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词 “个”与名词的组合倾向及中性选择机制①

2014-10-13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量词中性语义

周 芍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0.引言

关于量词 “个”, 《现代汉语八百词》(下文简称 《八百词》)的注释是: “‘个’, 通用量词。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 (吕叔湘,1981:221)。 《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也差不多。这样的说法根本无法满足语言学习者使用的需要,使很多留学生误把 “通用量词”当作了 “万能量词”,比如:

(1)*A:你有伞吗? B:没有。我可以找留学生借一个伞。

(2)*我们开了两个汽车,还拿了一个羊。

(3)*A: (看见别人开锁)你的自行车有两个……? (不会说 “锁”这个生词)

上例中 “个”的使用显然不符合母语者的语言习惯。可见,单凭 “个”的通用性能偶尔解决量词缺失的现象,却不能真正解决所有的量词组合问题。毫无理据地乱用反而会造出病句,也容易造成留学生对量词学习和运用上的惰性。因此,详细说明 “个”的意义和使用范围,特别是指出哪些名词只能与 “个”组合、哪些不能与 “个”组合,哪些专用量词可以与“个”有选择地替换,对量词教学都极为重要。本文集中研究 “个”作为个体单位词的普通用法,对其虚化后较特殊的使用不作重点分析,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 “个”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文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料库,以下不再一一说明。

1 中性量词 “个”与特性量词的互换及差异

1.1 “个”作为通用量词与中性量词不同的视角

关于 “个”的基本语义功能,前人大多仅指出其 “通用性”,或认为它是 “填空子的单位词” (吕叔湘,1955:148)。通用量词,强调的是它组合能力较强。这种量词在量词系统中是极少数的,如普通话中的 “个”,古汉语中的 “枚”,以及湘、赣、闽、客家等方言中的 “只”。与此相对的是专用量词,它们是量词系统中的大多数,也就是通用量词之外的其它量词。专用量词只能跟某些名词组合,适配对象有限。这种区分及其命名还只是着眼于组合表层,没有解释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变换新的角度,从话语机制 (包括语言环境以及选择机制)入手,从有无特性 (语义特征及语义倾向)出发观察,认为通用量词也可叫做 “中性量词”,因为无论语义、色彩、感情、语体都没有鲜明特色,或者说没有特色就是它的特色。反之,专用量词由于在语义、色彩、感情、语体等方面带有鲜明的倾向性,所以也可叫做 “特性量词”。

以往的有关研究注重的是其组合的广泛性,即 “适配性”,但这还只是表层的外延性的;而我们的研究关注的则是它组合上的 “特色性”,这才是决定其广泛性的根本原因。

1.2 “个”与其它量词互换造成的差异

一直有观点认为, “个”将泛化直至最终代替其它量词,其依据是 “个”组合对象范围的日益扩大。①黎锦熙、刘世儒 (1959);黎锦熙,刘世儒 (1978),戴婉莹 (1984)等都提出汉语量词 “个”化的问题。“个”与其它量词的互换率确实相当高,据孙汝建 (1996)统计, 《八百词》附表 《名词、量词配合表》中收量词144个,名词439个,其中能和 “个”搭配的有159个,占总数的33.94%。另外,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 (何杰,2001)的附表 《名词、量词搭配表》收量词204个,名词1273个,其中能和 “个”搭配的有512个,占名词总数的40.22%,可见 “个”的使用率确实最高,且较《八百词》的统计有所上升。

“个”能跟不少特性量词互换,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互换是否任意?也就是说,进入一定的语境之后是否仍然能互换,即使互换成立,是否等值?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例如:

(4)青龙湖将修建六个大坝。

(5)GPS接收机采用2个天线,分别装在炸弹尾锥体整流罩前上部和尾翼装置后部。

(6)该公司广告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一共是278个报纸。

以上三例中,什么因素决定了说话人使用“个”而没有选择特性量词呢,还是仅仅是一种 “个”的泛化使用呢?

