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调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运用及调节技巧

2014-10-17尤美

关键词:调色专题片色调

尤美

画面是电视传播中最基本的界面,而色彩又是电视画面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由此可见色彩之于专题片的重要程度。色彩的有效把握不仅能丰富画面内容,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感觉符号,如能恰当运用,它就会胜过无数的文字描述,而让人直观地体会到电视片主人公身处的情境及编导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尽管色彩算不上电视专题片成败的决定因素,但其为专题片起到的画龙点睛作用,还是极为重要的。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色调的运用在专题片中通常能起到三种作用:渲染气氛,为专题片奠定基调;增强电视画面的节奏感;引发画面的象征意义,借画面色调表达情感。

首先说说色调的第一个作用。色调最初多见于电影作品,编导借助色调变化来渲染影片气氛,并为整部片子奠定情绪基调。我们比较熟悉的《红高粱》《1942》《投名状》等影视作品,都很好地借助色调诠释了影片的内涵与主旨。色调作为一种特殊的画面表达方式,近年来也成为很多专题片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段。比如在甘肃电视台拍摄的反映甘肃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的《多彩甘肃》中,编导就大量使用了色调调节技术。由于该片反映的是整个甘肃省风貌,拍摄地域跨度很大,再加上受不同地域拍摄条件不同的影响,大量的影像素材就必然会出现不统一、不协调等情况。而利用调色技术就可轻松、完美地实现全片的色调统一,平衡整体色彩。

另外,在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中有一期节目叫《牛牛的冬天》,讲的是北京音乐学院大三学生牛牛在属于自己的音乐天地里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故事。由于题材较为前卫,所要表达的思想积极向上,所以编导在节目中通篇使用了红色作为基本色调——红色的墨镜,红色的灯光,红色的服饰,红色色调下的北京城夜景……大多数场景的拍摄都是在偏红的基调上进行的,一方面会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也表达出青春的激扬、无畏,以及年轻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选择的多样性。

增强电视画面的节奏感

节奏最早来源于音乐术语,指的是乐音的高下缓急。如今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艺术领域中,并延伸出相互关联而又丰富多彩的含义。对于广播电视这门视听艺术来说,节奏就像是一股能够征服观众的力量,时缓时急,在专题片特有的韵律中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牵动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在进行后期编辑时,巧妙地把各种色彩符号进行连接,充分运用色彩的蒙太奇技巧,会使原本枯燥的叙事呈现出跳跃的节奏感,进而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中的《5807次列车》讲的是5807次列车脱轨翻倒之后,列车上的乘警、列车员在危难中保护车上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故事。由于本片情节主体是对当时事件的一种群体性回忆,所以片中多次插叙了当事人讲述当时情况的场景。编导在讲当事人现在生活时,按照正常色彩拍摄,而将回忆当时列车发生事故的情景用黑白色的画面表现,并且这两个场景的画面都很短,每个只有几秒钟,来回切换,忽亮忽暗,时而平直时而激烈,使画面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这样就给观众带来了同样强烈的视觉感受。

引发象征,抒发情感

利用色调变化还可以使专题片在摄影创作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拿表现灾难的情节来说,整个场景的色调要求蒙上一种灰绿色的调子,这在以前只能通过采用不同的滤色镜或在置景和道具上做文章,而人脸的调子和光线的调子很难调整得准确、统一。由于有了数字调色技术,色调调节变得轻而易举了,色调之于专题片的功效也就变得明显了。在反映“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一部专题片中,我们就使用了数字调色技术,通过对局部画面色调的调整,完善了拍摄中遇到的不足。经过调整后的素材都与实际拍摄的效果大相径庭,无论是色彩饱和度还是画面精致程度,较之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片的画面与色彩达到了空前的饱满与统一。

专题片所要表达的含义往往是具有一定层次感的。我们通常把专题片外在表达的那层含义称为“明示义”,也就是观众只要看到画面表达就能体会到的含义。但作为专题片,它真正的意义往往产生于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是由三种方式构成的:隐含义、迷思、象征。其中,隐含义和迷思是产生第二层符号义的主要方式,而第二层次也是符号与使用者在互动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中播出的《以生命的名义》讲述的是最近几年我国艾滋病发生率不断增长的现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同性恋中感染艾滋的概率逐年增加。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怎样做?作为社会上的个体,又应该怎样做?节目一开始,编导就以一名叫大玮的大学生的经历为由头,开始讲述整个事件。在大玮回忆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的时候,电视上的画面是这样处理的:一间空荡荡的大屋子,只有门口处是有灯光的,屋子的其他地方都是漆黑一片。主人公打开门,从门口迎着摄像机镜头走来,从亮处走向暗处,从白走向黑。其实,这一黑一白的色彩符号的巧妙运用,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大玮得知自己患有艾滋时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在这里,光亮的白色再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白色了,它象征着大玮以前生活的光明,身体健康;同时黑色也不再是一般色彩学意义上的黑色了,它象征着大玮从今往后将生活在疾病所带给他精神折磨中。这时,色调不仅抒发了观者对大玮处境的震惊和忧虑,还隐隐对我国现存政策措施的缺失表达着关切。

色调的调节技巧

为了得到更好的调色效果,一般情况下,调色工作间的亮度要低于作品将来播出的场所亮度,可以在操作面板中对比终端播放的监视器来校正颜色,通过视频卡连接监视器以观察校色,这样效果更好。专题片调色一般要经过以下五个流程。

首先是要对图像进行色彩分析。在每次进行色彩校正前,需要对图像进行客观翔实的颜色分析,考虑到图像中的光照情况,这样才能得到完美的校色效果。不同时间的光照效果大不相同,比如早上的光照偏冷,而中午的光照偏暖,要将暖色改为冷色时就要调整蓝色通道的增益和伽玛参数进行调整。

其次是要根据画面对明暗进行调整。由于受到拍摄场景、时间以及拍摄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影视画面在明暗度上的一致性很难保障;实际拍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在白天拍摄出晚上的效果。因此对画面明暗度的调节十分必要。由于曲线具有强大的交互性,能够满足调色精细度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曲线调节的方法,选择RGB对整体进行调色,把明亮的部分压下去,以得到黑夜的色调效果。

再次是要根据色彩成分调整。对色彩成分调整,最好使用色轮调节。色轮包含计算机能够显示的所有颜色,红、绿、蓝在色轮中是均匀分布的,从色轮中我们能够很快地找到一个颜色的补色,并快速准确地调节出想要的颜色。

此外是要根据主题色调调整。每一部专题片中都有一个主题色,要使不同的影视片段具有相同的主题色,除了要在作品最后输出时定下主题色以外,在各部分单独的色彩调节上也应尽量保持一致。之后再为整个作品添加一种色彩调节,使色调达到一致。

最后是对图像局部进行色彩校正。在调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不需要对整个图像的颜色进行校正,尤其是在颜色的精细调整上。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1.建立选区,选中需要调色的区域,再对这个区域进行色彩调节。2.绘制遮罩,选择图像所在的图层,添加绘制遮罩命令,对需要调整色彩的部分绘制遮罩。复制该图层,选择下层进行反选,对上层选择的区域进行颜色校正。这种方法对图像颜色的精细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调色技术处理过的影像能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色彩的魅力,感受到光影背后所承载的冲击力和渗透力。事实上,色彩是一种能够影响人类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可以利用的有效视觉手段。就如同音乐能够轻而易举地渗入到人内心深处一样,色彩也可以控制人的情绪,能够产生丰富的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电视台)

猜你喜欢

调色专题片色调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两位画家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亮度调色多面手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4种复古调色法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