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升平主任医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2014-10-17卢昭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卢昭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本病反复发生,治疗棘手,曾师首创毒瘀痰治病理论学说,并运用温阳益气法、五途除湿法,痰瘀同治法治疗该病,取得明显临床效果。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温阳益气;痰瘀同治;曾升平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01-04

曾升平主任医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风湿免疫疾病四十余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于曾师门下,受益匪浅,现将曾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其主要特征是对称性多关节炎,常见双手、腕、肘、踝和足关节的疼痛、肿胀及晨僵。可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血管炎、心包炎及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

1病因病机

中医无此病名,通常将该病归属于“痹证”范畴。曾师认为,RA患者虽然症状较多,但引起症状的关键原因是由于阳气不足,气血亏虚,复感外邪所致。

2临床表现

半数以上RA患者呈慢性隐匿性发病,最初以乏力、厌食、周身不适或肌肉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为主,随后出现关节症状。关节外表现主要在血管炎病变、皮肤结节、眼部受累引起的干燥性角结膜炎、胸膜和肺、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1~2]。

3辨证分型

曾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RA可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急性期以驱邪为主,扶正为辅,缓解期以扶正为主,驱邪为辅。扶正以温阳益气为主,兼顾活血化瘀,散寒除湿。祛邪以除湿、消痰、化瘀为主,兼顾培补正气。

急性期:关节肿大,屈伸不利,晨僵明显,疼痛难忍,舌紫暗,苔厚腻,舌下脉络瘀血明显,脉涩濡。

缓解期:晨僵不明显,多处关节游走性隐隐作痛,颜面萎黄,乏力明显,失眠、腹胀,多梦,可有类风湿结节沉积,关节畸形等,舌紫暗,苔燥,齿痕明显,双寸脉弱,关尺沉细。

4诊治经验

4.1阳气不足病反复,温阳益气贯始终曾师认为,RA目前尚不能治愈,且该病稍有不甚便有反复的可能,能临床长期缓解已属不易,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阳气始终处于劣势。正所谓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阳气旺盛,则正气祛邪有力,阳气不足,则外邪容易乘虚而入。阳气乃是与邪气抗争的主力,阳气实,则能加快疾病的好转,阳气虚,则会引起各种变证,使得疾病更加复杂。疾病日久,加之蜀地阴天较多,湿气较重,故更容易戗伐阳气。患者病情急性期,阳气消耗更多,故不能用一派清热解毒之品,依然要在温阳益气的基础上,佐以清热解毒,才不至于留邪在体内。而在疾病的缓解期,扶正更是当务之急。在此期的病人虽然关节肿胀疼痛已不明显,但多以乏力、纳呆、腹胀、便溏、失眠多梦为主,曾师认为这是气机不畅、阳气不升,浊气不降的表现,故治疗上,选择在温阳益气的基础上调理气机,使得虚能受补,补而不滞。

4.2湿邪留滞病缠绵,五种途径以除湿无论寒痹、热痹、风痹,每每兼夹湿邪,而患者表现的乏力、纳呆、腹泻、全身酸困、苔厚腻、脉濡涩等一系列症状,皆是湿气所引起。湿邪不仅在痹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痹证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曾师治湿,多用温阳、宣肺、健脾、发汗、利大便五种途径。湿非温不化,故温阳是除湿的主要方法。药用桂、附、干姜之品;宣肺用枳壳、杏仁、细辛;发汗用麻黄、荆芥;用发汗法患者或出现皮肤皮疹,曾师说这是内湿外透的表现,可继续用之,若瘙痒难忍,可在处方中加大补气药物剂量,并佐以白鲜皮、紫荆皮等以祛湿止痒。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久病多虚,RA患者多有纳呆、腹胀、口苦等不适,多是湿气困脾所致。脾虚则湿盛。故健脾是曾师祛湿的又一途径。曾师讲,健脾非大剂量不可,不然病重药轻,难以凑效。但要注意,不可冒然予以补气,以免壅塞气机。须考虑疾病缓急虚实。健脾用黄芪、党参、白术、大枣之品,配伍升麻、柴胡等升举阳气。气能生血,亦能行血,RA患者久病多有贫血症状,故常佐以鸡血藤、木香、砂仁、隔山撬等,气血双补,又能活血,也避免了补气太过引起的腹胀不适。曾师常说,RA病人大便多有异常,或干或稀,且服用大剂量补气药物后,患者多有腹泻症状,但无腹痛不适,不影响饮食。此乃湿气随大便而出的表现,可见健脾除湿之真源。