例 (4)中 “个” 似乎也可以选用 “条”、“道”,或者 “座”,不过前两个侧重表达形状,“座”则倾向于表达一种气势,句中 “大坝”尚未建成,只是一个计划,该句在外型上没有侧重点,主要表达 “大坝”的数量,显然最佳选择就是 “个”。

例 (5)中似乎可以选用 “支” 或 “根”,因为天线通常是长条形的,但实际上现代天线的类型各式各样,有圆环、平板、蝶形等,包括看不到形状的内置型,所以这里如果用的是特性量词,反而不太准确,因为此处主要表达“天线”的数量。

例 (6)根据全句的意思,这里 “报纸”是指的种类而非实体,所以都不能跟 “张、份”组合, “个”接近于 “种”的语义。但“种”不表示个体单位。这里的 “个”体现出一种使用泛化的倾向。但这种泛化又不是无限的, 试将例 (6)与例 (7)比较:

(7)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215种报纸,共30多万份。

例 (7)中 “种” 不能换成 “个”, 因为后面紧接着数量短语 “30多万份”。 可见,“个”的使用并不是随意的,它偏重于计数的需要,有其特定语义和适用范围。

如果 “个”与相应特性量词同现,这一差异就更加清楚了。例如:

(8)这次火山爆发持续了3个多月, 原来的火山锥顶部崩坍﹐形成了一条新的火山口。这个火山口确实是神秘之地,常人根本无法靠近。

(9)儿子给老父亲买了串糖葫芦,没想到父亲一不小心将一个入口的糖葫芦卡在了食管里,由于未能及时排除窒息死亡,转瞬就和子女阴阳两隔。

例 (8)中名词 “火山口”原本可能是各种形状,但与 “一条”组合,计量的同时显示出它是长形的。接着与 “个”组合,不特别强调或突显名词具有的外形属性。这说明 “条”与 “个”语义有重合之处,但 “条”内涵比“个”丰富具体,外延则较窄。该例中两个量词当然可以互换,但是造成的语义联想就不同于例 (8), 从 “外形-计数” 变为 “计数-外形”的顺序。王志芳 (2002)曾经指出 “一串糖葫芦”中 “串”可与 “个”替换,但例 (9)却不能。因为句中卡死老人的 “一个糖葫芦”实际指的是 “一颗”而非 “一串”,虽然单独看好像可以替换,但特定语境制约的情况下就无法替换了。再如下例:

(10)招聘工人,每天串 600个糖葫芦,固定月薪,只要完成任务,就可回家。

该招聘广告的 “600个”究竟是 “600串”还是 “600颗”呢,单从字面无法判断了,可能引起歧解,从实际情况考虑似乎应该是指“600 串”。

可见,脱离具体语境,特性量词似乎常能与 “个”替换,一旦落实到具体的语境,这种替换往往是行不通的,而且即使互换,显现的语义以及话语效果也是绝然不同的,不存在所谓的 “等价”替换。 “个”作为中性量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计数,也就是体现其 “划界性”,即在语义上没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在感情色彩以及语体风格方面也比较中允。

1.3 中性语言环境与中性量词 “个”

量词的价值在于:一、 “使不可计数的事物变成可计数” (吕叔湘,1981:15),事实上,这样的量词在各种语言里都是有的。二、大量 “可计数”的名词也使用量词,增加了语言表达的 “形象性”,而且有助于 “调整音节,统一结构形式” (司徒允昌,1991)。可见,量词并非汉语独有的,这是语言的共性;但是大量特性量词的存在,才彰显了汉语的特点。事实上,汉语中名词要比量词多得多,名量组合就可能出现一些组合空位。为了填补这一空位,必然会出现某些具有 “填空”作用的中性量词,这就是 “个”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的原因。

