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糖尿病38例

2014-10-17鲍国瑞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药糖尿病

鲍国瑞

关键词: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药;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46-02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的90%~95%。笔者采用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经中医辨证属于肺胃热盛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3年8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7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5~66岁,平均53岁;病程2~12 a,平均5.8 a。对照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6~65岁,平均54岁;病程2~13 a,平均6.1 a。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选择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临床多见口干多饮,多食善饥,倦怠乏力,小便频数,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肥胖或无其它理由解释的体重减轻等症状,并符合下列条件者:①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②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等其他疾病患者。依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参照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辨证为肺胃热盛型消渴。

2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给予基础治疗(糖尿病饮食、运动锻炼以及糖尿病教育)。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拜糖苹)片50mg,3次/d,开始进餐时服用,二甲双胍0.5g,3次/d,餐前30 min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基本方:葛根、黄芩、黄连、黄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黄、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剂/d(一方制药生产的中药颗粒制剂),开水冲化后分早、中、晚3次温服。2组疗程均为30d,连续治疗3个疗程。加减: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者加火麻仁:小便频数量多者加益智仁;肾阴虚甚者加枸杞子;心慌失眠者加酸枣仁、合欢花;腰酸疼痛者加狗脊、菟丝子;伴冠心病心绞痛者加瓜蒌、薤白;肺阴虚其者加百合;视力障碍者加青葙子、密蒙花;消渴善饥者加熟地黄。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多次正常;好转: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3.2治疗结果见表1。

4典型病例

王某,男,59岁,2013年7月8日初诊。近年来日渐消瘦,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干渴引饮,汗多尿多,食欲旺盛,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白腻,脉弦滑。空腹血糖15.9 mmol/L,餐后血糖20.5 mmol/L。诊断:消渴,证属津亏气伤,湿热内盛。治宜益气生津,清热除湿。自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葛根、黄芩、黄连、黄柏、萆薢、五味子、天花粉、生地黄、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剂/d(一方制药生产的中药颗粒制剂),开水冲化后分早、中、晚3次温服。7剂后复诊:诸症减轻,查空腹血糖13.5 mmol/L,餐后血糖17.8 mmol/L。原方加太子参1袋再服7剂。三诊:精神转佳,患者自诉体力如常。再查空腹血糖10.1 mmol/L,餐后血糖14.8 mmol/L。原方减黄柏、生地黄续服。其后患者多次自查:空腹血糖:5.5~7.3 mmol/L,餐后血糖:8.2~10.4 mmol/L。9月24日复查:空腹血糖5.8 mmol/L,餐后血糖9.2 mmol/L。嘱继续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饮食,监测血糖,规范服药。随访3个月,血糖基本稳定在:空腹血糖5.5~6.2 mmol/L,餐后血糖7.7~10.3 mmol/L。

5讨论

祖国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对糖尿病有了认识。《黄帝内经》中有“五脏柔弱者,易得消渴”的记载;后代医家又将消渴一症,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其病因病机总为阴虚液损燥热内盛致津液代谢失常而成。刘完素《三消论》说:“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热所成也”当今之人,每每过食肥甘厚味,常致脾胃运化失健,湿热中阻。故临床多见肺胃热盛型消渴。也有医家又将其分为肺胃燥热型和胃火炽盛型。《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变虽涉及肺、脾、胃、肾,但主要在肺胃。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中葛根,其味辛性凉,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胃肠津液,

历代医家常用其治疗消渴病。《本经》载:葛根“起阴气”,“主消渴”;《药性论》载“主解酒毒,止烦渴”《名医别录》言葛根能“疗消渴”。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早在金元时期即被刘河间誉为治疗消渴病的圣药,《别录》载:黄连“止消渴”。现代实验认为葛根素能够增强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岛素生物效应,改善胰岛素抵抗[1]。程益春教授[2]采用葛根治疗糖尿病。谢谋华等[3]认为黄连所含黄连素能够较好的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采用含黄连、葛根的方药治疗糖尿病,收到了显著的降血糖作用。黄芩能清肺胃实热,佐助黄连的降糖效果;甘草和中调味。笔者在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基础上,加入黄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黄、玉竹、石斛、滋阴降火以助其力,再添五味子之酸敛生津,以防苦寒太过。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肺胃,养阴生津之功。

参考文献:

[1]杨娜,马峰,张丽荣,等.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9,29(3):244-246.

[2]崔云竹.程益春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32-733.