4.3百病多由痰作祟,瘀血不去病难愈曾师精于西医免疫学及病理学,故在认识和治疗RA上,常结合西医知识,针对免疫系统环节及病理环节,参照现代中药药理,进行药物干预,达到满意的效果。并衷中参西,首创毒、瘀、痰病机说。认为针对RA的滑膜炎症反应、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增多,就是毒邪。血管增殖、管腔狭窄阻塞,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或坏死,血栓形成,就是瘀血形成的原因。血管增殖并侵蚀软骨形成肉芽肿,最终引起管壁纤维素样变性、纤维化,形成类风湿结节,曾师认为这就是痰核包块。这三种邪气是引起RA本证及变证的直接原因。故在遣方用药上,针对毒、瘀、痰三个病理环节的药物必不可少。毒邪致病,多表现在RA的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明显,故以抑制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为主,在温阳益气、散寒除湿的基础上根据症状选用利肝胆的柴胡、茵陈、车前草,透表的升麻、荆芥、桔梗、蝉蜕,清热解毒凉血的白花蛇舌草、牡丹皮、僵蚕,清上通下的川木通、淡竹叶等。针对血管炎症引起的瘀血,常在温阳益气、散寒除湿的基础上根据症状选用丹参、当归、桃仁等,瘀血重者用虫类药如土鳖虫、蜈蚣等搜剔经络。对于肉芽肿、类风湿结节,多用温化寒痰之品,如制南星,白芥子等,尤其是制南星,用量亦超出常人。同时配伍炙鳖甲加强通络软坚散结之力。痰瘀容易互结,单纯祛痰与化瘀常常效果不好,故曾师强调痰瘀同治的重要性,认为二者都是该病的病理产物,属于先后阶段,故而当同时兼顾。

4.4善用星、附有毒品,散寒通络止痹痛附子的功能,《本草正义》[3]论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引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作为温阳的主药,曾师治疗该病,对于寒湿痹阻明显者是必用首选。张隐庵评附子说:“功其邪而正气复,攻之即所以补之。”[3]曾师认为,附子早在仲景时代就是治疗痹证的主要药物,其祛寒止痛力量非它药可比,对于寒湿痹阻日久,气血亏虚明显者,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暗、消瘦乏力、关节肿胀甚至变形者尤为适宜。患者关节疼痛、畏寒恶风症状大多数缓解,量小效果一般,用量在100g以上效果更加明显。医者多惧其药有毒,畏于应用,殊不知此药经过久煎之后,里面乌头碱的成分已经所剩无几,以往附子中毒,多是因为在炮制中的胆盐引起的。故在选择上,以白色透亮的白附片为上品,因白附片是经过多次反复漂洗后制成,其药表面的胆盐残余很少,故用之安全[4~5],疗效显著。

曾师常用制南星与熟附片共为君药,制南星除散寒止痛明显外,软坚散结的力量也很强。曾师在制南星用量上亦超乎常人,对于疼痛难忍,关节肿胀、类风湿结节明显者,亦多达上百克,效果满意。

4.5养血补血生化源,滋阴润燥不助湿曾师认为,RA病人寒湿郁久,有化热的趋势,或成寒热错杂证,或在大剂量温补药物上有伤阴之弊,故时常根据口干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苔少等辨证要点上加用白芍、北沙参、山药、玉竹、生地等滋阴之品,使得滋阴不助湿,滋阴不碍脾。汗出明显者,除用益气固表之药外,还常配伍五味子等酸收之品,既可养阴保津,又可安神。曾师在处方用药上,大枣为必用之品。据笔者统计,曾师的处方上几乎100%出现大枣,且用量固定在30g,究其原因,与曾师的用药特点,大枣的功用密不可分。大枣既可以健脾,又可以养血安神,解附子、南星之毒性,亦可调和药性,故对RA的病机和症状,恰对曾师的治疗思想,故能让患者长期久服用,依从性好,不会对中药汤剂厌恶,这对治疗像RA一类的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是有极大好处的,值得提倡。