从使用环境来看, “个”往往出现在 “中性语言环境”中,这是与 “特性语言环境”相对的,指说话人不打算通过量词加入自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主观描述,或无须强调事物任何特性,仅说明事物最基本的界性。认知科学认为,量词的丰富体现了人类思维的丰富复杂及其对语言表达精确度和精密化的需要。而“个”却忽略各自的个性,只为事物划清边界,使事物抽象化、概念化和共性化,以达到容易计数的目的。换言之,在语言表达并不需要突显该名词具有的特定属性,或者在不清楚该名词特性时,就可以使用 “个”。可见, “个”作为一个中性量词,它指向事物的理性意义。

“个”从语源上说,应该包括三个形体:个、箇、個。从时间上看, “个”最早产生,象竹叶之形; “箇”后于 “个”, 《说文》解释说, “竹枚也,从竹固声”,当初都作为竹子的量词,如 “竹竿万箇” (《史记·货殖列传》);而 “個”是后起的形声字,只是作为“人”的量词。然而不断扩大范围之后, “个”的表形义完全消失,而且在汉字简化的推动而造成三字形合一之后,就成为汉语中最通用的中性量词。

由此可知, “个”是一个与其它特性量词相对而互补的中性量词。其它量词以各自的特征来指向单位或计量,而 “个”则相反,它是一个功能简单而显明的划界单位,仅因其语义内涵小,外延就大于其它个体量词。语言经济原则和表意简约要求的作用造成了 “个”在精密要求不高的言语活动中广泛使用,有时“个”划界限的功能甚至可以扩大至将数量的组合划为一个整体,但它并不能无限扩大,它首先仍是个体量词。

1.4 中性量词与特性量词的对立互补作用

“特性量词”与 “中性量词”相反,它主要出现在 “特性语言环境”,指向人们在理性意义基础上追加的感性意义。也就是说,除了限定 “量”,特性量词还从外在形象与内在质感以及感情褒贬等角度对名词进行修饰。有的指向事物的外形,如 “条”、 “根”等;有的指向事物引人注目的局部,如 “口”、 “头”等;还有些量词能给人以动感,如 “一抹云彩” 中的 “抹”, “一贴膏药”中的 “贴”。 说话人处于特性语言环境中,使用特性量词,是为了有意识地强调事物的某一区别性特征,如“一盘磨”强调磨盘, “一眼磨”强调磨眼,都是通过指向凸显特征来为事物划界,二者从理性意义上说无太大区别,但具体使用 “眼”还是 “盘”则是说话人主观的选择。这里也可以用 “一个磨”,却会损失有关 “磨”形象方面的语义。有时为表达清楚,说话人不得不强调事物特征,如 “一台秤”是台秤, “一杆秤”却是杆称,选择不同量词就能借其表形作用来分化 “种概念”之下的 “类属概念”。这样的特性语言环境中 “个”就不适合进入。再如,“铺个报纸坐下”,一般是 “铺一张报纸”,而“买个报纸回家看”,就目前的现实来说,通常不止 “一张”而是 “一叠报纸”, “办了个报纸”,则又指 “一份”或 “一家”,这些语境下都可以使用 “个”,但说话人如果希望表达更清晰则倾向于使用特性量词。很多时候,从语法上说, “个”和特性量词都是可选择的合法对象,也看不出孰优孰劣。一旦进入具体言语活动,则存在各种现实条件与语境的限制,还有说话人出于表达需求的主观倾向性,于是再从两种性质的量词中择优使用。可见, “中性量词”与 “特性量词”之间不是 “对与错”的对立,而是体现了一种 “优势选择”的竞争机制。

从中性量词 “个”与特性量词群的对立互补情况可知, “量 +名”组合有两种趋势,一是形象化、主观化,根据说话人的需要来表达名词的形象;二是理性化、抽象化,仅为事物划界限。这两种情况表面对立,实际互补,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出于不同的语用功能而产生。为此,我们提出两种不同的选择机制:一种是中性选择机制,即在如下语境中,人们有意识的选择 “个”:

