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体》能否拍成科幻大片

2014-10-20

环球时报 2014-10-20
关键词:科幻片三体科幻电影

本报驻美国、法国特约记者 王 海 董 铭 本报记者 赵晓松图片说明:《三体》三部曲国内某电影制片方上周末表示,将在年内以“好莱坞特效团队加国内一线明星”的阵容拍摄电影版《三体》,打造一部“史诗级科幻大作”。该消息发布后,不少科幻迷在兴奋的同时,也担忧国内主创团队缺乏科幻电影拍摄经验,将“神作”拍烂。《三体》作者刘慈欣对《环球时报》直言,和有近一个世纪科幻片拍摄经验的好莱坞相比,电影《三体》只能是国产科幻片的尝试之作。好莱坞科幻片数量庞大,改编自畅销科幻小说的也不在少数。20世纪50年代,H.G.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地心游记》都曾被搬上大银幕。但限于技术条件,这些作品并未能完整地表现原著魅力。直到1968年的《人猿星球》和《2001太空漫游》,好莱坞才真正拍出制作精良(以当年标准),且表现出复杂主题的经典作品,为未来科幻片做出标杆。虽然近年好莱坞拍出过《少数派报告》《我,机器人》和《世界大战》等让观众通过逼真特效融入科幻世界的佳作,但失败作品也不少。如2014年上映的、改编自日本小说《杀戮轮回》的《明日边缘》,虽然坐拥汤姆·克鲁斯这样的影帝级主演,但仍遭遇票房滑铁卢。当时就有美国媒体表示,原著知名度不高、预告片失败,让这部主题(时空轮回)并不新鲜的电影在市场遇冷。作为电影和现代科学的诞生地,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正是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执导、改编自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月球旅行记》。该片首创的多种特效手法,被不少早期科幻电影模仿。在20世纪80年代前,德国、法国和苏联都曾拍出过科幻佳作。其中改编自苏联科幻小说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飞向太空》,以美苏太空争霸为现实背景,展示了人类对未来和太空的无限探索欲望。这部电影和《2001太空漫游》并称为“两大太空片”,曾在1972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评委团大奖。不过最近30年,由于投入不足,欧洲本土科幻电影在特效水平上与好莱坞逐渐拉开差距。近年能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欧洲科幻片屈指可数,其中法国名导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曾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其思想性无法与前辈相比。不过欧洲不缺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异形之父”瑞士艺术家吉格、法国动漫大师莫比乌斯等人的作品多次被世界各地的影人搬上大银幕。科幻名著改编的电影,原著影响力是吸引核心观影群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这一群体并不一定是观影人群的主流。被多家权威媒体排名科幻影史冠军的影片、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银翼杀手》口碑虽佳,当时首周票房仅为615万美元,充分证明科幻片要想大卖,除原著读者外,还得吸引观影主力人群。从好莱坞和欧洲的经验看,《三体》要想吸引更多观众,首先得有足够投资。在主创选择上,大牌商业片导演往往比大牌演员更具号召力。因为导演对剧本(改编作品)的认识,决定着影片价值观、艺术观的最终高度,直接决定着一部科幻电影是否有深度。而从技术角度看,中国近年来作为“特效工厂”的积累,反而是与好莱坞水准差距最小的一块。 刘慈欣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好莱坞成功的科幻电影,一般都具有背景复杂、故事复杂,但主题不复杂的特征,改编《三体》的最大难度,就在于影片是否能将小说第二部、第三部偏离主流价值观、“黑暗”的复杂主题表现出来。“如果拍成电影后没有这两部分内容,《三体》就没什么意思了。”刘慈欣透露,《三体》的电影版权在两年前转让后他并未与任何有关制作团队见面,《三体》电影版投资大、成本高,运作时间必然漫长。不过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希望观众和读者在未来抱着宽容的态度欣赏电影版《三体》,把它看作“中国高成本科幻电影的开端”。▲

猜你喜欢

科幻片三体科幻电影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三体》中的物理学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三体》获雨果奖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