5验案举例

刘某,女,38岁,农民,长期久居西南湿地,涉水劳作,于2008年12月15日就诊,曾在西医院予以强的松、羟氯喹、甲氨蝶呤、白芍总苷药物口服,症状时好时坏。初诊症见:全身多处关节呈游走性疼痛,双手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尤甚,双手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及双膝关节肿大,触及皮肤发热,乏力,晨起口苦,晨僵明显,纳呆,失眠,大便干。舌紫暗,苔厚腻,双寸脉弱,关尺沉细。辅助检查:ESR:107.2 mm/h。Hs-CRP 24.7 mg/L。抗CCP抗体:1187.8 RU/ml,阳性。RF-IgM:428.2 Ru/ml,RF-IgA:156.2 U/mL,RF-IgG:335.9 U/mL。病因病机:阳气不足,寒湿凝滞,瘀血闭阻。辨证论治:寒湿痹阻,气虚血瘀。治法:温阳益气,健脾除湿,活血化瘀。处方如下:制南星30 g(另包,先煎30 min),熟附片30 g(另包,先煎30 min),炙鳖甲15 g(另包,先煎30 min),黄芪30 g,当归20 g,桃仁10 g,党参30 g,白术30 g,薏苡仁60 g,川牛膝15 g,厚朴15 g,隔山撬30 g,防己10 g,茵陈20 g,白花蛇舌草30 g,大枣30 g,干姜10 g,甘草10 g,7剂,日1剂,分3次,空腹服。组方分析:方中熟附片温阳通络、散寒止痛,制南星散寒止痛、软坚散结,共为君药;炙鳖甲软坚散结、并引药物深入,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当归、桃仁活血化瘀,川牛膝、薏苡仁除湿蠲痹,共为臣药;厚朴燥湿行气、隔山撬理气和胃,干姜温中,防己利水消肿,茵陈利肝胆,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是为佐药;大枣、甘草调和药性,为使。上方服用一周后,仍诉关节疼痛明显,口苦不适好转,晨僵减轻,考虑病重药轻,故在上方基础上增加熟附片剂量至60 g,黄芪至60 g,继服7剂。2009年1月3日三诊:患者仍诉关节疼痛不适,且较前有所加重,口干明显,双膝关节肿胀,以双侧手指及指间关节疼痛明显,但晨僵时间较前缩短,诉腹胀不适,多梦易醒。舌紫暗,苔薄腻,脉细弱。此时当时正邪交争明显阶段,当加大祛邪力度。调整处方如下:制南星60 g(另包,先煎3 h),熟附片100 g(另包,先煎3 h),炙鳖甲15 g(另包,先煎30 min),黄芪100 g,当归20 g,桃仁10 g,丹参30 g,党参30 g,白术30 g,薏苡仁60 g,川牛膝15 g,厚朴15 g,隔山撬30 g,生麦芽30 g,五味子10 g,大枣30 g,干姜10 g,甘草10 g,14剂,日1剂,分3次,兑蜂蜜,加生姜5片,空腹服,日1剂。2009年1月15日四诊,患者诉关节仍疼痛,但较前缓解。晨僵已不明显,膝关节已不肿胀,仍口干,睡眠好转,胃胀消失。舌淡紫,此时患者已开始进入缓解期,之后患者每月复诊1次,未出现初诊关节疼痛剧烈不适,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不间断服用中药,病情稳定,至今未见复发。

加减法:口干明显,加山药、玉竹,舌苔花剥有裂纹,加生地。疼痛明显,加桂枝,姜黄,鸡血藤。瘀血重者,加土鳖虫。胁肋部胀痛不适的,加荔枝核,生麦芽。大便干者,加草决明。睡眠差者,加五味子。照此方基础上加减半年余,熟附片剂量最高达300g之多,制南星达100g之多,黄芪剂量增加至300g,患者疼痛症状出现先加重后减轻的情况,并且最先疼痛的关节先减轻,原来不痛的关节开始疼痛,最终全身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无晨僵感,乏力明显好转,饮食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紫,苔薄,脉细弱。患者在服药期间亦未出现恶心、腹泻、头晕等药物中毒情况。2012年6月复诊诉基本无关节疼痛不适,仍偶有失眠多梦,乏力不适已明显好转。无晨僵不适,未见关节肿胀畸形。复查ESR:37.9 mm/h。Hs-CRP 5 mg/L。抗CCP抗体:623.4 RU/mL,阳性。RF-IgM:19 Ru/mL,RF-IgA:53.3 U/mL,RF-IgG:48.2 U/mL。纵观本案,曾师从病机入手,兼顾次要症状,攻补兼施,主次分明,故效果明显,达到了疾病长期缓解的目的。

6小结

RA属于世界疑难性疾病,无论中药、西药目前都不能根治。曾师根据自己多年治疗RA的经验,提出阳气不足是RA发病的主要原因,并大胆运用大剂量有毒中药治疗RA,并能使患者病情长期稳定不复发,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并根据病人的轻重缓急,

分为两型,切合RA患者的实际症状,便于临床运用,但在运用这些有毒中药时,一定要选择上等药材,久煎久煮,才能提高疗效。曾师治疗RA的思想,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为治疗RA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继续发掘,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08-2712.

[2]栗占国.类风湿关节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50.

[3]田代华.实用中药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77-679.

[4]杨殿兴.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73-374.

[5]陈昌荣.附子毒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5.

(收稿日期:2013-12-09)作者简介:魏巍(1976~),女,主治医师,Email:1316655648@qq.com

猜你喜欢

类风湿关节炎
藏药内服外浴配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
藏药五味甘露汤联合小叶毛球莸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5例疗效观察
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初步评定及护理
糖尿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