1)无意凸显名词的某些语义特征,只是单纯地进行计数。

2)说话人无法或不必要添加名词在色彩、感情、语体等方面的特色。

3)在口语中,不需要精心思考、推敲,表义精细度不高,说话比较随意。

另一种是 “特性选择机制”。即如果不是上述语言坏境,而是需要精心推敲,有所侧重,这时就启动 “特性选择机制”。

总之,从每个具体的言语行为角度来看,使用中性量词 “个”还是特性量词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依据说话人的表达需要,受具体语境的限制。

由此,也可以推导出中性量词 “个”与特性量词之间互换的条件,即:

首先 “个”是个体量词,适用于个体事物,被视为整体的集合事物也适用。非个体量词通常不能与之互换。

其次,要看是否都能满足特定语境的强制性要求。也就是说,若上下文及语境义对量词选择有所制约,如例 (4)、例 (6)中,同一个名词的不同义项同时出现,必须选择符合需要的特性量词而非 “个”,否则就会造成表义混乱。相反,则通常选 “个”还是其它特性量词对于全句的成立影响不大,比如例 (1)。

若不存在上下文及语境的强制性要求,两者能否互换还必须看说话人有无描述精确的需求,比如是否希望区分名词所指的特定类型或不同形态。若有此需求,通常选择恰当的特性量词,如 “一轮月亮”与 “一钩月亮”中的特性量词。否则,则 “个”与特性量词互换亦可。

另外,要看说话人是否有意追加任何其它主观感性意义,如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在这一条件下,用 “个”来替换特性量词的话,语法上通常成立,但语义遭受了损失,无法满足说话人的需要了。

2.“个”与称人名词的组合及与相关量词的比较

2.1 “个”与称人名词组合的规律

与称人名词组合是 “个”的重要功能,但是否真如有人所推测的, “三个个字里就有两个称人”呢①吕叔湘 (1955)曾经说 “个字的主要用途在于称人,……虽不能说三个个字里就有两个称人 (事实上也许是如此),……”。第69页。?我们为此作了一个简略的统计。我们选取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的部分语料为分析对象,考查该语料库中量词“个”称人的比例,其结果见下页表。

为了了解口语中 “个”的使用情况,我们又统计了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的 “北京口语语料查询系统”,共检索 “个”的语料41840条,其中 “个”称人的条目数为6443条,占总数的15.4%。总之,统计显示,与指人名词组合确实是 “个”的重要职能,但远未达到三分之二的比例。

那么,述人量词为什么多选用 “个”? 这应该是由它的语义特征决定的。 “个”指向理性意义,不带有主观评价,是 “个体”单位的标记。与 “人”相比,物体的特征较鲜明,如形状、作用、局部特点,或某种属性等,表示这些特征的词容易成为 “物”量词。而“人”是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到某个或某类人之前,没有哪些鲜明的特征能概括所有的“人”,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中性量词 “个”。若是具体的人或人群,则往往带有某种评价。比如对 “老师”,可以说 “他是一位老师”;也可以说 “他是一名老师”。前者有尊敬的色彩,后者倾向于指其身份,用哪个量词完全取决于说话人的感性认识。但若仅计数,则说 “他是一个老师”。

表1 :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个”称人与非称人情况的对比

2.2 “个” 称人的范围

“个”称人时在组合中存在一些有趣的倾向性。

首先,称人名词的语义特征有明显倾向性,如下:

1)用于通称 “人”。这是外延最大、个性最不明显的指人名词,原则上只能用 “个”作为量词。即使要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或者用于不同的文体,通常也不能用其它量词。比如:

*一位德高望众的人/*一名参加比赛的人

2)用于指称家庭成员的名词。通常影响量词组合的因素有两个:尊称还是普称,长辈还是平辈或晚辈。

尊称:祖父 祖母 父亲 母亲 兄长

长辈普称:爷爷 奶奶 爸爸 妈妈

平辈普称:哥哥 姐姐 弟弟 妹妹

晚辈普称:侄子 侄女 孙子 孙女

尊称倾向于选用 “位”,不过也可以与“个”组合。长辈平辈普称倾向于选用 “个”,但是也可以与 “位”组合。晚辈普称只能选“个”。不同的选用显然出于不同的需求。比较下面两组例句,可以看到凡是带有尊敬义的往往选 “位”,其他的一般情况则选 “个”:

(11)最近我发现,这个爷爷变了,变老了。←→ 我会去帮那位爷爷吗?

