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读书人”

2014-10-20吴清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读书人苏东坡课外阅读

吴清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致力于培养“读书人”。

然而,农村初中生中“读书人”可谓寥若晨星。他们中绝大部分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往往读的也不过是些花里胡哨、良莠不齐的漫画或网络小说,其阅读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更是低劣得让人担忧。

我们该如何直面学生阅读缺失的现状,培养更多的“读书人”呢?我想,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契机,创新语文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培养“读书人”的根本有效的途径。

一、注重课堂导入技巧,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教师或用诗化的语言,或创设情境,或利用多媒体,通过对学生视听感觉上的刺激,情感上的感染,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丰富的文本意境,从而为深层感悟文本作好铺垫。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我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说起,对苏东坡的其他诗句信手拈来,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情怀。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作者、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展示了教师良好的文学功底,为引领学生课外阅读苏东坡的诗词做好准备。

二、教会学生品词赏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重视阅读方法

这个阶段,教师要把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和借鉴,就得多设计灵活多样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欣赏、积累,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理解,成为阅读的主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活化体验

教师应努力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超越自身环境和经验的局限,探究和学习未知世界。如教学《风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弟弟风筝被破坏时绝望的心情,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最喜爱的东西被别人故意弄坏的经历谈谈体会。

2.启发式想象

有些文章有一定的留白或矛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尝试填补空白,从而使他们感悟作品中的深层情感。如《孔乙己》文末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我就利用“大约”与“的确”这一矛盾词组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深意。

3.咀嚼式揣摩

《台阶》开篇写“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文末则是“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我不仅指导学生理解首句的含义与作用,还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最后一句用句号而不是问号?

如果每一节课都坚持这样细品文章,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文学鉴赏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三、有意辐射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

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引用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的话作结:“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顺便向学生推荐《苏东坡传》,把学生的课内阅读引向课外。

同时,我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大胆谈论自己的阅读体会。有一个学生在学完《云南的歌会》后,给我发了这样一段话,节选如下:

刚读完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袁宏道的名篇,还有杜子美、李太白笔下的诗章,都是“怎一个美文了得”的意境,之后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文笔,有强烈落差感!一点出彩之处都没有,就描写年轻妇女那段还“工笔描绘,浓墨重彩”,这样的语言乏味得很,没半点吸引力。为什么不放汪曾祺的文章在第一篇呢?同是小说作家,“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不知让我流过多少次口水,以后一定要去高邮,一定要像汪曾祺一样吃咸鸭蛋的想法磨过我的心脏多少次。

学生一旦走入无拘无束的说话境界,思维就会变得异常活跃,创造的精神和灵感也会大大增强。

教师首先应创新语文课堂,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了,讲活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关键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树立学生阅读的信心,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自主阅读,养成阅读习惯,造就一代“读书人”。

参考文献

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书人苏东坡课外阅读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是快乐读书人
苏东坡与佛印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读书人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