[3]谢谋华,路翠棉.地黄降糖丸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6):22-23.endprint

关键词: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药;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46-02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的90%~95%。笔者采用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经中医辨证属于肺胃热盛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3年8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7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5~66岁,平均53岁;病程2~12 a,平均5.8 a。对照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6~65岁,平均54岁;病程2~13 a,平均6.1 a。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选择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临床多见口干多饮,多食善饥,倦怠乏力,小便频数,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肥胖或无其它理由解释的体重减轻等症状,并符合下列条件者:①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②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等其他疾病患者。依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参照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辨证为肺胃热盛型消渴。

2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给予基础治疗(糖尿病饮食、运动锻炼以及糖尿病教育)。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拜糖苹)片50mg,3次/d,开始进餐时服用,二甲双胍0.5g,3次/d,餐前30 min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基本方:葛根、黄芩、黄连、黄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黄、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剂/d(一方制药生产的中药颗粒制剂),开水冲化后分早、中、晚3次温服。2组疗程均为30d,连续治疗3个疗程。加减: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者加火麻仁:小便频数量多者加益智仁;肾阴虚甚者加枸杞子;心慌失眠者加酸枣仁、合欢花;腰酸疼痛者加狗脊、菟丝子;伴冠心病心绞痛者加瓜蒌、薤白;肺阴虚其者加百合;视力障碍者加青葙子、密蒙花;消渴善饥者加熟地黄。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多次正常;好转: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3.2治疗结果见表1。

4典型病例

王某,男,59岁,2013年7月8日初诊。近年来日渐消瘦,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干渴引饮,汗多尿多,食欲旺盛,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白腻,脉弦滑。空腹血糖15.9 mmol/L,餐后血糖20.5 mmol/L。诊断:消渴,证属津亏气伤,湿热内盛。治宜益气生津,清热除湿。自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葛根、黄芩、黄连、黄柏、萆薢、五味子、天花粉、生地黄、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剂/d(一方制药生产的中药颗粒制剂),开水冲化后分早、中、晚3次温服。7剂后复诊:诸症减轻,查空腹血糖13.5 mmol/L,餐后血糖17.8 mmol/L。原方加太子参1袋再服7剂。三诊:精神转佳,患者自诉体力如常。再查空腹血糖10.1 mmol/L,餐后血糖14.8 mmol/L。原方减黄柏、生地黄续服。其后患者多次自查:空腹血糖:5.5~7.3 mmol/L,餐后血糖:8.2~10.4 mmol/L。9月24日复查:空腹血糖5.8 mmol/L,餐后血糖9.2 mmol/L。嘱继续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饮食,监测血糖,规范服药。随访3个月,血糖基本稳定在:空腹血糖5.5~6.2 mmol/L,餐后血糖7.7~10.3 mmol/L。

5讨论

祖国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对糖尿病有了认识。《黄帝内经》中有“五脏柔弱者,易得消渴”的记载;后代医家又将消渴一症,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其病因病机总为阴虚液损燥热内盛致津液代谢失常而成。刘完素《三消论》说:“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热所成也”当今之人,每每过食肥甘厚味,常致脾胃运化失健,湿热中阻。故临床多见肺胃热盛型消渴。也有医家又将其分为肺胃燥热型和胃火炽盛型。《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变虽涉及肺、脾、胃、肾,但主要在肺胃。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中葛根,其味辛性凉,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胃肠津液,

历代医家常用其治疗消渴病。《本经》载:葛根“起阴气”,“主消渴”;《药性论》载“主解酒毒,止烦渴”《名医别录》言葛根能“疗消渴”。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早在金元时期即被刘河间誉为治疗消渴病的圣药,《别录》载:黄连“止消渴”。现代实验认为葛根素能够增强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岛素生物效应,改善胰岛素抵抗[1]。程益春教授[2]采用葛根治疗糖尿病。谢谋华等[3]认为黄连所含黄连素能够较好的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采用含黄连、葛根的方药治疗糖尿病,收到了显著的降血糖作用。黄芩能清肺胃实热,佐助黄连的降糖效果;甘草和中调味。笔者在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基础上,加入黄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黄、玉竹、石斛、滋阴降火以助其力,再添五味子之酸敛生津,以防苦寒太过。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肺胃,养阴生津之功。

参考文献:

[1]杨娜,马峰,张丽荣,等.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9,29(3):244-246.

[2]崔云竹.程益春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32-733.