(12)我只有一个哥哥 ←→ 寻找多年前帮助过我的一位哥哥。

3)用于 [+贬斥]人士。汉语中对有[+尊重]人士有专用量词,对 [+贬斥]人士却没有相应的专用量词,而是直接用 “个”,绝对不能用 “位”,口语词也很少用 “名”的。例如:

坏蛋 笨蛋 傻瓜 骗子 罪犯 流氓

其次,语言环境影响和制约 “个”的选择。具体有以下两个因素:

1) “中性语言环境”与 “特性语言环境”的选择

“中性语言环境”也就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文体色彩倾向都不明显的语境。而 “特性语言环境”则表现出说话者的主观褒贬倾向性以及独特的语体色彩。通常人们认为 “个”在口语中可跟任何指 “人”名词组合,但它并不是唯一的。称人的量词还有 “名、口、员、介、位、条”等,不但数量多,对使用场合要求也比较严格,可以表达或褒或贬的情绪,表现出不同的文体和礼仪风格,这是一般称物量词所不具有的。比如:

一位德高望众的老人/一名青年教师/三口之家/一员大将/一条大汉/一介草民

虽然在以上的组合中,名词选择 “个”的机率不大,但并非是不可能的。我们仍然可以说 “王先生是一个德高望众的老人”或者 “这个学院有二十多个青年教师”等等。可见就范围而言, “个”与指人名词组合几乎是全能的,只是根据语境的需要来选择。

总的来说,一个指人名词与哪个量词组合,量词自身的语义特点影响很大。根据语义双向选择的原则,名、量组合中名词起决定作用,然而由于可供选择的称人量词不止一个,又各有不同的表达重点,可供说话人按需要选择,这充分表现了量词在名、量组合中的反作用。

2)口语环境

“个”的广泛使用也增加了它的口语色彩。在许多口语,尤其是对话环境中使用“个”,会造成语气随意而少拘束的表达效果,因为 “个”显得比较自由、率直,有脱口而出的味道。如例 (13)中的 “寒士”原本通常与量词 “介”组合,但在对对话中, “个”代替了 “介”。显然这样才比较符合口头交际的无拘无束、无需咬文嚼字的实际情况。例如:

(13)年长兄,你此番丧葬需费,你又是个寒士,如何支持得来?”

(14)王蒙可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学者啊,你可不能这样说人家啊!

3.“个”与称物名词组合的规律

3.1 较少与 “个” 组合的称物名词

究竟哪些称物的名词较少与 “个”组合?又有哪些最喜欢甚至于只能跟 “个”组合?一直以来都只是举例说明而已,几乎没有人真正统计过。虽然难以穷尽,但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存在一些典型类别。总的倾向是:具象越清楚外表特征越明显的,越倾向于使用特性量词;反之,越抽象越不具备外表特征的,就越倾向于与中性量词 “个”组合。

1)动物植物名词

动物和植物名词通常都有特性量词,一般不与 “个”组合。这可能与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对动植物关注较多有关系,与动植物名词组合的特性量词相当丰富,例如:

一只蚊子/苍蝇/蝴蝶/蝈蝈/蚂蚁

一条虫子/蚯蚓/蚕

一头猪/牛 一只鸡/鸭/猫 一匹马

一株草 一根蒲柳

一朵 (盆)花/玫瑰/菊花

一棵树/杨柳/槐树

但水果名词中球状的水果通常与 “个”组合,不同于这个规律 (详见3.2节)

