彩生动,充满了浓浓的校园生活气息,这就是我们真实的初中生活。同学们,你们能将刚才说的、听到的,以“崭新的初中生活”为题写下来吗?四个人一小组,每人写一个片段,合作完成这篇文章。(因为这些都是学生亲眼所见、所闻、所感,是“真情实感”的生活,他们写起来得心应手,很快就完成了。)

4.各小组选代表朗读本组作文,师生课堂上共同进行评议、修改。

5.学生各自课后独立完成作文。

这次作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作文没有了假话、套话,写起来得心应手,灵感如泉涌,下笔生花,即使平时害怕作文的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写了很多。

二、优化教师的作文指导,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辩证统一,一位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十分重要,适时、适度、得法的引导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孔乙己》最后一段写道:“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笔者就此巧设疑问:(1)“大约”和“的确”分别是什么意思?两个词连在一起使用是不是矛盾呢?(2)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呢?(学生热烈地讨论)(3)大家以“我见了孔乙己最后一眼”为题,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个片段,看谁写得最精彩感人。

在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又让学生讨论皇帝游行结束回宫后将会怎么做,让学生续写一段“游行大典后”的故事。经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热烈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作文思路清楚,都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和生活体验写出别具特色的想象作文,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实践表明,优化教师的作文指导,巧作引入,激发谈论,有助于学生养成作文前认真分析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写作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集思广益,激发作文的欲望,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

1.重视学生的读书实践。读书是创作的前提,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学生的读书实践,才不会使写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重视学生观察和积累的实践。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应激励学生用心生活,多方积累。在作文实践中,笔者经常启发学生留心身边的一言一行、一景一物,用心去体验生活,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看春天的山花烂漫,听夏日的碧溪潺潺,闻秋季的瓜果飘香,感冬日的白雪皑皑,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同时勤于动笔,及时将生活的美描下,将美妙的诗文记下,做好积累摘抄,抄美文佳句、名言警句、精美的开头结尾……学生积累多了,写作素材丰富了,语言表达增强了,写作就会自如。

3.重视学生的练笔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七至九年级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足够的作文练笔量,做了如下要求:每天一篇小日记,可以一小段或一两句,无需上交;每周一篇周记,必须上交,教师抽查;每两周一篇大作文,必须认真完成,师生课堂共同评改。这种练笔从未间断过,学生养成了很好的写作习惯,因此能保证作文的练笔量,持之以恒,学生作文水平自然提高了。

4.重视学生的评改实践。传统的作文批改都是教师全批全改,教师尽职尽责,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耗在评改上,可并不能真正换来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实践中,笔者将作文全批全改的方式改为学生自批、互批、结对子、小组评改的方式。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增强了,兴趣也变浓了,觉得很过瘾,效果也更佳。在评改中,笔者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具体步骤如下:(1)事先选好有代表性的好、中、差三篇文章进行泛读。(2)学生针对每篇文章各抒己见,进行评议,指出文章的优缺点,及自己修改的建议。(3)教师适时进行具体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选材、结构、抄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4)分小组互评互改,并要求每组择优一篇修改好的文章在班上泛读,师生再进行评议补充。(5)最后教师挑选三到五篇好的文章张贴在班级的作文专栏里。这样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学生写作和修改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作文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有效指导,重视作文实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就可以有效解决。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孔乙己笔者作文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