[3]谢谋华,路翠棉.地黄降糖丸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6):22-23.endprint

关键词: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药;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46-02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的90%~95%。笔者采用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经中医辨证属于肺胃热盛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3年8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7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5~66岁,平均53岁;病程2~12 a,平均5.8 a。对照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6~65岁,平均54岁;病程2~13 a,平均6.1 a。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选择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临床多见口干多饮,多食善饥,倦怠乏力,小便频数,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肥胖或无其它理由解释的体重减轻等症状,并符合下列条件者:①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②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等其他疾病患者。依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参照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辨证为肺胃热盛型消渴。

2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给予基础治疗(糖尿病饮食、运动锻炼以及糖尿病教育)。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拜糖苹)片50mg,3次/d,开始进餐时服用,二甲双胍0.5g,3次/d,餐前30 min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基本方:葛根、黄芩、黄连、黄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黄、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剂/d(一方制药生产的中药颗粒制剂),开水冲化后分早、中、晚3次温服。2组疗程均为30d,连续治疗3个疗程。加减: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者加火麻仁:小便频数量多者加益智仁;肾阴虚甚者加枸杞子;心慌失眠者加酸枣仁、合欢花;腰酸疼痛者加狗脊、菟丝子;伴冠心病心绞痛者加瓜蒌、薤白;肺阴虚其者加百合;视力障碍者加青葙子、密蒙花;消渴善饥者加熟地黄。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多次正常;好转: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3.2治疗结果见表1。

4典型病例

王某,男,59岁,2013年7月8日初诊。近年来日渐消瘦,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干渴引饮,汗多尿多,食欲旺盛,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白腻,脉弦滑。空腹血糖15.9 mmol/L,餐后血糖20.5 mmol/L。诊断:消渴,证属津亏气伤,湿热内盛。治宜益气生津,清热除湿。自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葛根、黄芩、黄连、黄柏、萆薢、五味子、天花粉、生地黄、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剂/d(一方制药生产的中药颗粒制剂),开水冲化后分早、中、晚3次温服。7剂后复诊:诸症减轻,查空腹血糖13.5 mmol/L,餐后血糖17.8 mmol/L。原方加太子参1袋再服7剂。三诊:精神转佳,患者自诉体力如常。再查空腹血糖10.1 mmol/L,餐后血糖14.8 mmol/L。原方减黄柏、生地黄续服。其后患者多次自查:空腹血糖:5.5~7.3 mmol/L,餐后血糖:8.2~10.4 mmol/L。9月24日复查:空腹血糖5.8 mmol/L,餐后血糖9.2 mmol/L。嘱继续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饮食,监测血糖,规范服药。随访3个月,血糖基本稳定在:空腹血糖5.5~6.2 mmol/L,餐后血糖7.7~10.3 mmol/L。

5讨论

祖国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对糖尿病有了认识。《黄帝内经》中有“五脏柔弱者,易得消渴”的记载;后代医家又将消渴一症,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其病因病机总为阴虚液损燥热内盛致津液代谢失常而成。刘完素《三消论》说:“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热所成也”当今之人,每每过食肥甘厚味,常致脾胃运化失健,湿热中阻。故临床多见肺胃热盛型消渴。也有医家又将其分为肺胃燥热型和胃火炽盛型。《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变虽涉及肺、脾、胃、肾,但主要在肺胃。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中葛根,其味辛性凉,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胃肠津液,

历代医家常用其治疗消渴病。《本经》载:葛根“起阴气”,“主消渴”;《药性论》载“主解酒毒,止烦渴”《名医别录》言葛根能“疗消渴”。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早在金元时期即被刘河间誉为治疗消渴病的圣药,《别录》载:黄连“止消渴”。现代实验认为葛根素能够增强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岛素生物效应,改善胰岛素抵抗[1]。程益春教授[2]采用葛根治疗糖尿病。谢谋华等[3]认为黄连所含黄连素能够较好的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采用含黄连、葛根的方药治疗糖尿病,收到了显著的降血糖作用。黄芩能清肺胃实热,佐助黄连的降糖效果;甘草和中调味。笔者在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基础上,加入黄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黄、玉竹、石斛、滋阴降火以助其力,再添五味子之酸敛生津,以防苦寒太过。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肺胃,养阴生津之功。

参考文献:

[1]杨娜,马峰,张丽荣,等.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9,29(3):244-246.

[2]崔云竹.程益春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32-733.

[3]谢谋华,路翠棉.地黄降糖丸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6):22-23.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药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论Ⅱ型糖尿病的形成与调治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中药保存,要区别对待
别用微波炉煎中药
跟踪导练(一)(5)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中药夹心面条
Ending teen smoking
巧服中药少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