2)话语读物名词

话语、书画及各种读物的特色量词比较丰富,一般也不与 “个”组合。

一句话/台词 一本书/杂志/日记

一副画 一部著作/小说

一篇文章 一份报纸

在特指种类时,可以用而且最好用 “个”。例如:

我要做一个报纸的海报/给一个报纸起个名

3)工具类名词

各种工具,包括手工艺工具、书写计量工具、交通工具等,很少与 “个”组合。例如:

一块橡皮 一支笔 一张纸 一方砚

一把刀/剪子/锯/尺子 一张犁 一台机器/拖拉机

一辆车/轿车/卡车 一架飞机 一艘船/潜艇/航空母舰 一部机车

也有极少例外,如 “(一个)笔筒”,属于容量类物品。 (详见3.2节)

4)衣物类名词

包括衣帽鞋袜等,都有各自的特色量词,而且分类较细致。例如:

一件衣服/上衣/T裇 一条裤子/围巾一只 (双)袜子/鞋 一顶帽子

5)非个体性的名词

从语义上说, “个”主要是用来 “划界限”,表示个体单位的存在。非离散性的事物,或者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部分,与集体量词和部分量词组合,或者靠形状来指量。如空间、液体、气体,声、光、电,情感等:

一片土地/天空/风景 一滴 (瓶、碗)水/酒 一团雾气/水气

一道闪电/光芒/彩虹 一声呼唤/叫喊一片心意/苦心/好心

一堆垃圾 一束激光 一片肉 一块泥巴

6)形状特征明显的物体名词

外形是最容易让人感知到的特征,因此形状特征明显的物体通常与形状量词组合。例如:

长条形:一条丝巾/带子/领带/绷带/皮带一根绳子/棍子 一杆枪 一管牙膏

块状和片状:一块墓碑/手帕 一片饼干/肉脯

圆形和颗粒状:一轮圆月 一颗星星/红豆 一粒宝石/米

面形:一面墙/镜子/旗

3.2 一般仅用 “个” 称量的名词

人们一直认为 “个”主要用于无专用的特性量词的名词。那么究竟哪些名词是没有特性量词仅使用 “个”的呢?虽然难以穷尽列举,但也有一些较典型的类别。

1)本身可以做量词的名词

量词大部分来源于名词,能够作量词的名词一般指向事物的特征,或形状,或局部,以此来指称事物。相当一部分量词目前仍可直接充当名词或者原型名词的主要语素。这样的名词 (有些根据韵律的需要双音节化)需要称数时,由于本身已经是特征,常常只能用表达理性意义的 “个”充当量词。例如:

一点墨水:一个点 一面墙:一个面一家人:一个家 一头驴:一个头

一组人:一个组 一窝猪:一个窝 一炉火:一个炉子 一架飞机:一个架子

一轮月亮:一个轮子 一本书:一个本子一个人:一个个体

容器名词通常都能作量词,所以一般用“个”作量词:

瓶子碗罐子匣子口袋 筐篓子大橱柜子抽屉洞坑窟窿湖池子

也有一些例外:

一桌菜:一张桌子 一柱香:一根柱子一枝笔:一根树枝 一叶扁舟:一片叶子

一线生机:一根线 一丝情意:一根丝一路货色:一条路 一杆旗:一根杆子

一笔钱:一支笔 一锅汤:一口锅 一井水:一眼井

这些例外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与之组合的个体量词都是形状量词。

2)意识概念类名词

概括人们思想意识的词,一般没有清晰的外表,具象不清楚,都与 “个”组合。

问题答案想法念头文明梦灵魂

但如果经常被人们书面化的如 “建议、法律、规定、新闻”等,则有自己的专用量词,如 “则、 条”。

表达概念和定义的词,以及所指事物无法清楚描述的词,也与 “个”组合。

名额名字外号机会条件官职玩物

3)需要量词的时间和地点名词

地点名词 (或者叫区域名词)基本用“个”称量。部分时间名词不需要量词,如“一年、一分、一秒”等。但需要量词的时间名词通常用 “个”。如:

