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课程资源 激活语文课堂

2014-10-20何安华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民风山歌民俗

何安华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农村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广大农村学校必须更积极、更深入地挖掘课程资源,利用更多的资源来激活语文课堂。

一、挖掘自然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兴趣

广袤的大自然,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现有的建筑园林、公园景区,固然是很好的自然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但世间万物,许多自然资源还没有被我们发现与利用,尤其是农村地域广阔,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我们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去挖掘与利用,创设教学环境。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天空中的云朵,教他们用课本知识来辨别天上的云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可以利用植树节的植树机会,让学生利用课文知识来安排植树的行距、行数等,学生既能理解指数的意义,又学会合理指数的方法。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挖掘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广阔无边,我们要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全国各地都有当地的风俗习惯,每一种民俗民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都是生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挖掘,适时利用。例如,在教学《从宜宾到重庆》时,我注意到课文在介绍宜宾、泸州、重庆地理位置的同时,还介绍了相关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等。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引导学生试着以一个解说员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家乡,主要从山水风光以及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民俗民风等方面来介绍。由于学生对家乡都比较熟悉,解说比较容易,也很真实,课堂气氛很活跃。

三、利用民间故事,开发人文资源,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在口语交际方面要求初中生能“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例如壮族分布在广西全区各地,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中,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童话、寓言、神话和民间故事。如《特掘》《信儿》等,对这些民间故事,农村学生从小就听过,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为了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开展了课前三分钟讲话的口语训练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内容。在训练中,很多学生都是讲故事,其中就有许多是平时在家听老人讲的壮族传说。学生对熟悉的东西说起来容易,语言流利,思路清晰,训练就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让民歌进入课堂,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广西壮族民歌中,人们最喜欢的是壮山歌。壮山歌是诗与歌的结合,旋律优美,节奏铿锵,易学易唱,更具有文化性与趣味性。在教学中,我常常结合课文内容,将山歌融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欣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文化素养。壮山歌中的歌词多用赋、比、兴等手法,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教学《诗经三首》时,我引用壮山歌分析歌词意境,进而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与内涵。如壮欢情歌体:“艮尔留相遇,如水还到江。艮尔留度让,如贫双品巴。”(“艮尔”是今日,“留”是我们,“度让”是相撞见,“贫”是成,“品巴”是蝴蝶。)又如壮欢革命歌:“穿鞋不怕鞋子烂,跌山不怕拉耳环。壮民革命不怕死,死为革命心也甘。”歌中赋、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歌词意蕴丰富而充满无限深情。通过引用山歌,分析歌词意境,既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善于发现,努力挖掘,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定能激活语文课堂。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风山歌民俗
冬季民俗节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苗山歌
多彩民风
苗山歌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浅析明清时期地理环境对王家营地区民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