时间名词: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白天/夜晚 小时/星期/月 年头 时代 上午/中午/下午 节日/假日/纪念日 生日/忌日 闰年/闰月通宵 童年/晚年

地点区域名词: 村 /乡 /镇 /省 /特区 /国 家世界/宇宙

所指为某个地方时,名词通常也与 “个”组合。如:

地方 位置 入口/出口 停车场

4) 描述性状的名词

形状、颜色、质地等性状名词,除与类别量词组合外,个体量词一般是 “个”。如:

圆圈方形三角形环形角度轮廓宽度长度硬度红黄绿蓝

5)单位名词的通称与下属的机构

通称:机关 机构 部门 单位 领域

下属机构:班/年级/系/学院 科室/分部/分局

但特指 “公司、学校、医院”这些具体单位时,有 “家”、 “所”两个专用量词。如:

一家公司/医院 一所学校

6)描述动作行为的名词

吻手势寒噤哆嗦

以上第2~5类,都属于抽象名词。

7)球状的名物

虽然汉语中有相当数量的形状个体量词,但与球状物体组合的只有针对小型物体的“颗、粒”。因此非小型的球状个体名物一般只与 “个”组合。

汽球/皮球 苹果/桃子/西瓜

4.倾向性组合规律与组合的连续统

总之,名量词 “个”在与名词组合上并非非此即彼的规律,而仅仅具有倾向性的规律,并且形成一个组合的连续统。

第一,中性量词 “个”表示个体单位的存在,指向事物的理性意义,具有 “划界性”。一般用于说话人不必运用量词表达对事物感性认识的中性语言环境。因此非个体性的单位或者难以划分界限的事物,通常就不能与 “个”组合。这是 “个”最重要的语义特征。这就显示了 “个”与特性量词的对立性。

第二,从名量组合的选择机制上说,特性量词通常代表事物的凸显特征,以特征来指向单位或计量,但 “个”却相反,一些没有明显特征的事物,特别是外形特征不明显的事物,比如抽象概念等,它们难以找到外在凸显特征来形成特性量词,就倾向于选择功能简明的划界单位 “个”。另外,当名词本身含有可作量词的语素,比如时间量、容器名词等,由于量词本身就表示有标志作用的特征,从认知上来说就较难再寻找更突出的特征来充当该名词的量词,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也会选择 “个”来充当量词。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 “个”与其它特性量词的互补性。

第三,由于 “个”使用范围相当广泛,而且从语义上看,带有中性的感情色彩和和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因此组合上并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范围。因此以上这些类别的总结不是界限分明的,不是刚性的,相反,常常会有一些例外的情况。但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较明显的倾向性规律,能够为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提供指导性意见。

第四,我们提出 “中性语言环境”与 “特性语言环境”,在此基础上再讨论了 “中性选择机制”与 “特性选择机制”,以及 “中性量词”与 “特性量词”的对立互补作用。这就解决了在名词对量词的选择中起作用的到底是什么以及量词如何起反作用的问题。

第五,如果按照 “个”与名词的组合可能性排队,从只能与 “个”组合,经过主要与“个”组合,到 “个”与特性量词可以互换,再到比较少与 “个”组合,最后到基本上,或绝对不能与 “个”组合,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组合的连续统。其决定因素取决于名词的语义功能特点以及 “个”的语义、功能、语体特点的适配性。

戴婉莹 1984 量词“个化”新议[J].汉语学习(1).

何 杰 2001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黎锦熙,刘世儒 1959 汉语语法教材 (第二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78论现代汉语中的量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55 汉语语法论文集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司徒允昌 1991 论汉语个体量词的表达功能[J].汕头大学学报(1):31-36.

孙汝建 1996 关于量词“个化”论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70-74.

王志芳 2002 量词“个”的使用泛化管见[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49-51.

猜你喜欢

量词中性语义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语言与语义
英文的中性TA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量词歌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